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刘邦明知道吕后阴狠毒辣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刘邦明知道吕后阴狠毒辣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刘邦的伟大就在于,他从来不会因为一个美人而放弃自己的江山。

刘邦对戚夫人的疼爱,就算在汉朝正史中,都是未曾掩饰的,刘肥之母曹氏虽然在刘邦还未崛起时便陪伴刘邦,而吕雉也的确是刘邦的发妻,但问题是,这两个女人只是刘邦在寂寞岁月、人生岁月中的过渡者,并不属于刘邦的真爱。

直到沛县起事,沛公西征,因为刘邦的崛起,财富和美人都纷纷涌向了他,在那个秦末纷乱的年代,刘邦这种“布衣”(实际上刘邦属于是衰落的贵族)之身是很多世家门阀投资的对象,就这样,戚家所赠给刘邦的女儿,让刘邦看到了不一样的感情。

戚家也是名门,虽然在秦朝,戚家不是什么顶尖贵族,但戚家是周王室的血脉,本身的尊贵是不言而喻的,而戚家培养出来的女儿,除了样貌美丽、端庄优雅以外,还有不浅的才艺和才华,再加上年轻这一个优点,迅速让刘邦的内心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大致就是爱情的感觉。

要单说刘邦和戚夫人的爱情,那肯定是美好的,可从客观的历史来看,刘邦和戚夫人热恋,每天都和戚夫人如胶似漆的时候,刘邦的发妻吕雉,还有他的一对儿女:刘盈(后来的汉惠帝)、鲁元公主却是在沛县的田地里受着苦。

所以,吕雉后来怪刘邦是个“负心汉”,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公元前207年,刘邦这支在诸侯中并不算强劲的力量,竟然率先打开了关中的大门,兵临咸阳皇宫,而已经被赵高几近耗尽的大秦朝廷无力抵抗刘邦,秦子婴只能率众臣投降刘邦,这一次投降仪式,没有让刘邦有实力上的蜕变,去奠定了刘邦在朝代更迭中的主动地位。

只是刘邦接受了子婴的投降,这件事也激怒了项羽,在不久后,项羽进入关中,拥有最强大实力的他立即“兴师问罪”,而后设下“鸿门宴”针对刘邦。

所幸刘邦有张良相助,逃过一劫,项羽后知后觉,也不能再否认刘邦大势已成,因此分封刘邦为“汉王”,自此,刘邦的起事才总算是有了雄厚的根基。

当刘邦成为汉王后,刘邦便让人回去沛县将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儿女都接到自己的身边来,虽然看起来这时候才去接家人过来已经迟了,但是刘邦的家人却以为刘邦此时才安定下来,也是因此,当吕雉来到刘邦的身边后,她才发现刘邦已经有了“戚姬”了。

作为“大房”(嫡妻),吕雉对戚夫人自然是有着很强烈的排斥情绪的,最重要的是,戚夫人的出身要比吕雉好得太多,样貌和才华也要比吕雉好,而真正享受了刘邦崛起所带来的荣华富贵的,也是戚夫人,吕雉反而还在田里熬了好几年的苦。

在这种背景下,吕雉绝不可能心理平衡,她对戚夫人的厌恶已经埋下了种子。

吕雉对戚夫人有意见,戚夫人自然是看得出来,不过她并不在意,虽然吕家也有一部分人跟随着刘邦打天下,但她们戚家也有,在政治话语权上,她完全可以和吕雉平等交谈,再加上刘邦的偏爱,戚夫人不仅不畏惧吕雉,还和吕雉多有做对。

公元前205年,刘邦发动彭城之战,想要一举剿灭项羽,但可惜刘邦实力不济,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被项羽以少胜多击败,刘邦的父亲刘煓和妻子吕雉被项羽俘虏,也同是这一年,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出生。

吕雉在项羽阵营期间,刘邦没有主动营救,而是一直等到了公元前203年的楚汉议和,项羽才主动将吕雉和刘煓放回,这段经历,也让吕雉和刘邦的父亲关系出现很大的裂痕。

不过因为吕家在刘邦打江山的过程中助力颇多,加上在吕雉被项羽俘虏不久之后,刘邦立刘盈为太子,这一系列综合因素,让刘邦和吕雉依旧保持正常的夫妻关系,一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刘邦都还以吕雉为后。

在刘邦称帝的时候,刘邦最疼爱的女子也还是戚夫人,可刘邦却没有因为自己的感情而把戚夫人立为皇后,这就体现了刘邦在政治上的理性。

如果条件适合,刘邦也肯定会把戚夫人立为皇后,将自己真正深爱的人立为皇后,这自然是最好的事情,可是随着汉朝的建立,各大“利益集团”的形成,刘邦做事情就必须要考虑大局,根据最合适的情况来行事。

不管怎么说,吕后乃是刘邦的“嫡妻”,而刘邦崛起依靠的乃是沛县的力量,凑巧的是,吕家当年在沛县的关系经营得很好,比如刘邦第一次和吕公相见,就是在吕家在沛县举办的“宴会”上,在那场宴会中,萧何等人纷纷到场,所以吕家在沛县的地位是很高的。

这就造成了在汉朝建立之后,外戚吕家就反过来压戚家一头,虽然戚家也掌管一部分军队,但问题是他们所获得的政治支持并不如吕家,而,所以戚夫人在后宫中的实际地位,总体比不上吕后。

作为布衣皇帝,刘邦的经历确实是值得令人敬佩的,但刘邦也不是没有限制的,他的限制就在于,他自身的“世家”力量近乎为零,所以崛起的时候,对其他人的借力就要很多,如此一来,刘邦登基之后,他要分出来的利益也需要很多。

这种利益,本质就是政治话语权和权力,比如萧何、张良、周昌这些人,只要刘邦做的事情和他们集体的意见相违背,那么他们就会反对刘邦,而刘邦也会因为支持力的不足,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刘邦这种布衣皇帝最大的无奈,他借力于他人,也得受他人的牵制。

不过刘邦也没有坐以待毙,他曾经试过“挣脱”这些功臣们的束缚,于是刘邦便以刘盈不像他,刘如意更像他为理由,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立刘如意为太子,如果刘邦成功的话,那么以“吕家”和“刘盈”为核心的利益网络,就会被瓦解掉。

刘邦这一招,很显然就是想削弱沛县功臣的影响力,扶持戚家,一旦刘如意真的被立为太子,那么吕后在不久之后也会被取缔掉皇后地位,接任皇后的,就是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

计划虽好,但前提是刘邦要能实现,能抵挡这些阻力。

果不其然,当刘邦这个想法提出来之后,一直支持他的萧何等人立即反对他,这种反对几乎囊括了沛县众人,譬如周昌,就敢因为这件事直接对着刘邦破口大骂,可见沛县功臣们的决心是多么地强。

另一方面,吕后深知刘邦的步步为营,于是出面联络沛县功臣和其他人脉,让他们在刘邦面前反对这件事,特别是吕后都做到了放弃尊严,向周昌下跪磕头祈求,这也是后来周昌冒着生命危险都要批评刘邦废太子的原因。

刘邦知道自己会受到莫大的阻力,但是没有想到他们对“废刘盈,立刘如意”的意见会那么大,也第一次看清了吕后家族势力的影响力。

最后,以前刘邦多次请求出山的“商山四皓”被刘盈请出山辅佐,刘邦便对废太子之事不再提起了,因为从刘邦的角度看,商山四皓实际上是张良和萧何等人请出来的,以前他们不愿意帮助刘邦请商山四皓出山,就是为了给自己留底牌,既然萧何等人在废太子这件事上这么激烈反对,刘邦干脆不再继续了。

可废太子一事停止了,却不代表这件事的“影响”就这样结束了,因为戚夫人和吕后在地位上的争执,让两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吕后对戚夫人恨之入骨,包括对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都是一样的态度,所以这就是权力斗争的后遗症。

刘邦深知二人之间的矛盾,可是刘邦能做的,也就是阻止住二人的争斗,既阻止戚夫人对吕后的挑衅和嘲讽,也阻止吕后对戚夫人使出的“杀招”,这样的从中调和能持续多久,刘邦不知道,但刘邦不能停下,一旦停下,戚夫人就会被吕后除掉。

作为一个政治家,刘邦不可能因为自己的感情取向而舍弃自己辛苦打下的王图霸业,因为越是刘邦这种出身的人,他越知道“江山”大于“美人”,美人是因为江山之庞大而来的,跟他刘邦个人的容貌和特点无关,所以刘邦再喜爱戚夫人,他也知道该如何倾斜自己的注意力。

作为一个丈夫,刘邦想偏袒戚夫人,所以他在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还是写了一封信给刘盈,他告诉刘盈,自己当年“废太子”只是对刘盈的考验,希望刘盈以后好好照顾弟弟刘如意还有戚夫人,刘邦说的这种话,不知道刘盈信不信,但他还是希望刘盈能看在他作为父亲的请求上,保住戚夫人母子。

既然刘邦向刘盈传达了这种意思,那么就意味着他肯定知道吕后根本不会放过戚夫人了,所以为什么刘邦不直接狠心一点,让吕后殉葬呢?

其实要吕后殉葬这种事,说出来是十分不合理的。

一、皇后不在殉葬之列,殉葬仅有地位极低的庶妻。

人殉这种事情在先秦以前是很常见的,那是奴隶制社会的一大特色,但即便人殉是残忍的,关于天子、诸侯的殉葬,从来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妻不殉,有子之妾不殉”,意思就是,天子的正妻不在殉葬行列,有孩子的庶妻,也就是妾,也不殉葬。

到了汉朝,也一样还是要遵循这种礼法,更别说吕后本身就有一定的政治家色彩,刘邦在位时,吕后就已经有政治运作了,所以在可能性上来说,吕后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刘邦提前“带走”的。

二、吕后其实才是刘邦江山延续的保证。

既然完全确定了刘盈为储君,那么刘邦在做身后事安排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到刘盈登基之后的种种风险,因为刘汉宗室本身的势弱,刘盈登基之后,是一定需要吕后辅政的,更别说刘盈本身的性格懦弱,没有丝毫的强者心态。

于是刘邦在人生最后的几年,极力扫荡其他异姓诸侯王,一旦这些割据的诸侯王还在,那么对以后继位的皇帝将是一场场的灾难,所以刘邦立下白马之盟,限制上层顶级的通道。

因此,吕后不仅不能除掉,而且还一定要让她摄政,只有她摄政那才能镇压一切,保证其他的大臣们没有二心。

三、刘邦对于戚夫人母子的命运也只能做到尽量保护。

刘邦从布衣到皇帝,深知自己需要做的是什么,需要割舍的是什么,他深爱戚夫人,甚至还将戚夫人拿出来和吕后“斗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戚夫人被吕后痛恨,所以刘邦对戚夫人的爱,不是那种小说情节里轰轰烈烈的爱,也是一种有所利用的爱。

既然如此,刘邦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住戚夫人母子,比如让刘盈看在他的面子上保护刘如意,让吕后的“恩人”周昌担任赵如意的相国,这一切布置是刘邦能做的最大程度了。

只是刘邦没想到,吕后对戚夫人的仇恨那么深,竟然能跃过刘盈和周昌的层层保护,毒杀了刘如意,另一方面,还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这件事直接导致吕后和刘盈母子关系的决裂,从某个角度来说,刘邦的布局起作用了,但却是反面作用。

戚夫人看似历史地位是悲惨的,但事实上,戚夫人代表了汉朝的一个转折,那就是吕后“获得”大汉朝最高权力的转折点,因为戚夫人的缘故,让吕后痛恨儿子为戚夫人母子辩护,最终吕后狠下心来,直接架空儿子刘盈,自己完全摄政。

后来刘盈去世后,吕后不管自己的孙子的死活,不断扶持傀儡皇帝,也狠得下心杀害自己的血脉(汉前少帝就是被吕后所杀害),这是大汉朝吕后专政的开始,而吕后能走出这一步,跟刘邦的态度、对待方式息息相关,吕后确实是个悲情者。

但不管怎么说,刘邦的江山最起码都是没有易主,因为有吕后的镇压,大汉江山度过了刘邦驾崩之后最飘摇的那段时期,假如当年刘邦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而处理了吕后,那么爱人是保全了,可江山却危险了。

戚夫人的悲哀结局成就了吕后的“凶名”,但事实上,吕后也不是一夜滥杀无辜、是非不分的人,最起码那些不受刘邦宠爱的后宫,都被吕后放过了,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所以戚夫人的结局,说到底也有几分刘邦的责任在里面。

而刘邦也未必没有让吕后在戚夫人身上寻找“复仇快感”的想法,因为让吕后释放仇恨,才会让这份仇恨不转变成对刘汉宗室的仇恨,只是刘邦不知道的是,吕后竟然做得那么绝,这份仇恨如此深。

只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刘汉的江山没有因此而动荡,或许这才是刘邦最希望的局面,只要江山稳固,那么一切的牺牲,都将是值得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440.html

因为,戚家,戚夫人,吕后,刘邦明,项羽,崛起,沛县,吕雉,戚姬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戚家,戚夫人,吕后,刘邦明,项羽,崛起,沛县,吕雉,戚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戚家,戚夫人,吕后,刘邦明,项羽,崛起,沛县,吕雉,戚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