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从地理位置和外交策略入手,分析燕国为何死咬赵国不放,血统高贵

从地理位置和外交策略入手,分析燕国为何死咬赵国不放,血统高贵

导语:燕国与赵国唇亡齿寒,却帮助秦国对抗赵国,原因何在?从地理位置和外交策略入手,分析燕国为何死咬赵国不放,血统高贵,积怨甚深

战国风云,七雄并立,每个国家为图强争霸,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外交策略;在整个战国时代,燕国对外策略是非常的清晰的,基本上只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抗东部的齐国,另一个则是对抗它西南部的赵国。在战国中后期,秦国一家独大,山东六国在强势的秦国的攻势之下,可以说是苦不堪言,那时,它们所面对的威胁也基本上来自于秦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各个国家不得不谋取其它的道路。

与秦国相距比较遥远的燕国和齐国,则选择了与秦国周旋,极少与秦国发生正面的冲突,同时又因为它们与秦国没有直接相连的土地,所以直接的利益冲突也就比较的少,燕国这个国家,可以说是沾了地理条件很大的光。

燕国与赵国、齐国关系并不友好

按理来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有了赵国这个阻拦,秦国就不便北上伐燕,燕国保全自己的宗庙社稷也就有了一层保障;这样看燕国与赵国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的,但它与齐国却是不一样的。

齐国与秦国的交好是有政策上的支撑的,在秦国连横政策和远交近攻政策的指导下,给了齐国极大的好处,同时,齐国与秦国也没有根本上的利益纠纷,所以这两个国家的联合是有着政治基础做支撑的。

而燕国本身就是一个依附于其它国家进行生存的诸侯国,在有其它国家帮它阻拦最大威胁的时候,它应该是与这个国家交好才对;但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燕国与赵国之间的关系非但不好,反而是十分的危险。

燕国与赵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燕国的对赵战争,可以说从赵国成立开始就没有停止过,虽然在对赵的战争当中基本上是屡战屡败,但燕国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哪怕屡战屡败也会屡败屡战,丝毫不顾及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管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总之,能够打赢赵国比它的国家宗庙社稷都要重要,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的。

历代的燕国国君在对赵战争上面,所下的功夫是非常之多的,更让人不理解的是,到了战国末年,秦国一统天下的脚步已经是非常的紧凑了,而秦国的目标也非常的明确,就是要灭亡山东六国。

燕国为何不顾唇亡齿寒,死咬赵国不放?

在这个时候,山东六国应该是一条船上的人,生死存亡都是绑在一起的,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因此,赵国对于燕国的屏障作用应该是更加的重要才对,可是燕国却丝毫不这么想,甚至在赵国抗秦战争失败之后,燕国还想趁机发动对赵国的战争,从而取得对赵战争的胜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篇文章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燕国和赵国之间的恩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燕国又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对赵国的战争?同时来分析一下,战国末期,燕国的对赵国的战争,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导致的?

地理条件导致,燕国只有齐国、赵国两个邻国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燕国的地理条件和发展因素导致;燕国地处北部的偏远地区,这个国家本身的邻国就比较少,只有赵国和齐国,所以燕国的对外战争方式,就显得非常的清晰;它与秦国和魏国这样邻国非常之多的国家不一样,它如果想要获得直接的利益,那么只能从赵国和齐国这两个国家出手,如此一来,在燕国的对外战争当中,对抗赵国的战争和对抗齐国的战争基本上占据了全部。

而燕国的发展政策又是秉持依附于其它国家进行生存的基础的,燕国的背后其实是有着其它国家进行支持的;因此,燕国在对抗赵国或者是齐国时有些肆无忌惮,可以说是一种狐假虎威的行为。

燕国依附魏国,使赵国不敢独吞中山国

就比如在战国初期,燕国的倚仗就是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魏国,有了魏国作为它的支撑,在对抗赵国的时候就有些如鱼得水了;那时,赵国和燕国共同争夺中原地区的中型诸侯国中山国,按理来说,赵国的实力是要强盛于燕国数倍的,与它进行比拼,燕国并不能够占到好处。

所以,在争夺中山国的过程当中,燕国也是屡屡失败,眼看着到手的肥肉就要被他人吞入肚中,燕国便急切地寻找依靠,而有了魏国的支持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在魏国的支持之下,赵国不敢再对中山国有着明面上的非分之想,虽然在暗地里依旧与燕国较劲,却不与燕国发生正面冲突。

虽说燕国也没能在魏国的支持之下直接吞并中山国,但至少这块肥肉也没有能够落入自己对手的手中;所以说,燕国的对赵政策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它国家对它的支撑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燕赵两国经历上百年战争,积怨甚深

第二个原因则是燕国与赵国积怨甚深的缘故;燕国与赵国经过上百年的争斗,两个国家的恩怨已经是非常之深了,历代的燕国国君都将打败赵国,作为自身扬名立万的一个方法;历代的燕国国君对待赵国的态度都十分的不友好,那怕是到了燕王喜这一代,这样的作风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燕国是老牌诸侯国,看不起没有高贵血统的赵国

赵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三家分晋之后它才成立,而燕国却是一个西周时期老牌诸侯国,对于赵国这样瓜分国家权力而形成的新型诸侯国并不放在眼中,这种看不起,并不是因为实力上的压制,而是因为一种在血脉上的不相同,简单粗暴点来讲就是在燕国人看来赵国明不正言不顺,只是一个小打小闹的跳梁小丑,并没有高贵而且正统的血统。

同时,赵国又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家,自从建国开始它的军事实力发展的就非常迅速,在战国初期,除了魏国也就赵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在中原地区,有着比较多的话语权了,而那时魏国虽然说实力强盛,但也没有后来秦国那种以一敌六的实力,所以诸侯国还都是有着那种统一的梦想的。

燕赵两国进行实力扩张时,都把对方作为跳板

因此,实力扩张也就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如此一来,与赵国相邻的燕国也就首当其冲了,而燕国本身的实力就比较弱小,所以在赵国对抗燕国的战争当中屡屡失利,赵国也一直都把燕国当成它发展道路上的跳板,这就给赵国和燕国之间的仇恨埋下了祸根。

因此,在一直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赵国与燕国的关系几乎都是势同水火的,哪怕有着几次的联合,两个国家也都各有各的小心思,要么是象征性的出兵,要么是看在魏国或者楚国的面子上面和心不和地联合在一起。

燕国不顾唇亡齿寒,执意攻打赵国

至于为什么到了战国末期,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的时候,燕国还妄想对抗赵国?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我们上述所说的那几个历史遗留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是导致燕国不顾唇亡齿寒的道理,执意攻打赵国的理由。

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下降,燕国趁机报复

首先,赵国因为经历了几次战争的重大失败,尤其是经历了长平战争之后,赵国的实力大幅度下降,失去了四十万士兵,赵国曾经引以为傲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在燕国人看来这便是它们攻打赵国的一个绝佳时机,以往赵国与燕国的战争当中都以燕国的失败而结束,燕国也因此承受了很多的损失,割地赔款等等都让燕国颜面尽失。

所以燕国急切的需要一个机会战胜赵国,来重整它作为西周开国诸侯的雄风,而当下正是赵国跌入谷底的时候,在燕国的对外战争当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能够获得胜利的机会,燕国急于用这次的胜利来证明自己,所以也就顾不上外界的潜在危机了。

燕国错估中原局势,幻想天下共主的环境

其次,燕国这个国家其实一直都生活在一种不恰当的环境当中,也就是说它对中原局势的了解实际上是有偏差的,这可能是因为它身为西周开国诸侯的历史底蕴,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因为在燕国这个国家看来,整个天下哪怕是统一也只能是像西周那样,形成一种天下共主的环境,各大诸侯国还都是会存在的,所以它并不认为秦国有消灭它的可能,或者说,哪怕是秦国要消灭它,它的宗庙社稷也能够得到保存。

毕竟对于燕国来讲,是臣服于西周还是臣服于秦国都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再多一个天下共主,它还依旧做它的诸侯国,对它的统治其实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所以燕国一直有着一种天不灭燕的幻想,从来都不认为国家会面临生死存亡,所以它才能够毫无忌惮的在战国末期的时候发动对赵国的战争。

燕国所奉行依附强国而生,夹缝生存的策略

再者,燕国所奉行的政策就是依附于其它的国家进行生存,这个国家是魏国、是秦国、还是其它的国家,对于它来讲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只不过是借力来保护自己而已。;到了战国后期,因为长平之战的爆发和后续邯郸之战的发生,让秦国这个国家也跌入了发展的低谷。

这时,秦国将燕国看的比较重要,与燕国进行了联合,也给了燕国一定的底气让燕国觉得自身是有资格与赵国进行争斗的,所以它才会在赵国的发展跌入低谷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发动对赵国的战争。

但却没想到战争的结果让燕国大吃一惊,那个时候廉颇本身是要带军南下抗秦的,而燕国却突如其来地发动了战争,赵王盛怒之下命令廉颇挥师北上对抗燕军,毫无意外的燕国还是以失败告终,而这场战争的爆发也让燕国和赵国的关系跌入了冰点,更让燕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讨论

笔者认为,燕国对赵国不讲究与领为伴,不顾及唇亡齿寒的道理,除了上述几种原因外,大将剧辛的支持也是让燕国攻打赵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有了剧辛的支持,燕王喜才认为他的计划可行。

剧辛是燕赵王时期的名臣,并且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双全,他既能够辅佐燕昭王进行变法改革,改善国内的发展环境,向燕昭王提出改善奴隶的生存环境,以及改良相应的土地政策、军事力量的发展政策,让燕国的国力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让破败的燕国有了中兴的迹象,同时又能在乐毅伐齐的过程当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乐毅伐齐时,剧辛帮助燕国获得众多领土

同时,剧辛还能够帮助乐毅南征北战,是一个统兵作战的好手,也正是他向燕昭王提出逼迫齐国割地的建议,让燕国在那场战争当中获得了很大的土地利益;其实乐毅在攻破齐国之后,更多的目光放在了齐国的粮草和财宝上面,并没有过多的占领它的领土,如果不是剧辛这一个提议,那么在后来田单复国之后,燕国在这场战争当中所获得的利益将会更少,付出的代价也就相应的增多。

因此,燕昭王时期的剧辛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人,对国家的发展也是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的,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也是非常之高,只不过后来燕昭王去世,伐齐行动功亏一篑之后,剧辛也就渐渐地淡出了燕国的朝堂。

智勇双全的剧辛,老年变得刚愎自用

但这不代表着它的威名在燕国就没有的影响了,后来燕王喜为了能够获得支持便请出了曾经的名臣剧辛,而那个时候的剧辛已经年过七十,已经从曾经那个智勇双全的大臣变成了刚愎自用的人,它并没有很独特的分析燕国与赵国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认识到整个中原地区的形势发展,还停留在燕昭王中兴的阶段,深陷在燕国的强盛当中无法自拔。

剧辛非常支持燕王喜的计划,并还请命亲自领兵作战,有了剧辛这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大臣的支持,燕国的其它官员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况且哪怕再多说些什么燕王喜也不会听得进去。所以说,一场对抗赵国的军事行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可是让剧辛万万没想到的是,燕国完全不是赵国的对手,就连他自己也在那场战争当中牺牲。

综述

笔者认为,燕国对赵国的态度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多方面原因的,但原因归原因;我们在这当中,也能看出燕国邦交政策的杂乱无章,事实上,燕国最终的灭亡与它所奉行的这种政策有着极大的关系。

这种政策并不能够很好的发展自己的国家实力,毕竟它是一个依附于其它国家而生存的诸侯国,既然是依附关系,那么燕国的生存和发展必定会受到被依附国家的牵制,就比如它曾经依附于魏国那样,哪怕魏国能够给它提供支撑来对抗赵国,但魏国也绝不允许燕国私自吞并中山国,这也表明被依附的国家是有着危机意识存在的。

燕国因为弱小才会选择依附,而燕国一旦强大起来也会成为一个祸患,所以这种依附关系也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压制关系,让燕国在获得支撑的情况之下,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实力。

而到了战国后期,燕国依附于秦国的时候也是如此,秦国表面上虽然把燕国看的比较重要,但却渐渐的将对于燕国的这种倚重转变成了控制;不过可惜的是,燕国对这种态度的转变毫无办法;它既没有能够去发展自己国家实力的基础,也没有能够对抗秦国的实力,所以最终才只能将整个国家的命运都担负在一个刺客身上,才会走上那天滑天下之大稽的道路。

因此,我们通过燕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顺应局势的要求,整个天下局势的发展是有自己的定律的,必须在这种局势的要求之下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保证实力的稳步提升,才能够保证自己不为人鱼肉,不然的话,最终的结果肯定也与燕国别无二致;而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底蕴的诸侯大国来讲,确实太过于悲哀。

参考文献:《史记》、《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汉书》、《资治通鉴》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544.html

分析,国家,燕国,秦国,赵国,入手,战争,魏国,齐国,血统,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分析,国家,燕国,秦国,赵国,入手,战争,魏国,齐国,血统,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分析,国家,燕国,秦国,赵国,入手,战争,魏国,齐国,血统,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