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弱民方能强国,商鞅说过这话吗?商鞅:都两千年了还惦记这个

弱民方能强国,商鞅说过这话吗?商鞅:都两千年了还惦记这个

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家商鞅,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挡人财路的性质极其恶劣,这话说得简直让百姓们同仇敌忾,商鞅也为此背了黑锅。那么这话当真是他本人所说吗?

商鞅在立下变法大功后,被秦孝公赐商於之地为食邑,人称“商君”,该言论正出自《商君书》。

后人对此书争议颇多褒贬不一,而且对作者也未能取得统一意见:

一、商君书是伪托商鞅之名所作。

二、确是商鞅本人所作。

三、是后人集结商鞅和其他法家思想,编撰的合集,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甚至不是同一时期成书。

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可能性较大,可以儒家发展史为类比。经过董仲舒、朱熹程颐、王阳明等人的持续增添强化,儒家思想与初创时期早已似是而非。

抛开争议不提,这个“弱民强国”到底对不对?

用在当初确为良策

商鞅所处的时代是大争之世,在秦孝公身后是一个贫弱残破的秦国,经常处于被山东六国合伙群殴的尴尬境地。即便是在秦国内部,也有甘龙为首的一批旧贵族占据权力核心,这就形成了国君和贵族分权的状况。

弱民之策,同样适用于弱化权贵阶层,为的就是两个字——集权,是集中在君王一人手中。

对于民众,其用意是让他们挣扎于贫富之间,如果不许民富,民众就会丧失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如果让民过富,一味享受安乐也会丢弃上升动力。这与“塑造中产阶层”的观点高度相似。

由此可见,商法并非将民“一弱到底”,弱得让百姓们吃不上饭,这是误判。商鞅变法后,秦国百姓初获温饱才是事实。

他认为只有将民众生活水平维持在不高不低的状态,才会激发民众对“奖励耕战”的兴趣。只有农民不断勤力耕种,战士奋勇作战,国家才会强大。

法家崇尚的是“性恶”说

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单凭仁义道德维持秩序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商鞅认为: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用白话表述,就是缺什么追求什么。人的欲望就是追名逐利,人的所有行为都建立在“好利”的基础之上。入仕则追求高官厚禄,务农则盼着良田万顷。

在这种利益驱动下,如放任其野蛮生长,那么将会“农不思耕”,大伙都去追逐发大财的路子,田地没人种了,秦国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亦被架空。其二,那些集中了大量财富和权力的人,会进一步争夺名声地位、扩大权势,这对秦公成为潜在威胁。

因此商法弱民,就是为了监控和打压,将其约束在可控的框架之内。

这绝不是说包括商鞅在内的法家学说,要将民众弱到居无片瓦、衣不遮体。法家还是鼓励百姓们丰衣足食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治安稳定。法家认为,物质生活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当物质需求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行仁义重道德。

法家先驱管仲就曾说道: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多么光辉的思想,知书达礼、道德荣辱都要建立在保证基本生存需要这个基础之上。

备受抨击的“弱民”律法

秦法严苛,被视为“暴秦”标志。就连清末民众那种麻木不仁无国家性的状态,也统统归咎于法家的严刑律法。

那么反问一句,雄汉盛唐民众蓬勃、将士奋勇,是因无法乎?律法是工具,如何使用、用到何种程度至关重要。

商鞅正处天下大乱,各国纷争的时期,厉行严法的约束效果远高于已经“崩塌”的仁义礼教,只有这样才能将秦国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故有“乱世用重典”之说。

法无万世不变之法,以没落清朝之法,跨越千年鞭笞秦时商法,或有牵强。

法既如此,弱民之术亦如此

沧海横流,早已天翻地覆,大争已变盛世。

秦时商法到如今不知换过多少茬,国家形态、道德标准、思维观念进化到完全不同的层次。再以商法生搬硬套固然是形而上学、贻笑大方,然以今时标准再去评判商法,亦是张冠李戴、漏洞百出。

如果商鞅有灵能知今朝状况,定会老脸一红:“昔日那套旧古董,大伙就别再惦记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2057.html

律法,商法,商鞅,道德,都两,强国,秦国,民众,百姓,法家,观点评论,商法,商鞅,秦国,弱民,法家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律法,商法,商鞅,道德,都两,强国,秦国,民众,百姓,法家,观点评论,商法,商鞅,秦国,弱民,法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律法,商法,商鞅,道德,都两,强国,秦国,民众,百姓,法家,观点评论,商法,商鞅,秦国,弱民,法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