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刘备一向以仁义著称,他拿下益州后,为什么百姓却怨声载道?

刘备一向以仁义著称,他拿下益州后,为什么百姓却怨声载道?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132期文/无常奉天玉)

刘备,字玄德,是东汉末年的枭雄之一,时至今日,依旧家喻户晓。不过他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认可他的人,认为他的仁义的化身;鄙夷他的他,则认为他是货真价实的伪君子,徙有仁义之名。也就是说,不管他的仁义是真是假,仁义都已经成为了他摆脱不掉的标签。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每到一地,都能得到百姓的认可。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也曾被百姓怨恨过,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备自己平定黄巾军起义时起兵,不管是担任一方父母官,还是到某地寄人篱下,都能够快速得到当地的民心,例如他任平原令时,有人派刺客前来刺杀他,刺客感于他的仁义,没有忍心下手;他到徐州助陶谦的时候,得到了富商糜竺和徐州百姓的认可,以陶谦去世后,接任了徐州牧;在荆州依附刘表七年,最后无奈离开的时候,“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然而有一地的百姓,却是例外,他们不但不拥戴刘备,反而在刘备的统治下怨声载道,这便是益州的百姓,那个刘备“厚树恩德,以收众心”的地方。刘备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一、放任士兵抢掠

刘备虽然以仁义著称,但却也是一个枭雄,他需要争霸天下。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民心,还有士卒的忠心和动力。于是在入川之战前,他曾对手下的士兵说,打完这一战,成都府库中的财物,你们可以随便拿。正是因为他的承诺,士兵们在战争的时候,非常积极,拿下成都之后,抢掠财物的时候,则更积极。《三国志》注引《零陵先贤传》曰:“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益州是天府之国,此地易守难守,在整个汉末乱世中,几乎未遭遇较大的战乱,虽然刘璋昏庸无能,但是此地的百姓却一直能够安居乐业,刘备入川之后,却放任士兵抢掠,试想,益州的百姓又怎会欢迎他呢?

二、平抑物价

如果刘备仅是在刚刚入主益州的时候,放任士兵抢掠了一小段时间,那么这一民愤或许很快便能够被平复。然而事情却并没有就此结束。士兵抢掠导致了府库亏空之后,他无计可施,这个时候,谋士刘巴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意思是说,重新铸造一种价值百钱的货向,平抑物价,并设置相关官吏,对此事进行调控。这一政策实施之后,的确使刘备“府库充实”了,那么吃亏的又是何人呢?答案自然是社会底层的百姓。与此同时,他的士卒,得到军饷不足,想要生存下去,自然也会继续抢掠百姓。这种情况下,益州百姓又怎么可能拥戴刘备呢?怨声载道甚至骂声一片,自然不足为奇了。

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按理说这种情况下,刘备应该很难在此地立足才对,可是他不但没有被逐出益州,反而在此地建立了蜀汉政权,他和他的后代,在此地统治了四十余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本,他的军师诸葛亮出了一个狠招,为其化解了危机,那就是推行严刑峻法。

据记载,诸葛亮受命全权治理益州之后,推行了一套非常严苛的法律,并对法正解释说,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期间,治理比较松散,君臣之道早已被破坏,如今只能树立法令的威严,才能使上下级之间,有一定的规矩,从而将此地治理好。的确,诸葛亮治理益州期间,虽然法律严苛,但是吏不容奸,这样,反动势力遭到了镇压,刘备阵营也逐渐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3392.html

仁义,士兵,统治,刘备,治理,刘璋,益州,认可,百姓,时候,观点评论,仁义,刘备,刘璋,益州,百姓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仁义,士兵,统治,刘备,治理,刘璋,益州,认可,百姓,时候,观点评论,仁义,刘备,刘璋,益州,百姓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仁义,士兵,统治,刘备,治理,刘璋,益州,认可,百姓,时候,观点评论,仁义,刘备,刘璋,益州,百姓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