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分析6:唐尧都河东,虞夏以继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分析6:唐尧都河东,虞夏以继

追踪夏朝第四篇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

第六章 唐尧都河东,虞夏以继

作者|黄饮冰

内容提示

一、三河:河东、河内与河南

二、居与都

三、唐尧、虞舜、夏禹都河东,夏代继续都河东

3、夏禹自立于阳城、受封于阳翟、都于平阳、居于安邑(夏邑)、又迁居晋阳

4、尧舜禹三帝均都于河东(晋南),夏代继续都河东

中心词 三河 河东 河南 河内 冀都 平阳

正文:

三河示意图

一、三河:河东、河内与河南

“三河”这个地理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不少人是不知道的。很多持夏商周“西来说”的人,根本就不阅读中国典籍的记载,让夏商周从西方跑到中国来建立政权,完全罔顾典籍的记载,生硬创造一些不可理喻的学说,故意颠覆中国上古历史。今天我就讲一讲三河与三帝(尧舜禹)三代之都的关系。

三河,是夏商周三代的腹地,也称京畿要地。三河实际上就是中原的代名词。如上图,河南与河东隔河相对,河南与河内以黄河为界,河内与河东以太行山为界。

也就是说,黄河西河、南河与太行之间的区域,是河东;太行山、黄河南河、东河之间的区域是河内;黄河南河与南洛河、伊河之间的区域是河南。 古河南,不是现在的河南省。现在看不到济水,因为现在黄河走的是济水水道,当然现在我们也看不到黄河东河了。

三河在具体行政区域上,对应秦汉之河南郡(雒阳)、河东郡(安邑)、河内郡(沁阳)。

二、居与都

《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地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这句话,就指出了三帝及夏时代都河东、殷代都河内、周代都河南的本质。

《史记.封禅书》又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根据这句话,我们就应该知道“都”和“居”有一些区别。

什么是都(邑)和居呢?《春秋.左传.鲁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就是说有宗庙和先君 神主的城池才是“都”,“都”是祭祀重地。王可以另辟居地,称“居”,游居或别居的意思。帝王别居,从帝尧就有了,以后到三代,帝王都会换地方居住,所以有“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和“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的说法,实际就是“都”与“居”的区别,后代史家往往把“都”“居”合一,造成上古多都的假相。

三、唐尧、虞舜、夏禹都河东,夏代继续都河东

《汉书.地理志》记载:“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师古注引应劭曰:平阳,尧都也,在平河之阳。

唐人的族源是陶唐氏,帝尧出自陶唐氏。帝尧陶唐氏在河东立都。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记载:“帝尧氏始封于 ,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焉,唐水在西北,入唐河。南有望都县,都山即尧母庆都之所居也,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亘山。北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名其县日望都。而《地理志》尧山在唐南山中。《地理志》尧之以后徙 涿鹿。《世本》云:在彭城南,今上谷郡北自有彭城,非宋彭城也。后又徙 晋阳,今太原县也,于《周礼》在并州之域。及为天子,都 平阳,于诗风为唐国,武王子叔虞封焉,更名唐。故吴季扎闻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

皇甫谧对帝尧之始封、迁移和立都河东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引用的资料来自《地理志》《周礼》,引用了吴季扎的感言。

《地理志》是《汉书· 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汉书》中十志之一。内容包括西汉及之前中国疆域及政区的划分及消长演变情况。

《世本》又称作世、世系、世纪、世牒、牒记、谱牒等。“世”是指世系,“本”则表示起源。由先秦时期(也有说汉代)史官修撰的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记载帝王的都邑、制作、谥法等。全书可分《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谥法》等十五篇。司马迁的《史记》、韦昭《国语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林宝元和姓纂》和郑樵的《通志》都曾引用和参考书中内容。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

吴季扎指季札。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春秋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吴太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第四子,史称延陵季子、州来季子。季札品德高尚,远见卓识。

唐县位于太行山东麓,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其地名肇于上古,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唐县是放勋(帝尧)为唐侯时期的封地,放勋(帝尧)被帝挚封为唐侯,治所在阳邑,亦称唐,在今唐县境内,古称唐侯国。帝挚、帝尧都是帝喾之子,因为帝挚年长,所以继承了帝喾的帝位,封放勋(帝尧)为唐侯,号陶唐氏。帝挚在位9年被推翻,诸侯推举其弟放勋登帝位,是为帝尧。

唐侯放勋封建于唐,后来迁居涿鹿。这里又涉及一个公案,就是彭城。我们现在知道的彭城就是徐州。西楚霸王曾都彭城,是徐州彭城。有人利用这个混淆是非,把涿鹿及黄帝史迹也移到徐州彭城。这种搞法是不妥的,因为“《世本》云:在彭城南,今上谷郡北自有彭城,非宋彭城也”。

唐侯放勋又从涿鹿迁居晋阳。大禹后来也以晋阳为居。

唐侯放勋当天子的时候,都 平阳,为帝尧。平阳就是考古遗址陶寺遗址。在帝尧以平阳为都时,平阳当为“唐”。所以“于诗风为唐国”,“武王子叔虞封焉,更名唐”。叔虞的后代改“唐”为“晋”。

平阳都在河东,所以说帝尧都河东。 帝尧迁平阳,时间在公元前2145年。

《帝王世纪》又说“尧有二宫”。《古本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记载“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一百年,帝陟于陶。”帝尧九十八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游居于陶”,且一百年“陟于陶”,帝尧在“游宫”“陶”居10年之久。所以帝尧有 帝都“平阳”“游宫”“陶”。这与《史记 .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的记载可以对映看。帝尧九十年“令舜摄行天子之政”与“游居于陶”是有因果关系的。

“陶”在哪里呢?一说是山西“平遥”。相传为帝尧封地。春秋时为晋国属地,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京陵、中都县。北魏改平陶为平遥,即今山西平遥;二说是山东定陶。在今山东菏泽定陶。因陶丘在定陶。《说文》:在济阴,《夏书》曰东至于陶丘北,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号陶唐氏。《帝王世纪》:“定陶西南陶丘,舜所陶也”。

我认为帝尧的游宫“陶”在山东定陶。原因:一是舜曾在此作陶。《寰宇记》“河滨在定陶县西南十里,即陶丘”,即虞舜“陶河滨”处。这里是舜的人脉地;二是帝尧的游宫应该是摄政王虞舜所造,为帝尧作游宫,虞舜的选择不会在河东,因为河东原本是帝尧的人脉地;三是为了巩固虞舜的摄政王地位,帝尧的游宫远离河东为好。这就是政治。

也有记载说帝尧先封于陶,后封于唐,故称陶唐氏。那么帝尧作游宫于陶,是回归故里。

《帝王世纪》记载:“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关于尧的葬地记载,皇甫谧考证葬在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皇甫谧也提供了另外两种记载:一是说尧到北方教化八狄,死于路途中,葬蛩山之阴,来源于《墨子·节葬下》:“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二是《山海经》记载尧葬狄山之阳,狄山也叫做崇山。二说各殊。皇甫谧认为“成阳近是尧冢也”,我从皇甫谧说。

夏代 三朡国在定陶。伊训曰“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又曰“夏师败绩,乃伐三朡。”夏桀在鸣条溃败,逃到山东定陶的三朡国。三朡国被灭,夏桀就彻底地失败了。

以上,济阴,是今山东菏泽,定陶是菏泽定陶区。

谷林即成阳。成阳:《索隐》“周武王封弟季载于成,其后代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西晋复改城阳县。今菏泽市东北。成阳也是古雷泽,雷神所居, 末代华胥东迁与雷神会于雷泽,生伏羲、女娲

综合以上史料,帝尧可能出生于山东定陶,被封为唐侯的时候在河北唐县立国,后来唐侯又迁居涿鹿,再从涿鹿迁居晋阳,继承帝位设立天子之都于平阳(陶寺遗址),天子之国为“中国”,所以平阳也是帝尧时期的中国。帝尧晚年设游宫于定陶,并游居于定陶。

《帝王世纪》记载:“(帝尧)都平阳,于诗风为唐国,武王子叔虞封焉,更名唐,故吴季扎闻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氏乎?帝舜其所营都,或言蒲阪,即河东县。”也记载“舜所都也,或言蒲阪,或言平阳及潘者也,今城中有舜庙。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

还有“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舜所都,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今上谷也。”

对于虞舜登天子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集解】引刘熙曰:“天子之位不可旷年,於是遂反,格于文祖而当帝位。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古本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记载“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

舜践天子位的“中国”是帝尧所都的平阳,所以虞舜摄政在平阳,登帝位于平阳,也都于平阳。潘、蒲陂、鸣条,应该是帝舜之居。特别是古地名中的多处“鸣条”,当是帝舜游居而得名,帝舜游居之地即是“鸣条”,所以晋南、东部、湖南均有“鸣条”的地名。

帝舜未举用前,迁于 负夏时也曾干过商贩,在 顿丘贩货,到 传虚赊货给别人。帝舜家本在 冀州,河东有舜井的遗迹。(《帝王世纪》“(舜)始迁于负夏,贩于顿丘,责于传虚,家本冀州。”“河东有舜井”)

帝尧以本氏族的两个女子嫁给舜作妻子,并封舜于 虞地。帝舜所封之虞地是今河东太阳山西虞。(《论语正义》“尧以二女妻舜,封之于虞,今河东太阳山西虞地是也。”;《左传正义》说“ []嫔于虞,因以虞为氏。虞,今河东大阳县西山上虞城是也。”)

舜曾在河滨作陶,就是《禹贡》记载的陶丘,即济阴定陶陶丘。(《元和郡县志》“舜陶于河滨,即禹贡之陶丘,今济阴定陶西有陶丘是。”)

关于舜葬的问题。《帝王世纪》记载“舜葬苍梧.下有群象.常为之耕.”,说舜葬苍梧;《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五十年,帝陟。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说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就葬在了鸣条苍梧。鸣条、苍梧搅在一起,这是令人疑惑的。“今海州”也令人疑惑。范祥雍编《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帝【舜】葬苍梧”;《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苍梧之山的位置可以通过“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定位,在湖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践位三十九年,南巡守,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综合以上,帝舜葬于苍梧,今湖南零陵。今运城市区以北10公里鸣条岗也有舜帝陵庙。陵前有两块石碑,上碑刻“有虞帝舜陵”,下碑刻“舜帝陵”。此陵要么是纪念性的衣冠冢,要么还是以帝舜有“多代”解释,即某一代帝舜葬在鸣条,末代帝舜葬在苍梧。其实帝位以多代继承且使用一个帝号,是古帝能够保持百年甚至几百年到几千年统治的本相。

以上,尧都平阳是今山西临汾市陶寺遗址。春秋晋羊舌氏邑。明代在山西西南设平阳府,地域包含今山西临汾市运城市大部。顾炎武历代宅京记》说:“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

鸣条,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安邑)之西,今运城市区以北10公里鸣条岗。商汤征伐夏桀的鸣条之战也发生在这里。《帝王世纪》记载“[安邑]县西有鸣条陌、汤伐桀战昆吾亭。《左传》:昆吾与桀同日亡。”

“潘,今上谷也”。上谷郡始建于战国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公元前283),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辛堡镇大古城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谷郡亦名列其中。南北朝时期,北魏改上谷郡为平原郡,仍与沮阳县同治。北魏以后上谷郡与沮阳县从记载中消失。上谷郡沮阳古城址在怀来县大古城村北约1000米处,由大、小相连的两个土城组成。上谷郡之前就是古彭城。

“蒲阪,即河东县”。蒲阪,即今山西省运城永济。战国时魏国的关隘。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四0云:“蒲版(阪),舜旧都,其北有长版,为邑之险要,故曰蒲版(阪)。魏既献河西之地于秦,因险设关以备秦寇,故曰蒲版(阪)关,此魏之界上关也。”

平阳、蒲坂均在河东,所以说帝舜都河东。

3、夏禹自立于阳城、受封于阳翟、都于平阳、居于安邑(夏邑)、又迁居晋阳

谈到夏禹的都城或居地,就要充分结合夏氏族的历史来分析。夏氏族的历史有点复杂,不仔细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当然,具体的分析,我在前期都做过,这里是综合再次论述。

根据本人研究成果,夏氏族在距今4300年前,受节制于西少昊(西少昊由历代昌意担任;与之对应的是东少昊,东少昊为历代玄嚣担任。黄帝设立的东西两少昊的历史到颛顼时期结束),驻守在川西,夏氏族此时的君王是夏鲧。由于黄帝崩后发生了共工霸九州事件,东西两少昊均被共工氏击败。为反击并重新夺回中北高原(古大夏地区)控制权,西少昊命夏鲧率部北上,在陕北建立石峁古城。这个时候夏氏族被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夏鲧北上建立石峁古城(早期崇国),一部随夏禹在石家河古城勤王,因为西少昊溃败到了石家河古城。所以在距今4300年后,夏氏族是分为南北两支的。北支是夏鲧,南支是夏禹。

在距今4300年,黄帝后裔及神农氏族、女娲氏族等传统势力在颛顼的统领下,展开了与共工氏族争帝的战争。战争胜利后,大约在公元前2294,颛顼登帝位,称黄帝颛顼。颛顼继轩辕黄帝之后,再次统一了上古中国,再造了华夏。

夏鲧的功绩是很大的。在颛顼帝时期,东西两少昊的称号就消失了,控制上古中国西部的变成了夏鲧,夏鲧是新的西部王。在颛顼时期,夏氏族北支就已经生活在秦晋高原上。到帝尧时期,由于夏鲧被杀,夏氏族北支就接受禹王的节制。作为夏鲧的附庸氏族的有虞氏,生活于晋南;作为夏鲧的附庸氏族的有扈氏,生活于关中。

再看石家河夏氏族南支夏禹系。

在距今4300年后,西少昊带本部和神农部出石家河北上,参与颛顼与共工争帝,夏禹部作为后备留守在石家河。结果江南洞庭湖周边的三苗逐渐向北渗透,颛顼令夏禹组织对三苗的战争,但是夏禹不敌三苗,丢弃了石家河古城(考古资料显示:石家河古城在距今4200的时候衰败了)。

石家河保卫战失败后,夏禹向北逃到了今湖北大悟(这里有座吕王城遗址,其实应该是禹王城,夏禹在此自立为禹王)。

在帝喾帝挚时期(前2216年到前2145年),夏禹继续北上,经南阳入淮河上游地区,再经颖水北上,进入颖水上游的登封地区,建立王城岗古城,这里就是禹王自都的阳城,这是夏禹进入中原核心地区自己建立的王国。所以夏禹进入中原自立之国是阳城。《世本》说“夏后居阳城”,《帝王世纪》也说“阳城有启母冢”,证明了阳城与禹王的关系,但是在《帝王世纪》,皇甫谧还是没有考察清楚夏禹为什么立国于登封阳城。

夏禹受封之国在禹州(瓦店遗址)。《帝王世纪》记载“禹受封为夏伯,在《禹贡》豫州外方南。角、亢、氐之分,寿星之次。于秦汉属颖川,本韩地,今河南阳翟是也。”还记载“[阳翟有钧台]在县西”《水经.颖水注》“颖水自褐东经阳翟县古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禹州就是禹受封之夏国,瓦店遗址就是禹受封之夏国都城。

所以“禹”经历了夏禹、禹王、大禹到帝禹的阶段。夏后氏也出现“父氏族鲧,子氏族禹”的划分,历代子氏族的“禹”由父氏族的“鲧”委派,这种父子氏族关系维持到父氏族“鲧”被杀,子氏族“禹”走到了历史前台,夏后氏南北两支重新合二为一,氏族首领为“禹”。

夏禹登帝位之前,留守石家河,所以在后石家河时期,石家河是夏禹城;在夏禹北迁的过程中,湖北大悟的吕王城和河南登封的王城岗古城都是禹王城;大禹受封于阳翟,阳翟(瓦店遗址)是大禹城。

大禹登帝位是接受帝舜的禅让。大禹避让商均于阳城,受禅于阳城,受禅后以平阳为帝都;后建立自己的居城安邑,再后来立居于晋阳。推论的根据:

1)《毛诗正义》“尧为天子,都平阳。禹受舜禅,都平阳,或于安邑,或于晋阳。”

2)《帝王世纪》“(禹)受禅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于汉,平阳、安邑皆属河东,晋阳属太原。太原在冀州大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参代之分,实沈之次。于周为晋,今司隶并州之域也。”

皇甫谧只指出了“晋阳属太原”,其实晋阳在《禹贡》属于河东。今是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因为王气重,赵太宗灭北汉时(公元979年),将晋阳火烧水淹,彻底摧毁。三年后在晋阳以北的唐明镇重建太原城。明朝时,在晋阳城故址西南部建立太原县。

3)《帝王世纪》记载“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这里也有误:周成王封叔虞唐侯,其后代改唐为晋。叔虞被封为唐侯,封地在晋南,这是对唐尧的历史和文化的继承。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关于“(大禹八年)夏六月,雨金于夏邑。”的记载,可以解释帝禹从安邑迁居于晋阳。因为在大禹八年安邑(即夏邑,今是夏县)下了一场陨石雨,安邑被毁,所以迁居到晋阳。

大禹之都在平阳,平阳在河东;其居在安邑及晋阳,也在河东。

夏代在河南主要遗址位置示意图

4、尧舜禹三帝均都于河东(晋南),夏代继续都河东

平阳是尧的帝都,舜也在此受禅登帝位,以此为帝都,后立别居,以示对帝尧的怀念和尊重;同样的道理,大禹也在平阳登帝位,另外建立别居。《帝王世纪》记载“禹或营安邑,即虞夏之两都也。”,说的就是帝舜和帝禹都是两都,平阳为上都,帝舜都铺板、帝禹都晋阳(安邑是过渡性都城)都是下都。实际上,尧舜禹三帝之都都是平阳,帝尧、帝舜、帝禹分别设立了自己的别都,实际就是“居”。国之大事(如祭祀、天文观测与授时,禅让)均在平阳举行。

这体现的也是华夏文化“继往开来”的大格局。“继往”是不忘根本,所以舜禹均以平阳为上都;“开来”是开辟未来,所以舜禹都别立新居(下都)。还体现了古帝“不专”的优秀品质。

综合看,《竹书纪年》对于尧舜禹的“居冀”记载是准确性的大概念。《古本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记载“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古本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记载“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所以《竹书纪年》记载尧舜禹三帝“居冀”。这里的“冀”就是“冀都”,狭义的冀都就是平阳,广义的冀都就是晋南,即当时的天子之国(中国)。

从尧开始三帝都是“二宫(都居分立)”,三帝之上都是平阳(冀都)。冀都之上都地位,到夏启也遵从和继承。

夏后(夏天子)迁居点示意图

“昔唐人都河东”这句话,包含陶唐氏、继承陶唐氏的有虞氏和继承有虞氏的夏后氏,即“昔唐人都河东”,包括唐虞夏,因为唐虞夏是继承关系。《古本竹书纪年.帝启》说“(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夏启称帝,还是要归于冀都;太康失国,是失去了冀都;少康复国,是收复了冀都;夏桀元年居鄩城,13年迁居河南(二里头),14年还都安邑,直到31年战败逃离安邑而夏亡;有夏一代,其都城始终在冀都(河东),其他的王城均为夏后之“居”(或者说是“别都”或“下都”)

黄饮冰2020712日星期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3744.html

分析,三河,河东,河南,文献,平阳,唐尧,地理,考古,河内,夏禹,帝尧,晋阳,河东,平阳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分析,三河,河东,河南,文献,平阳,唐尧,地理,考古,河内,夏禹,帝尧,晋阳,河东,平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分析,三河,河东,河南,文献,平阳,唐尧,地理,考古,河内,夏禹,帝尧,晋阳,河东,平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