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刘备认为马谡是,纸上谈兵的庸才,那么诸葛亮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刘备认为马谡是,纸上谈兵的庸才,那么诸葛亮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三国时期,有个故事叫做“挥泪斩马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此事说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谡主动请缨镇守街亭,最终却是街亭失守,马谡因罪获斩,诸葛亮北伐无功而返。

不过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与诸葛亮说过心里话,并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大用。可惜诸葛亮没吸纳这个建议,才有了后来的故事。只是让人疑惑的是,刘备都能看得出马谡的问题,为什么诸葛亮却重用马谡呢?

有人说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后,主要担任文职,相比军事方面更擅长后勤工作,所以在这方面远远不如刘备。并且刘备去世时,因为身边也没有多少可用之人,所以诸葛亮、李严等人,才得以成为托孤大臣,并因此得到军政大权。

这种说法虽然算不上瞎扯,但与胡说八道并无区别。要知道诸葛亮驻军新野防守曹操,在曹魏和东吴眼皮底下谋得荆州。从诸葛亮掌军开始至病逝五丈原,数十年下来,除了兵败街亭,几乎没有吃过败仗。难道这都不能证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吗?

所以也有另一个说法。马谡最初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之后相继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且在担任这些职务时颇有政绩,所以得到了诸葛亮的刮目相看。

之后诸葛亮率军征讨南中,曾问马谡有什么好谋略。马谡则说道:“南中全是蛮族,民风彪悍又地势险要,要是强攻 得不偿失。”

“并且不彻底征服他们明日依然会反叛,并且南中针对国家而言极其重要,丞相应当从心理上征服他们,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他们心服口服,那样才可以一劳永逸。”

此计因为贴合诸葛亮心中谋算,并对马谡给予了肯定。再加上诸葛亮与马良的关系不错,而马良又死在伐吴的战场上,所以诸葛亮对马谡格外器重,并对其多有教育之举。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有栽培马谡的想法,但由于马谡经验不足,因此一直没有让马谡担当大任。直到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已经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了。

要知道夷陵之战,刘备将蜀汉的家底打光,由于损失了太多带兵的将领,经常需要文官代替武官领兵出战,可见蜀汉多缺乏武官,所以才让马谡做了先锋。

不过诸葛亮也是有防备的,在给予马谡任命后,还给他布置了几个方案,让他依照情况行事。可见诸葛亮不仅知道马谡的优点,还对他的缺点一清二楚。

所以并非不认同刘备的建议,而是诸葛亮对马谡太清楚了,所以有自己的想法。但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马谡由于长年不被人看好,又年轻气盛,于是有了证明自己的想法。

并且诸葛亮之所以不派魏延等旧将,就是不想打只想守。但这样一来守住了是诸葛亮的功劳,反之,失守了是马谡的罪过。

再说,以当时的情况,就算马谡按照诸葛的方法行事,也未必能守到蜀军主力大胜归来,说不好还有后路被切断的风险。

客观来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确是有瑕疵的,做不到一鼓作气,所以马谡面临的压力极大。也正因为如此,马谡被逼上绝路,只好一不做二不休,来个富贵险中求。

只是马谡终究不是当世名将,并没有力挽狂澜之能,最终兵败街亭。事后马谡与追随者张休、李盛等全都被问斩,而诸葛亮作为三军统帅,也自降三级以作惩罚。

不过马谡的死则有几种说法,其中《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诸葛亮传》则记载:“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虽然各自说法有所不同,但可以侧面看马谡是有才华的,不仅诸葛亮不想斩马谡,就连一些同僚也是认可马谡的。只是诸葛亮治军一向是出了名的严,马谡终究难逃一死。

那么马谡有哪方面才华?

有人认为,马谡虽不是庸才,但与赵括一样,不适合当统帅,最多是当个参谋罢了。所谓用人之长,补己之短,诸葛亮眼里还是差了一点,没看出马谡缺乏担当,太过意气用事,因此将稳重不足的缺点放大,才会迅速兵败且全军覆没。

所以年轻人还是不要太气盛,像马谡那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4017.html

因为,说法,北伐,刘备,方面,诸葛亮,马谡,蜀汉,庸才,纸上谈兵,观点评论,马良,刘备,诸葛亮,马谡,荆州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说法,北伐,刘备,方面,诸葛亮,马谡,蜀汉,庸才,纸上谈兵,观点评论,马良,刘备,诸葛亮,马谡,荆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说法,北伐,刘备,方面,诸葛亮,马谡,蜀汉,庸才,纸上谈兵,观点评论,马良,刘备,诸葛亮,马谡,荆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