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为何能力强、功劳大却下场凄惨?从草根名将吴起的奋斗中吸取经验

为何能力强、功劳大却下场凄惨?从草根名将吴起的奋斗中吸取经验

在中国几千年的军事专家排行榜上,合称“孙吴”的孙武和吴起,堪称神一般的存在。而吴起由于其充满戏剧的人生,集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为一体的身份,更加为后世津津乐道。

今天,我们结合正史中对他的记录(主要参考《资治通鉴》),领略这位大神的传奇一生。

一、青年时期--离经叛道、惊世骇俗

公元前440年,吴起出生于卫国的一个富裕家庭。跟如今不同的是,在重农抑商的春秋时期,单单有钱,还真不能让人挺起腰杆。

身处社会动荡的春秋晚期,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吴起,从小就决心迈入政坛,并为此付出了不断的努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不奔母丧

在当时的贵族政治体制下,一般百姓想要进入体制内,真可谓难如登天。在付出了几乎倾家荡产的代价后,他也未能谋得一官半职。

金钱无用,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而当时的职场敲门砖,无疑是正当红的儒家思想。吴起于是背井离乡,成功投到孔子传人曾参门下。他非常珍惜这次求学的机会,日夜苦学,期待早日成名,衣锦还乡。

但是过于功利,毁掉自己的计划。这期间,一直任由吴起折腾,默默无条件支持他的老母过世了。也许是担心耽搁功课,他竟没有回家奔丧。

这在忠孝大过天的儒家看来,堪称大逆不道之举,愤怒的曾参把他赶出了师门。更为严重的是,不孝这一标签,也成了伴随吴起一生的污点之一,成为了人们攻击他的武器。

(二)杀妻求将

被儒家所不容的吴起,接下来转学兵法。他的军事天才,在这期间被充分发掘了出来,并在学成之后进入鲁国政坛。

公元前412年,28岁吴起迎来了机会:鲁国面临强邻齐国的入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鲁国命悬一线。

国难思良将。经人引荐,吴起进入了鲁侯的视野,出将入相、扬名立万,吴起梦寐以求的机会触手可及。

然而,这个梦想却被一个因素所耽搁: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

为了打消鲁国君臣的疑虑,对功名的渴求已经走火入魔的吴起,再次做出了一件惊世骇俗之举: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以此作为给鲁侯的投名状。

终于,吴起顺利的成为了鲁国大将,并以弱胜强、大破齐军,展现出的军事才华令世人侧目。

但树大招风,危机过后,作为各诸侯国公认的“礼仪之邦”,鲁国朝野开始纠结于吴起的人品:这种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的人,不是小小的鲁国能够驾驭的。

明白自己在此的前途已岌岌可危,吴起决定转投一线国家,他选择了当时各国人才心目中的圣地--魏文侯当政的晋国魏氏。(当时还未三家分晋)

二、壮年时期--如日中天、名满天下

来到晋国后,吴起投奔了名臣翟璜。此时,魏氏正越过黄河进攻秦国,在河西地区正与秦军处于拉锯战中。

吴起来得正是时候,凭借击败齐军的辉煌战绩,他被翟璜推荐给了魏文侯。

魏文侯不愧为一代雄主,能够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他当即就任命吴起为河西战场的总负责(这一年是公元前409年)。

吴起也没有让魏文侯失望,他一举改变战局,占领秦国河西地区五座城池,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节节胜利,并最终占领整个河西地区。其后,魏氏在此设立了西河郡,吴起出任郡守。期间,他还创立了赫赫有名的魏武卒,奠定了其后魏国的军力基础。。

从此,吴起就镇守在魏国的西南方,成为秦国东进道路上不可逾越的一道屏障。一直到公元前340年,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夺回了河西之地。

吴起为何如此生猛?对于他的军事思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吴子兵法》,但史书中记录了一个细节,侧面反映了他的带兵秘诀:

吴起带兵打仗时,从不搞特殊化,衣食住行都和一线士兵同一标准,而且对手下特别的好。有一天,有个士兵伤口化脓,吴起亲自用嘴把脓吸出来,这位士兵也得以痊愈。而这位士兵的母亲得知此事后,却当场痛哭。

你以为是感动的哭?那就错了。当邻居问起此事时,这位母亲解释了原因:

当初这位士兵的父亲也在吴起手下当兵,也享受过被吴将军亲口吸脓的待遇。但是自那以后,士兵的父亲打仗像疯了一样,每次都视死如归,不要命的冲锋,没多久就战死沙场。

如今,重现的往事,预示了儿子的结局,让这位老母如何不伤心?

接下来的二十余年间,吴起在魏国这个优秀的平台上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并且还幸运的向儒学大家卜子夏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同时也系统的接触了法家体系。这段岁月,是他的军事与治国理念的成长与成熟期。

直到公元前387年,一代英主魏文侯去世。伯乐的离去,吴起在魏国的仕途也走向了下坡路。

三、中年时期--功高难赏、被逼换岗

魏武侯即位后,吴起的职位并没有变化,仍坚守在河西地区,但他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吴起的事业瓶颈期

同年,魏相之职面临更替。对这一要职,吴起期待已久,只有在这个岗位上,他才能作为一个政治家--而不单单是名军人,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但令他失望的是,最终拿下这一岗位的是田文。

郁闷的吴起亲自去拜会田文,提出了憋在内心的灵魂三连问:

统领三军,使敌国胆寒,咱俩谁强?

带领官员勤恳工作,体恤百姓、促进生产、充盈国库,咱俩谁棒?

镇守西河二十余年,威震秦、韩、赵,你能做到?

田文如实回答:“都是你厉害。”

吴起愤愤不平:“你什么都比不上我,却居我之上,这像话吗?!”

田文只抛出了一个问题:“君上刚继位,各诸侯国虎视眈眈,朝廷的老臣人心浮动,百姓心怀忐忑。这种局面,您觉得谁更适合来替国君分忧,安抚国内外?”

吴起沉默许久,缓缓回答:“确实您更适合。”

这一段对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反映了此时魏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缺少了魏文侯这一雄主的掌控后,势力庞大稳固的权贵阶层、支撑魏国崛起的新兴人才群体之间的对立开始凸显,如何让两者和谐共存,共同维持魏国的强盛,是魏武侯的燃眉之急。

作为一名来自他国的引进型人才,吴起虽然优秀,但在魏国的政坛没有自己的根基和体系,又缺少魏武侯的绝对信任,自然难以获得重用。

虽没有如愿升迁,吴起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但随着田文因病去世,公叔痤接班后,吴起再次迎来了事业危机。

(二)功高震相,被逼跑路

公叔痤出自标准的豪门望族,他自己也娶了公主为妻,是名正言顺的魏氏自家人、魏国权贵阶层的代言人。

跟前几任魏相有所不同,公叔痤的眼中,自己权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国家利益。在他看来,吴起这种战功赫赫、名满天下的功臣,虽然没有功高震主,但已经功高震相,是自己地位的最大威胁。

为了除掉吴起,他设计了一条毒计,分三步执行:

首先,对魏武侯进言:“吴起确属人才,但咱们魏国的国土太小,我担心他这样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难以真心长久为我国效力。要不这样,您可以提出把一位公主许配给他,看他会不会推辞。”魏武侯对吴起的心思饶有兴趣,就答应了这个提议。

第二步,公叔痤回家交待自己的公主妻子:改天自己带吴起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务必要装成一个悍妇,不要给自己留情面。

第三步,公叔痤邀请吴起到家中做客,公主果然以极其彪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丈夫,公叔痤则装作唯唯诺诺、大气也不敢出。面对吴起的关切,公叔痤假装无奈:“养尊处优的公主都是这样,我这是高攀了,受点委屈算什么。”

心高气傲的吴起信以为真。当魏武侯提出想将一位公主许配给他时,果真遭到了婉拒。

这不禁让武侯起了一丝疑心。而嗅出危险气息的老江湖吴起,再次果断跑路,这次目的地是南方大国:楚国。

四、人生晚年--登峰造极、昙花一现

自春秋以来,雄踞南方的楚国不断开疆扩土,此时的国土面积早已傲视群雄。但是,最大并不代表着最强:对外,家门口的三晋虎视眈眈,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对内,贵族势力强大,作威作福,民心涣散,军队战斗力低下。

内外交困,胸怀大志的楚悼王忧心忡忡。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时名震天下的吴起竟主动送上门,楚王不禁欣喜若狂。几乎没有迟疑,他马上任命吴起为楚国令尹(相当于相国),在楚国全面推行变法。

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吴起迫不及待的落实自己构思了十余年的治国理念:

第一,严明法令、以法治国。

第二,大量削减冗官,将血脉疏远的王公贵族踢出族谱,节省开支。

第三,加大在军队训练、士兵待遇方面的投入,走精兵路线。

第四,提高国家硬实力,杜绝各类说客、纵横家。

吴起的变法,核心是削弱权贵的势力、强化王权、增强国家机器的实力。这些雷霆手段,短期内就令楚国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向南,平定百越地区;往北,击退强大的三晋;往西,连续战胜秦国。一时间,强大的楚国令天下屏息。

但是,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了冲突时,楚国的贵族、高官选择了后者,他们对吴起恨之入骨。这些人一直寻找着报复的机会,但由于楚悼王对吴起的无条件信任与支持,他们一时间暂时无计可施。

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遗体还未下葬之际,王公贵族们就迫不及待的作乱了,他们直接操起武器追杀吴起。

吴起是军事家,但不是武林高手,寡不敌众的他只好仓促出逃。作为一名60岁的老人,这次他显然无法全身而退了。

然而作为一名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就算死,吴起也会为他的敌人挖好坟墓:他奔往放置着楚悼王遗体的灵堂,伏在这位唯一知己的尸身上。

作乱者箭如雨下,吴起命丧当场。

而根据楚国法令,敢以兵器触碰楚王的,一律屠灭三族。楚肃王即位后,对此事进行了严查,七十余家参与这次作乱的贵族权臣被灭门。

令人遗憾的是,吴起死后,他的变法政策并没有被保留,楚国走向一流强国之路至此终结。

多年后,秦国依靠另一个卫国人--公孙鞅的变法,一跃成为战国老大,并最终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公孙鞅,也就是商鞅,他的变法正是以吴起在楚国变法为蓝图。当然,他也落得了同样的下场。

结束语

吴起无疑是才华横溢的治国奇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指的就是他这样的人。但其个人结局,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使然:

其一,战国初期,诸侯国虽迫于竞争压力,争相启用草根人才,但大体上还属于贵族政治,平民英才虽然能暂时获得重用,但缺乏家族势力的支持,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往往首先沦为牺牲品。吴起本来有机会进入贵族体系(迎娶魏国公主),但由于他的性格以及政敌的设计,唯一的机会沦为泡影。

其二,在任何封建王朝,改革者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为何?改革往往伴随着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对于既得利益者而言,国家、民族命运的走向,远远比不上个人的现实利益来的重要。而这些既得利益者,往往是权力的拥有者,因此,扼杀改革者,对他们而言既有必要性,更有可行性。后世的改革家商鞅、王安石、张居正,无一不是这种现实规则的受害者。

其三,吴起的个人悲剧在于,他以为有才华就会被需要。也许他没有理解到,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含义;也许他不能理解,对于仇视他的人而言,与除掉吴起这个搅局者相比,国家的存亡算不了什么。而他的个人污点,又成为他被人攻击的工具,这就是草根英雄的悲哀之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3230.html

草根,士兵,河西,名将,魏文侯,下场,吴起,军事家,功劳,鲁国,观点评论,魏文侯,吴起,魏武侯,魏国,楚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草根,士兵,河西,名将,魏文侯,下场,吴起,军事家,功劳,鲁国,观点评论,魏文侯,吴起,魏武侯,魏国,楚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草根,士兵,河西,名将,魏文侯,下场,吴起,军事家,功劳,鲁国,观点评论,魏文侯,吴起,魏武侯,魏国,楚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