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研究楚辞,感沐到的不仅是屈原之魂,更窥视到了后世的传承

研究楚辞,感沐到的不仅是屈原之魂,更窥视到了后世的传承

众所周知,要探究一件事物的特点,必须通过对比方能凸显其与众不同之处。研究明代楚辞学也是如此,要将其放在整个楚辞学史的脉络中进行前后考察,而非把目光局限在研究对象本身。

明代——以“文学思想”为主的楚辞学研究思想

作为楚辞学的高峰,汉代及宋代为最具代表性的时期,首先这两个时代分别诞生了王逸的《楚辞章句》以及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这三部周详完备的《楚辞》注释书籍。

其次,这两个时代都具有鲜明的学术思想,它们反映在了楚辞研究上,使得汉代、宋代的楚辞学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而明代,作为楚辞学研究的继兴期,虽然学术思想相比前代显得较为空疏,但经过细致考察之后,亦可以总结归纳出前人未注意到的明代楚辞学研究新特点。

一 汉代:以经学为主的楚辞学研究思想

汉代是楚辞学研究的第一个高峰,其首要体现即是刘向整理了屈原的赋作,并收录了宋玉、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的拟骚作品,最后增以向自作赋《九叹》,合十六卷。

刘向曾奉命领校群书,撰《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官修目录书,后其子继承典校工作,终成《七略》。班固撰《汉书·艺文志》保留了《七略》的六部分类法,《汉志·总序》就曾提到了此次汉成帝时期整理经典的过程。

整理藏书分工十分明确,刘向所负责的是“经传”“诸子”“诗赋”三个部分,而屈原的赋作,正入于其中的“诗赋”类。在《汉志·诗赋类》中清楚记载,刘向所整理的《楚辞》一书,其文献来源是相当可靠的。

刘向的编集,使读者能更为方便、系统、完整地阅读屈原以及屈原后学的作品,对《楚辞》一书的保存和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代楚辞学后续的发展处于整个汉代经学的学术背景下。所谓“经学”,是指注解儒家经典的学问。众所周知,两汉学术史曾出现过今、古文经学相争的局面。所谓的“今文经”,是指以汉代通行字体隶书所写定的儒家经典的总称。

古文经学派主张对经文本义的解释和制度的阐明,较少受到“师法”“家法”的限制,研究比较自由且简明。

内容上,今文经学则是以孔子的思想为基本,阐发说明儒家政治的理论,而古文经学认为《六经》是上古典章制度和圣君贤相的格言记录。两派的争论直到东汉初年召开的白虎观会议后,才有所缓和。

二 宋代:以理学为主的楚辞学研究思想

宋代是楚辞研究的第二座高峰,出现了如洪兴祖《楚辞补注》与朱熹《楚辞集注》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尤以《楚辞集注》为楚辞学著作中集大成者,与汉代不同,宋代的楚辞学研究思想是以理学为主,以义理阐释为主要内容。所谓义理,即是着重阐发儒家经典中的大义和道理。

从深度来说,宋代理学是汉代经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宋儒更具有思辨创新精神。从经典阐释的角度来说,宋儒不再局限于文本字句名物的繁琐训诂,而是在释义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发挥,注重将义理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带有哲学阐释的意味。

突出强调屈原忠贞的品性和高尚的节操。宋王朝建立,结束了唐、五代以来混乱黑暗的战争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对于在战乱中纲常伦理的崩溃,统治阶级意识到必须重建生活秩序,复兴儒学,重整道德,以实现对百姓的思想控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于是在这种氛围之下,宋儒一改唐代士人张扬个性的人生态度,对考取功名的积极追求,而是以沉稳内敛的面貌,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从事治经等学术活动。

在儒学方面,宋人大多继承了韩愈的道统学说,即是要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秩序井然的社会,并强调要遵循儒家三纲五常之说,以仁义礼乐为中心。

明代:以文学为主的楚辞学研究思想

楚辞学从宋代历经沉寂的元代,到明代有复兴的趋势,即楚辞学专著增多,楚辞学研究的内容多样化,对楚辞学问题的考证也较前代更为热烈。

与汉代重训诂的经学思想、宋代重义理的理学思想不同,这两种思想都逐渐式微,明代随之出现的是,以文学为主的楚辞学研究思想。

一 提出“诗变而为离骚”这一理论

从以上的言论可以看出,胡应麟的诗学观念建立在“变”的基础上,也正因为他用“变”的眼光来分析历代诗文,故其能认识到各代有各代独特的审美范式,一代有一代擅长的文学体裁。此外,他还提出了“诗之体以代变”“诗之格以代降”的观点。

胡应麟的“诗变”理论,吸收了明代之前的“诗变”观念,总结而成的一套关于诗歌流变的著述。在《楚辞》方面,明代人也将这种“诗变”的观念运用其中,由此产生了诸如“诗变而为离骚”的说法。

会议的成果是由班固撰写的《白虎通义》,这是记述了白虎通会议有关经学的议论,汇集统一今文经和古文经的集大成之作。而后东汉末年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观点,择优而从,遍注群经,打破了两者注释的壁垒,由此标志着两派经学争论的停歇。

从上述明文人的相关言论,可以清楚知道,此种说法乃是他们对文学发展历程的溯源别流,具体地从文体角度而言的,即是“诗”这种文体变为“离骚”这种文体。站在今时的研究高度上可知,明人的此说法当然是不准确的,在“诗”与“离骚”这几百年中,至少还产生了如歌、谣等的文体,但由于未被广泛接受,因此也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二对“骚体”进行讨论

明人对诗歌的发展持“变”的观念,而这种“变”主要着眼于“体”与“格”处。事实上,明人对文体的研究不可谓不精密,尤其热衷于辨明文体。在复古思潮中,要求文人必须师法古人,而效仿的对象则需要通过辨体制、评优劣来实现的。

明人对《楚辞》文体的研究,首先他们将“诗变”的理论运用在《楚辞》上,从历时性、文体变化的角度,提出了“诗变而为离骚”的观点,但此观点是不准确的。

他们将“骚”与赋、与诗作对比,试图区别骚体与这二体的差异,但可惜他们的眼光较为局限,并未就整部《楚辞》考察,因此不能认识到骚体实非单一文体这一事实。另有冯复京与张蔚然虽略有得之,惜未被重视。从以上两个问题可知,无论是以“诗变”理论亦或研究“骚体”,这些都是用文学思想研究《楚辞》的具体表现。

明人提倡学诗须熟读《离骚》。由于明代文坛盛行的复古思潮,第一次兴起是弘治后期直到嘉靖初,以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前七子为主要代表,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但具体各家的学习对象却又有所不同。

第二次复古思潮兴起则在嘉靖后期,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徐中行等后七子为主要代表。在文学主张上,后七子继承了前七子的“文必先秦两汉。

诗必汉魏盛唐”的理念,但不满于前七子后期流于刻意复古而陷入模拟剽窃,因而提出文风革新,重整文坛。但与上一次的复古思潮不同,此次复古的主要领域在文而非诗。纵观后七子的创作,其总倾向亦同于前七子,但各人所宗尚与具体创作倾向,亦各有差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484.html

后世,刘向,传承,经典,汉代,经学,楚辞,思想,屈原,研究,八卦爆料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世,刘向,传承,经典,汉代,经学,楚辞,思想,屈原,研究,八卦爆料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世,刘向,传承,经典,汉代,经学,楚辞,思想,屈原,研究,八卦爆料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