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的原因是什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的原因是什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鲁迅对《史记》的至高评价,也有人说:“中华上下5000年,有一半的历史都是司马迁的。”

千年以来,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不论是在史学界,还是文学界,都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此书,可谓是吃尽了苦头,也受尽了屈辱。

公元前110年,春。

这一年的春天很有意义,因为中断了上千年的泰山封禅大典,将在这个春天重新举办。

汉武帝刘彻,带着贵族官员、方士宦官,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一路向东,他们将要登临泰山之巅,为天下祈福,为自己求得长生,大家都激动万分。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叫司马谈的老人。他在去泰山的半路上得了重病,此刻正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司马谈是本朝太史公,深得汉武帝信任。

他自感时日无多,把儿子司马迁叫来床边,含着热泪说:“以后,一定是由你继续担任太史公,你定要努力完成《史记》的著述,以此光耀祖上呐!

司马谈接着说:

从孔子当年写完《春秋》,到今天已有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吞并,史书皆被丢弃断绝。

如今,天下统一,安定和谐,但那四百年来的明主贤君、忠臣良将,还有那些为道义而死的人,我身为太史公,却未能将其记载下来,断绝了历史之传承,这是我莫大的愧疚与遗憾呐!你一定要切记啊!”

此时的司马迁早已泪流成河,他紧紧攥住父亲的手,说:“父亲请放心,儿子一定将详细记载和论述先人整理的史料,不敢有丝毫的缺失!”

在父亲去世之后,司马迁果然接替了太史公的职位。

然而,正当《史记》的撰写一切顺利时,公元前99年发生的一件事,竟让他遭遇了灾难。

彼时,汉武帝集结军队,准备征讨匈奴,任命其爱妃之兄李广利挂帅,并让李陵统率辎重部队,担任李广利的后军。

李陵年轻气盛,不甘于只当后备队,他认为自己能征善战,因此愿意单独领军,分散敌方兵力。

汉武帝欣赏其胆魄,便给了他5000步兵。

起初,李陵的战况顺利,捷报频传。李陵的部队虽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但他的确勇武过人,带领手下击杀上千人。

可没过多久,形势急转直下,单于又调集八万骑兵,前来增援。

一时间,李陵陷入了匈奴主力的围困之中,而汉军的援军却迟迟未到,眼见粮草补给又不够了,李陵只好边战边撤,最终,5000步兵只有400人逃回,李陵本人更是下马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来朝中,满朝哗然,龙颜大怒,众人皆唾骂其叛国之行径。

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见司马迁默不做声、若有所思,便问他如何看待此事。

司马迁回答说:“我了解李陵这个人。于家,他行孝道;于外,他尊重士人,体恤士兵;于国,更是一心报国。他仅领五千步兵,却杀匈奴上万骑兵。臣以为,其功过,足以相抵。皇上息怒,李陵被俘,实属无奈之举,他定将择机归来,以报朝廷。”

紧接着,司马迁又补充道:“况且,此次失利,他人亦有责。”

此话言下之意,就是在指责李广利等人。

显然,司马迁站在了更客观的局外人角度来分析此事,但身为一国之主的汉武帝则不同了,战争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他的尊严、脸面是否受损。

所以,当此刻战败的消息传来,汉武帝和大臣们的心情自然一落千丈。前后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人很难冷静下来,再加上几天前还神勇无比的李陵,现在竟做了那匈奴人的将军,这对汉武帝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司马迁的话确实有理,他本人遇事冷静的品质也值得佩服,只是,他太过于冷静了,这份冷静不夹杂一丝对皇帝、大臣的感同身受,而令他更想不到的是,这份冷静,即将改变他的一生。

前面提过,李广利将军是汉武帝爱妃之兄,所以一向独裁专断的汉武帝在听到司马迁的话后,更生气了——这司马迁不仅跟他较劲,竟然还把责任推到了他的大舅子身上。

随后,他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除了汉武帝与司马迁在思想上不合,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东汉卫宏的《汉书旧仪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朝张守节的《太史公自序正义》中,都指出——司马迁曾经举荐过李陵

但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在为接下来的灭顶之灾做铺垫。

公元前97年,在李陵投降一年多之后,汉军又一次大规模进攻匈奴,汉武帝告诉参战的公孙敖,让他趁机接李陵回来,结果公孙敖与匈奴交战不利,只得撤回。

公孙敖回来后,对汉武帝说:“我们抓住的敌方俘虏说,李陵教匈奴人兵法,来防御汉军,所以我们没打赢,只好回来了。”

汉武帝听后,暴怒,立刻下令对李陵家处以族刑,李陵的妻子、儿女、兄弟、母亲,全部被诛杀。

当然,汉武帝也一定不会忘记一年前,那个不仅力荐李陵,还要极力为其辩护的人——司马迁。而他当初说的那些话,如今已成欺君之言。

最后,司马迁被判处“诬罔罪”,“诬罔”即欺骗的意思,这个罪名在汉代的起刑点就是死刑。

不过,除非是重大案件的罪犯,或者皇帝真想让他死,一般的“诬罔罪”在行刑之前,可以花钱免死,或者接受宫刑,也就是所谓的“减一等”。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记录下了这件事情,他说:因为自己家境贫寒,所以没有钱自赎,朋友和同事也没有一个愿意帮忙的,他们都怕因此得罪皇上。但为了写《史记》,只好选择了宫刑。

其实,司马迁这起悲剧,李广利也是幕后推手之一。他是汉武帝的大舅子,所以李广利要是添油加醋,汉武帝是会听进去的。

在司马迁坐牢的时候,李广利就买通了吏官,让他们对司马迁的审讯怎么狠就怎么来。

那么,为何李广利要对司马迁这么狠呢?

第一个原因,肯定是当时司马迁说的那句“他人亦有责”,这是在旁敲侧击地指责李广利指挥不当,以至于李陵投降,李广利因此对司马迁怀恨在心,这也能理解。

更深层的原因是——女人

本来,李陵有一表妹,结果李广利看上这姑娘了,想纳为小妾,但人家姑娘拒绝。

李陵就让表妹躲到司马家的府上,结果表妹渐渐喜欢上了司马迁,最后两人还真就结为了夫妻。

所以,李广利很可能仍对此事耿耿于怀,再联想到司马迁最后受宫刑的下场,不由得让人细思极恐、背后发凉。

对于司马迁宫刑这件事,后世常倾向于简略化,比如《汉书》中写的是: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之后,立刻就被判了宫刑。

但我们回看整件事,这种表达是不准确的,容易夸大司马迁的“冤”和汉武帝的“暴”。

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可概括为:

(1)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汉武帝大怒,将其关入大牢

(2) 公孙敖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汉武帝下令抄斩李陵家族,定司马迁死刑

(3) 司马迁没有钱赎罪,但为了写史记不能死→选择宫刑

所以,《汉书》的说法显然漏了中间最重要的一件事,同时也是司马迁宫刑的直接导火索——公孙敖告诉汉武帝,李陵在帮匈奴人练兵。

那么,公孙敖所说的事,究竟是真是假?还是他纯粹在为自己的战败找借口呢?

我们来看同样出自《汉书.李陵传》的记载:

“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短短两句话,信息量很大:

(1)后来,汉朝使者有机会去到匈奴那边,见到了李陵,才把事情搞清楚了。在李陵投降的同一时期,确实有一个人,在给匈奴单于出谋划策,这个人叫李绪。

(2)李绪的字,叫少卿,要命的是,李陵的字,也叫少卿,所以当匈奴被俘的士兵告诉公孙敖“有一个叫李少卿的人,在教他们练兵”,公孙敖便以为他们说的是李陵。

而证实了李陵真的投降,那么对朝廷来说,剩下的就是司法问题了,这才发生了司马迁宫刑的悲剧。

(3)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原因就在于“乃李绪,非我也”显然是李陵自己回答的,并不是他人在讲述事情的真相,因此有人就认为——降将之言不可信

综上,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说明公孙敖并非胡编乱造,而是当时确实有人告诉他“李少卿”在练兵。

那么,这便衍生出第二个问题——李陵说的又到底是真是假呢?

我们先看看李陵在匈奴过得如何:

(1)在“灭族”与“宫刑”这两件事发生以后,匈奴单于把女儿嫁给了李陵,封他做右校王。

(2)公元前90年,在李陵投降匈奴的九年之后,汉武帝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匈奴,李陵率军参与了对汉军的围攻。

(3)李陵在匈奴一共生活25年,他在这个时间段的历史记录,大多与一个人有关——苏武,没错,正是那个宁可“牧羊”19年也不投降的苏武。

后来,苏武获释归汉。临行前,已经五十岁的李陵,流着泪和苏武告别。

他对苏武说:“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如果国家当年能暂时赦免我的罪过,保全我的母亲和妻儿,我是有可能将功赎罪的,可是后来全家被诛杀,我对汉朝也就没什么可留恋的了,如今说什么也晚了。”

而作为李陵的老同事和老朋友,霍光曾派人出使匈奴,想接李陵回来。面对汉使,李陵摸着自己那已经梳理成匈奴人样式的头发,漠然地说:“吾已胡服矣。”

这句话是史书关于李陵最后的记录。

所以,在发生“灭族”和“宫刑”事件之前,李陵的内心,究竟是真降还是假降呢?是否确实是因为发生家族悲剧后,李陵才决定真降的?

故事的答案,也只藏在李陵本人的心里了,只是可惜了那司马迁,终究成了时代的悲剧和牺牲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3562.html

什么,事情,司马迁,汉武帝,史记,匈奴,李广利,李陵,原因,宫刑,知识科普,司马迁,汉武帝,公孙敖,李广利,李陵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事情,司马迁,汉武帝,史记,匈奴,李广利,李陵,原因,宫刑,知识科普,司马迁,汉武帝,公孙敖,李广利,李陵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事情,司马迁,汉武帝,史记,匈奴,李广利,李陵,原因,宫刑,知识科普,司马迁,汉武帝,公孙敖,李广利,李陵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