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明末之大英雄,非袁崇焕,与岳飞齐名,可力挽危局,惜乎造化弄人

明末之大英雄,非袁崇焕,与岳飞齐名,可力挽危局,惜乎造化弄人

台湾学者柏杨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国人史纲》中是这样评价崇祯皇帝的:“朱由检的急躁性格,使他迫不及待的追求奇迹,并且认为重刑是促使他部下创造奇迹的动力。但有才干的部下又使他如芒刺在背,他只能用宦官型的恭谨无能之辈,在这种人之前,他的心情愉快。朱由检尝叹息他无缘得到岳飞那样的将领,其实,恰恰相反,他已得到了一位岳飞,那就是袁崇焕,结果却用冤狱酷刑对待他。”

袁崇焕确实是一个不怕死的主,忠肝义胆,有担当。

但,以才能、见识、远略论,他是否能与一代武圣岳飞相提并论,这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可是,除了袁崇焕之外,论及明末的英雄人物,要说张煌言张苍水可称岳武穆再世,相信很多人没有异议。

张煌言,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父亲原是天启朝刑部员外郎,辞官回乡后,曾到黄宗羲家中教过馆。

张煌言六岁破蒙,诗书上口即成诵。但他志不在此,而沉溺于习武、练气功,扛鼎击剑,日夜不息。

张煌言十六岁考秀才,彼时辽东事急,国内流民军并起,朝廷为适当形势需要,加试武略,要求考生试演骑射。鄞县众多考生中,只有张煌言一人执弓抽箭,三发三中,技惊四座。

不过,还没等张煌言考取进士,大明帝都失陷,明帝崇祯魂断煤山。

大明朝的平西伯、宁远总兵吴三桂开门揖盗,拜倒在清多尔衮脚下,引清兵入关,迅速绞杀了李自成的大顺军。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攻破李自成定据的都城西安后,席卷而东,过镇江、屠扬州,江南震恐,南京开城迎降。

基本就在同时,浙江的鲁王政权和福建隆武政权建立。

身在浙江的张煌言先加入的是鲁王集团,但他具有大局眼光,看到鲁王、隆武两大政权互争夺正统不利于抗清,挺身而出,向鲁王申请,前往福建作联络、调节工作。

隆武二年(1646年)初,清军大举攻打闽浙。九月,隆武政权覆亡;监国鲁王逃难于舟山群岛。张煌言由闽入浙,回故里鄞县向老父、妻儿辞别,匆匆赶往舟山扈驾,从此再也没有和家人见面。

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初,张煌言与张名振集结数万水军以响应已经降清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正,哪料,到了长江口,飓风大起,白浪滔天,全部船只被飓风打翻。张煌言、张名振和其他士兵一样,全部跌落水中,成了落汤鸡。

经此大难,张煌言苦练水师,要求水师中所有人都有过硬的凫水本领,水师中的掌舵手和舵工有高超的驾船本领,能在大风大浪中自如运舵而船无恙。

永历五年(1651年)秋,清军大举攻打舟山,拟毕其功于一役。

张名振不听张煌言苦劝,以为清军水师不足为虑,且舟山有蛟关以作天险,坚持以攻为守,抢在清军到来之前出手,猛攻崇明。

这么一来,清军有机可乘,偷渡蛟关得手,顺利攻占了舟山。

张名振虽得崇明,但得知舟山失陷,不由得顿足捶胸,哭叫:“误国误家,死不足赎!”欲蹈海自尽。

张煌言将他劝住,共同扈从鲁王往厦门投靠郑成功。

在郑成功军队的配合下,张名振和张煌言从永历六年(1652年)至永历八年(1654年),先后几次率军攻入长江,但都因友军失期不至,无功而返。

永历八年(1654年),两人挥师移攻舟山,一举告捷。

但是,一年之后,郑成功指使心腹将张名振毒死。张名振在毒发剧痛之时,遗言将所辖军队归属煌言指挥。张煌言遂率领这支队伍与清军在舟山一带进行周旋。

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历帝遣使册封张煌言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永历十三年(1659年)初,清军视盘踞在云贵的永历政权为心腹大患,分三路汹涌进攻。

为了牵制清军,张煌言与郑成功合兵再次入江作战。

这一次,似乎是上苍眷顾,沿途顺风顺水,大军如期驶进了长江口。

张煌言眼光独到,认为崇明岛为江海之门户,悬洲可守,若得驻兵其上,进退有据,建议先取崇明岛以为基地。

郑成功却认为分兵不利远袭,而且攻取崇明岛只会节外生枝,而只要攻占了瓜洲、镇江等地,崇明便会不攻自破,断然拒绝了张煌言的劝告。

郑成功的看法似乎是对的。

大军云集一处,浩浩荡荡,旌旗遮天,影响力巨大。

一时间,敌人震怖、沿江人民慰问庆祝。

这种情况下,瓜洲、镇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胜利收复。

张煌言所部日夜趱程,进兵神速,数天之内,便抵达南京观音门外江面。

南京城内清军不多,看到明军如同天兵神降,莫不惊骇。

张煌言深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写信给郑成功,要他舍舟登岸,全速赶来,两军合攻,则南京唾手可得。

南京是明太祖定鼎基业之所,如若取得,政治意义非同小可,势必会掀起抗清事业的大高潮。

可是,郑成功视陆路为苦途,依旧让纤夫绳舟逆水,缓缓而上。

清军由此得到了调整的机会,四面的援军源源不断地向南京汇合。

张煌言在南京城外江面上望穿秋水,苦等了数天,仍无郑成功消息,知道大事不谐矣。只好自芜湖分兵:一路东出溧阳,图谋广德;一路西进池州(今安徽贵池),控制长江中游;一路北取和州(今安徽和县),以巩固江对岸的采石;一路南往宁国,争取徽州。

张煌言这一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无为、和州、当涂、芜湖、繁昌,宣城、宁国、南陵、旌德、贵池、铜陵、东流、建德、青阳、石埭、泾县、巢县、含山、舒城、庐江、高淳、溧水、漂阳、建平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闻风归附。

此外,湖广、江西、山东以及河南等省的反清人士也纷至沓来,建立了联系或提供情报。

形势一片大好。

张煌言雄心勃勃,进而准备发兵攻取九江,西入云贵以策应永历帝。

可是,郑成功军不给力,已在南京遭到了惨败。

原本,郑成功慢悠悠地到了南京城下后,已不足以攻取兵力充足、守备严整的南京城了,但只要采用分兵攻打南京周围各州县,以孤立和坐困南京的战术,仍有机会收复这座大明古都。

张煌言就写信千叮咛、万嘱咐,劝告他万不可顿兵于坚城之下,以免师老兵疲,另生他变。

郑成功刚愎自用,不予理睬,终于招致大败。

张煌言收到郑成功南京战败的消息,虽然深以为憾,但仍觉大事可为,写信劝郑成功不必以胜负介怀,只要继续逆江而上,收取上游诸郡邑,则民心可待,天下事尚可图也。

但郑成功已经仓皇撤军。

郑成功如此甩手而去,等于是把张煌言给卖了。

张煌言一支孤军陷于清军处处设防、处处驻守的腹地之中,可以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没有办法,张煌言只好铤而走险,决意挣个鱼死网破。

他率全军西上直取江西。

到了铜陵江段,由于是逆游而上,水急舟缓,与顺江东下的清军船艘相遇。结局不言而喻,张煌言军大败。

张煌言军提师登岸,西走英霍山,且走且战,入将军寨后,从骑尽散,身后只剩下一僮携印相随。

这一次,张煌言的处境真的是险过了剃头。

大英雄百转千回不改初心,绕道潜行二千余里,历经九生一生,终于从英霍山区回到浙东沿海。

清政府为了胁迫张煌言,颁布了严酷的“迁海令”,并抄没张家,将张煌言的妻子董氏、儿子张万祺押往镇江下狱。

张煌言于宁海县临门村重建军队,慨然表示:“入海仍精卫,还山尚蒯缑。”

可是,随着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张煌言的势力日益单薄,难有作为。

不久,郑成功在台湾逝世、永历帝被俘杀、李定国病死,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亡。张煌言自知道大势已去,但他仍然拒绝了清招抚使王尔禄与总督赵廷臣的招降,凛然宣称:“宁为文文山,不为许仲平!”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张煌言被迫解散军队,自己隐居在南田岛(在今浙江象山南、三门湾外海中)附近一个名叫悬岙的荒岛上,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即使这样,清政府也不能放过这位大明孤忠,经过四处查访,终于搜索到了张煌言的住所,逮捕了张煌言。

被捕之后,张煌言神色自若,坚拒清廷官员的劝降,明确表示:“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该八月初,张煌言被解往杭州。

途中,有人跟在囚车后面,若即若离,呜咽悲歌,所歌者,乃是《牧羊记》中苏武骂李陵投降匈奴的那一段唱词。

张煌言心知其意,让押解者把歌者招来,悲慨无限地说:“放心,我一定会像苏武那样忠贞持节的!”

船经钱塘江畔,有和尚朝船中抛过一藏着瓦片的纸包。

张煌言知其在提醒自己务必成玉碎而勿为瓦全,打开纸包,内附诗数首,有句云:“静听文山正气歌”,当即写下了自己的绝世名作《甲辰八月辞故里》,云:

义帜纵横二十年,岂知闰位在于阗。

桐江空系严光钓,震泽难回范蠡船。

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传。

另一首《入武林》,云: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素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支。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九月初七日(1664年10月25日),张煌言在杭州官巷口负手受刑。

在刽子手挥刀的前一刻,大英雄遥望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发出了一声悠悠长叹:“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张煌言就义后,友人冒险将其遗体埋葬在杭州南屏山北麓荔子峰下,与岳飞、于谦二墓相望。

后人也因此把岳飞、于谦、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516.html

岳飞,舟山,袁崇焕,危局,张煌言,鲁王,清军,郑成功,崇明,张名振,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岳飞,舟山,袁崇焕,危局,张煌言,鲁王,清军,郑成功,崇明,张名振,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岳飞,舟山,袁崇焕,危局,张煌言,鲁王,清军,郑成功,崇明,张名振,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