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此人一吃败仗就跳河,却成了大清朝的顶梁柱,还影响后世子孙!

此人一吃败仗就跳河,却成了大清朝的顶梁柱,还影响后世子孙!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进士,礼部侍郎。公元1852年,咸丰帝下令在籍官员督办团练诏令,那时候的曾国藩正在老家守孝。俗话说,天朝有令,谁也不能违背,他自然也不能推脱,只能跟着天朝的步伐前进,但是,随着一段时间的接触,他渐渐地发现,皇上之所以让他们团练,目的并不是为了更好的强军强国,而是简单组织成为小众型的民间团体组织罢了。对此,他很是气愤。

曾国藩有他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决定不能像那些人一样去响应天朝的练兵号召,而要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他招募亲友、师生、同乡等人入伍。当然,这些人从来没有当过兵,也没有任何战斗经验。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走,于是他给的粮饷比其他组织给的还要多,而且内部管理也更加人性化。一个级别选出一位代表,并让他们互相制约和管理。当然,指挥棒仍然握在自己手中。经过寒冬酷暑的刻苦训练,把那些不能吃苦的遣散回家,提前发了粮饷,只留下那些肯吃苦的种子选手。

就这样,他终于练就出了自己的军队,史称,“湘军”。之所以叫做“湘军”,那是因为这些人全部是由湖南的本地人组成。

后来,曾国藩利用团练的机会,整肃军队,曾处决了200多人,人称“曾剃头”。他还截留朝廷的赋税、饷银,购买1000多门洋炮,置办300余艘战船。一年之间,湘军人数达到17000多人。

部队战斗力的好坏,团练是看不出来的,只能在战场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太平军西征时,绿营兵一连败退,朝廷下令曾国藩的湘军上前线支援,可是,他却一再推脱。因为练兵和打仗那是两回事,没有经过实战演练的士兵,就直接送到战场上那不是送死吗?于是,他一边抗旨,一边加紧军事训练。直到公元1853年底,太平军攻下了黄州,咸丰帝亲笔给曾国藩写信,让他出兵。这时,曾国藩的军事练习也已经告一段落,他觉得也是时候出兵了,于是这才信誓旦旦地接下了圣旨。

经过几番浴血奋战,虽然湘军挽回了局部战场的胜利,但是也受到了太平军的沉痛打击。公元1854年,太平军在靖港大败湘军,曾国藩羞愤投水自杀,险些丢了性命,但最终还是被部下救了上来。公元1855年,石达开在江西两次打败湘军水师,曾国藩急得再次投水,也被捞了上来,捡了条命。紧张的战斗局势压根不容他投河自尽,后来因西征军被奉调回天京攻打江南大营,才让他避免了全军覆灭的惨状。

其实,只要太平军借势而下,那么,历史的局面可能就会改写。可是,谁又能料到取得胜利后的太平军却爆发了内讧,引发了“天京之变”,太平军内部相互厮杀。先是死了杨秀清,后又死了石达开。朝中的主力军荡然无存。

湘军终于有了报仇的机会,便乘势攻占了安庆。曾国藩见势布了三支军队同时进军:曾国荃沿长江去攻天京;左宗棠由江西去攻浙江;李鸿章从上海去攻苏南。就这样,空荡荡的天京被他们围困了长达2年多,最终在公元1864年陷落。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战役中,虽说几次惨败逼得他投河自杀,但是他后续爆发力极强。清政府也是依靠他,才能顺利地镇压太平军,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他被誉为“中兴名臣”。其实,天平军的失败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产物。因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思想的落后性,且阶级层次十分明显,根本无法从根本上动摇清政府的统治,从而建设一个新国家。面对集团利益,产生小市民思想,开展内斗,这也是为何历史上许多的农民起义前期势如破竹,最后却无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胜利后的曾国藩,为避免朝廷疑忌,主动将湘军遣散,但他的势力和影响力却是不容忽视的。李鸿章、左宗棠都在他的幕僚内,而且“湘军系”也成为了清统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集团。

---谢谢阅读,欢迎订阅收藏与转发!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创作品,请勿转载,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364.html

后世,子孙,胜利,清朝,曾国藩,太平军,团练,公元,湘军,顶梁柱,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世,子孙,胜利,清朝,曾国藩,太平军,团练,公元,湘军,顶梁柱,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世,子孙,胜利,清朝,曾国藩,太平军,团练,公元,湘军,顶梁柱,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