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颠覆传统认知:奉天子真的能令不臣?曹操崛起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颠覆传统认知:奉天子真的能令不臣?曹操崛起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社会流动停滞

桓、灵二帝在位期间是东汉衰亡的关键时期。据史料记载,公元157年,桓帝在位时期,全国人口约为五千多万,但到了公元280年,西晋太康时期,人口约为一千六百多万。一百多年来,人口锐减三分之二。那么为何在此期间人口会出现骤降呢?

直观感觉应该是战争所致。确实,自灵帝即位以来,各地都出现了动乱,动乱造成割据,割据发展成战争,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汉桓帝画像

东汉王朝的统治权力是豪族与皇帝共同享有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土地兼并的情况,朝廷认为土地兼并是必须加以制止和解决的问题;但是到了东汉,朝廷对土地的管理没有任何明晰的概念,也不认为土地兼并是一个问题。豪族的利益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必然不愿对现有土地进行再分配。因此,土地的兼并变得更加严重,财富也更加集中,从而对社会的流动产生了影响。

豪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垄断了所有的权力和财富,并且将其传承给家族成员,外人根本无法参与。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人所能掌握的权力和财富越来越少,而汉朝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

东汉时期全图

“累世经学”的兴起,表明地主、富人也开始对学术资源进行垄断。东汉的经学,这是一门需要老师传授,并经过多年的反复累积才能习得的学问。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能靠着精通经学而出人头地。他们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在学术上的造诣自然要超过普通人,而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走进官场,从而进一步垄断。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都被一小部分人占有了,这就不可避免地阻碍了社会流动,甚至将大部分人推向下层。生活越来越糟糕,挫折感和恐慌感也在不断增加。

朝廷在扭曲的体制下更加无法发挥作用。外戚和宦官之间的争权夺利,牵扯到了外朝,最终导致了党锢之祸。朝廷里有资格有能力的官员突然减少了上千人,所以灵帝决定将官职卖掉,这样既能赚钱,又能弥补职位空缺。但是,靠着卖官获得职位的官员,素质可想而知。

十常侍作乱

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在宦官“养子袭爵”的新政策下,向外部扩散。宦官的养子不再被禁于宫中,而是在外朝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到了地方上就和大地主或者豪族发生了矛盾,两个势力之间的争斗,从中央向地方延伸,又从地方向中央蔓延。

农民变成流寇

经历了上百年的兼并之后,土地所有者和实际生产者的关系必然会变得更加疏远。生产者不能占有土地,也就不会产生对土地的强烈认同和依赖。随着自耕农人数的减少,大多数的生产者都变成了靠出卖劳动力维生的人,也就没有必要在固定的土地上耕作。

张角画像

因此,在社会动荡的时候,下层生产者必然会开始流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动乱,可一旦逃离,就会有两个原因让他们永远都不会回来。

一是在新的地方找到了生存和生产的基础。在新的地方,他们仍然不是地主,只是佃农,但在原来的地方也一样。既然生产和生活条件并没有根本改变,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冒着风险再回去;二是很久没有找到新的地方居住和生产。为了生存,他们成为“流寇”,靠着武装和暴力,掠夺他人的劳动成果,以维持生计。

黄巾起义形势

“流寇”四处骚扰、抢掠,迫使原来在这里定居并从事生产的农民不得不撤离,寻找其他的出路,这就产生了连锁效应,最典型的情况就是被抢劫的农民主动加入到“流寇”队伍中,共同进攻下一个目标。

黄巾军发展得如此之快,一方面是因为宗教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结构的松动瓦解。黄巾军、五斗米道是在社会分崩离析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是最严重、最难处理的一种危机。在这种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没有上升的希望,这种社会必然是不健康的。

州牧的权力收不回来

黄巾之乱,最重要的就是“各地蜂起”。这对于经历了桓帝、灵帝时期大变革的东汉王朝而言,是非常棘手的。因为党锢之祸,皇帝卖官,所以官员普遍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责任心。

如果只是一个地方动乱,还可以集中几个有能力的人来解决,说不定还有平定的可能。但突然间,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大批的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成为“流民”,然后成为“流寇”,而“流寇”的骚扰,又让“流民”越来越多。

黄巾起义

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朝廷难以应付。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采取一个办法,那就是任命州牧,将大权交给地方州牧,以应付各地的危机。

州牧必须与当地豪族交好,或者州牧本身就是当地豪族,才能承担起维护稳定的重任。州牧要驱逐“流寇”,要阻止“流民”,就必须有自己的军队,还要有从上到下都能调动的官僚机构。朝廷必须给州牧权力,让他们解决宦官养子、皇帝卖官等问题,也就是赋予州牧阻止中央政府干涉地方的权力。

袁绍画像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豪族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并以另外一种方式与朝廷共治。这次的共治,和东汉初期的大族共治不同,豪族并没有直接进入中央,而是把地区直接让当地豪族管理。

将权力下放到州牧,再想收回几乎是不可能的。授权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一种新的地方政权和中央政权的关系。面对底层的混乱,朝廷无力应对,只能把大权交给有能力有资源的豪族,让他们来维持当地的稳定。

汉灵帝画像

地方力量的上升,也使中央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宦官“养子袭爵”的开放,让宦官的力量从宫内向宫外扩散,地方州牧一旦掌握了大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宦官。汉灵帝末期,虽然宦官的数量依然很多,但力量却急剧下降。

其次,就是宫里的争权夺利。何皇后和董太后形成了两大阵营,明争暗斗。灵帝去世之后,何氏一党似乎占据了优势,将董太后从权利系统中剔除出去。何皇后与身为大将军的何进,虽然明面上都是外戚,但他们与东汉时期的外戚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何家并非什么大家族。何家之所以能坐上这个位置完全是因为何皇后,他们并没有强大的家族支持。

何进画像

何进以外戚的身份执掌大权后,就和外朝达成同盟,但现在的外朝已经变成了地方势力联盟,而不是以前的士族独占。袁绍家族是地方势力中最强大的,为了巩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很自然地向何进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以期将宦官的威胁彻底铲除。

但何进却碰到问题,他不是世家子弟,没有武装力量,只能借兵。何进向董卓借了兵。董卓的兵权在并州,是何进最有把握掌控的一支力量,所以他命令董卓将兵马调往洛阳,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实力。

董卓画像

但是,何进接下来却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他之所以迟疑,一方面是因为何家势力不大,忌惮宦官,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相信外朝。时间一长,宦官们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张让率领一队人马在何进进宫的时候将他杀掉。

听说何进被杀,袁绍为了保全自己的力量,立刻率兵进宫,与宦官硬碰硬。凭借强大的实力,干掉了两千多个宦官。袁绍出身大族,但洛阳的局势已经到了他也无能为力的地步,因为在洛阳附近,董卓早已蠢蠢欲动。

洛阳大流亡

董卓趁乱攻入洛阳,废掉少帝,改立献帝。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给了各大势力一个借口联合起来对付董卓。一个与董太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并州牧,竟然敢擅闯国都,擅自废帝,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董卓讨伐战

很快,各大势力就组成“关东军”,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参加关东军的首领,大都是各州的州牧。有一人例外,此人是朝廷的校尉,虽然实力不强,但也以维护少帝为借口加入了关东军,这个人就是曹操。

曹操之父曹嵩,乃宦官曹腾养子,实质上是宦官势力向外扩展的表现。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曹操被举为孝廉,成了议郎,之后又升为骑都尉,率领大军与黄巾军作战。董卓占领洛阳后,他加入了讨伐董卓的联军。董卓之乱,曹操站在宦官的立场与董卓作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有着不同背景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

曹操画像

各大势力想要联合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仅凭这一点,董卓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不得不暂时远离洛阳,还用武力将献帝和整个朝廷都绑了过来,甚至将洛阳的大批百姓也带到了长安。

史书记载被迫向西迁移的人口高达二百多万,也许有些夸张,但很明显,这是董卓逼迫下的一次大规模的流亡。自“黄巾之乱”以来,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一开始是乡间的动乱,但董卓的暴行,让国都洛阳也陷入了混乱。

东汉末年割据形势

董卓之乱最可怕之处,就在于使洛阳解体,将大量洛阳人口变成流亡人口,进而引发未来几十年也无法安定下来的大流亡,而与大流亡同时出现的,必然是大劫掠。

大批的流民,在所过之处大肆掠夺。以前,州牧和豪族的统治目的都是为了防止骚扰,让生产和生活得到保障。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混乱地区,免得被战乱波及。但随着流民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州牧和豪族根本无法保住自己的地盘。

三国鼎立图

州牧和豪族也只能由被动转为主动,一旦有了雄厚的财力和军事基础,就会首先扩大自己的力量,然后领着大军去其他地区“就食”。原本保卫当地的军队,也都参与到了抢劫的行动中,这使得抢劫变得更加激烈,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最后发展成了军队之间的冲突,使人口急剧下降。

奉天子真的能令不臣?

董卓把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没多久,就被王允和吕布联手杀了。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统领大军,王允也被二人所杀,长安大乱。在一片混乱之中,皇帝和一帮官员被迫逃亡。

郭汜画像

上一次,他们从洛阳前往长安,是由董卓的亲兵护送,但这一次却没有任何的侍卫,也没有任何可以招待的地方,反而要时刻提心吊胆,皇帝的威严和地位都跌到了谷底。从洛阳迁到长安,再到皇帝带着官员逃回洛阳,导致了中央政府的崩溃。

董卓之乱后,袁绍占据了北方,曹操在袁绍以南,袁术在曹操以西,这三个人的势力范围都在洛阳附近。此外,荆州有刘表,东南有孙策,益州有刘璋,西北有马腾和韩遂。主力都在中原周边,中原残破,无法再保持正规的军力。此时刘备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力量,各区域的势力显然不只有三个。

刘表画像

由此可以看出,三国并非单纯的历史事实,而是一种被构建的历史观念。汉末群雄并起,各有各的势力,把这种情况称为三国,既容易理解,也能凸显出三国之间的矛盾。于是,三国这个概念就形成了。

献帝原本打算去投靠袁绍,却被袁绍拒绝了。各方势力都吸取了董卓的教训,立献帝没带来好处,反而成为众矢之的。当时的情况是各大势力各自占据一块地盘,然后努力扩大自己的地盘,最多也就是和附近的势力有一些摩擦。可是,如果迎来皇帝,岂不是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其他势力的头号敌人。

马腾画像

献帝无依无靠,只能返回残破的洛阳。后来曹操把他带到了许都,后人分析曹操崛起的原因,认为“奉天子以令不臣”是重要的战略。不过,从董卓的先例和袁绍的抉择来看,对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还是持有保留意见的。

难道皇帝真有这么大的价值?有他就能号令天下?这位皇帝在九岁的时候被董卓拥立为帝,后来又被董卓带到了长安,三年之后董卓遇刺身亡,长安因为李傕与郭汜陷入了内战,献帝逃离,历经千辛万苦,历时一年终于重返洛阳。没有权利,没有靠山,连基本的尊严都没有,只有一个头衔,有了他又能如何?

孙策画像

朝廷的根基已经彻底崩溃,官僚体系也被打乱了,皇帝还怎么指挥?如果皇上能够统领各地,也不至于花一年的时间才从长安回到洛阳。

献帝的意志,从来都不是他自己的。上一次,董卓“挟天子”,先是废了少帝,然后还把他杀了。董卓一死,李傕、郭汜就“挟天子”,他们有没有尝到甜头?没有,就在他们“挟天子”的那段时间,各大势力都把董卓、李傕、郭汜这三个“挟天子”的人视为头号敌人,所以才会联手对付他们。

汉献帝画像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理论,是一种表现曹操奸诈个性的戏剧要素,说这个措施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这是经不住推敲的。

皇帝的声望已经跌到谷底,单凭迎献帝去许都,就可以把许都变成政治中心,让所有势力都归顺,这根本不符合常理。既然没有人愿意接受献帝,那么曹操又怎么会愿意呢?袁绍不想干的事情,曹操就干了。更有可能的推断是:曹操的影响力,并不是因为皇帝的出现才大涨,而是曹操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的前提下,才敢迎来皇帝。

屯田制才是关键因素

曹操脱颖而出的原因是屯田制。他知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汉末之乱,就必须解决人与土地的问题。没有土地这个纽带,流民的问题就永远不会得到解决。曹操就是要重新构建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屯田制示意图

屯田就是要改变军队的供给方式。军队很可能会成为有组织的掠夺者,通过战争和掠夺来养活自己。曹操则是将这一模式转变为以军队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把一部分未参与战争的士兵转变为农民,逐步形成兵、农结合的格局,为军队奠定了经济基础。

曹操还另外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召集周围的地主,让他们把自己的生产者都拉到这里来。地主在当地经营了很久,有佃户、下属,在战争中也有流离失所的危险,曹操就把他们招揽了过来。地主来了以后,还能保留原来的组织,在军队的势力范围之内取得大量的土地,地主重操旧业,恢复农业生产。土地会得到军队的保护,其中的一部分产出要上交,以此换取安全保障。

三国时期的青州、徐州

曹操统治的青州和徐州,原本是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的地方,若不想办法恢复农业,就会落后于其他地方,更别说与其它势力抗衡了。曹操的高明之处,就是他看到了这一现实,利用屯田、保护地主,建立了一个安全的农业生产基地。

在这一进程中,新的关系出现了。汉末动乱使得原有的宗族制度支离破碎,部曲与佃客是一种新的稳定关系,取代了宗族制度。

三国时期全图

部曲与佃客的区别只在于是否有军事身份。佃客参加农业生产,从事集体劳动以获得安全和温饱;而部曲还是军人,平日里参加劳作,一旦有了战争,就会全副武装跟随军队征战。这两种组织形式,既为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提供了稳定的生存条件。

开头说到从汉到晋,中国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因为战乱、饥荒和瘟疫而死,但也有一部分并没有死,只是没有被朝廷统计。他们从国家的编户,变成了豪族的私民,是豪族的部曲、佃客,不给朝廷缴税,也不给朝廷做苦力。

曹操雕像

曹操奸雄的形象、狡诈的性格太过突出,人们常常会忽视他的独到见解。他不是仅靠狡诈和权谋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他对人和土地的关系进行了改革。正是因为这样,曹操统治的区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才能具备足够的实力将皇帝拉拢到自己的身边,实现真正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后来的三国鼎立打下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2826.html

认知,州牧,社会,地方,传统,崛起,曹操,土地,奉天,流寇,知识科普,董卓,州牧,洛阳,曹操,袁绍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认知,州牧,社会,地方,传统,崛起,曹操,土地,奉天,流寇,知识科普,董卓,州牧,洛阳,曹操,袁绍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认知,州牧,社会,地方,传统,崛起,曹操,土地,奉天,流寇,知识科普,董卓,州牧,洛阳,曹操,袁绍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