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考古队挖掘东晋大墓,出土罕见“仙丹”,检验成分却让专家害怕

考古队挖掘东晋大墓,出土罕见“仙丹”,检验成分却让专家害怕

考古队挖掘东晋大墓,出土罕见“仙丹”,检验成分却让专家害怕

专家发掘一座东晋大墓,墓中发现不老仙丹,检验成分令专家害怕。那么,墓中主人究竟是谁?墓中这种不老仙丹又是什么东西?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追寻长生不老的方法,尤其是在古代时期,人们思想更加保守封建,历代统治者都曾对这种神药向往不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秦始皇了。当年他为了能够求得长生不老药,特意派遣徐福带领着3000个童男童女去往蓬莱仙岛求药,但最后却一去不复返,而秦始皇最终还是没能实现长生不老。

实际上,别说是古代了,就是现在科技如此发达,也依旧没办法让人实现长生不老。这并不是科技上的问题,生老病死属于正常现象,如果这种现象被改变,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混乱。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只不过有些人依旧对长生不老抱有幻想。而古代帝王和贵族地位更高,当时的制度以及社会环境也让他们更加想要追求长生不老。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科技都比较落后,人们想要长生不老却苦于没有办法,于是许多人都将这个愿望寄托在丹药上,于是就有了“长生不老丸”,也有人称其“不老仙丹”。

在1965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市发现了一座来自东晋时代的古墓,这座古墓就是象山王氏家族墓地,整座墓地占地面积达到了5万平方米左右,这是东晋时期的家族墓。根据墓志铭来看,墓主是东晋尚书王彬,这里埋葬着王彬和妻子、儿女,总共拥有7个墓穴,而就在专家挖掘到三号墓时,却突然在墓主身边发现了一些红色药丸。经过初步推断,这些药丸很可能就是古代的长生不老丹,这一发现令整个考古界都为之震惊,但专家们对药丸进行化验后,却被里面的成分惊呆了。

经过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化验之后,发现这些药丸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硫化汞,简单点来说就是水银。大家都知道,水银是有毒的,如果长期服用,很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还会影响人体的大脑和肺部,尤其是对女子来说,水银的伤害要更大一些。如果体内含有水银过多,很有可能导致女子不孕不育。就算古代医学不是很发达,但至少也有医术高明的医生,那么为何王丹虎下葬时身边会有这么多有毒的药丸呢?

专家们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特意研究了当时的历史,结果发现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人们开始以服食丹药为潮流,尤其是贵族阶层,比如说皇室之人、诸侯、官员等,这些人以服食丹药为乐事,甚至还形成了攀比之风。而这种丹药就是人们俗称的“不老仙丹”,服用之后人体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长期服用还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而王丹虎是尚书的女儿,在古代这个身份属于贵女,而贵族之间又向来流行服食丹药,王氏家族可能也是如此。而王丹虎很可能是在父亲家人的影响之下,也开始服用丹药,最终对丹药形成了依赖性,就连去世之后都不忍心离开药丸。

而且古代之人向来重视身后之事,在他们看来,人的肉体死去之后,灵魂却不灭,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开始生活。王丹虎或许只是想要在另一个世界也要继续服食丹药,所以才拿出这么多的药丸作为自己的陪葬品。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代人确实对丹药非常痴迷。

不过,不知是不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缺乏医学常识,研发出来的丹药中往往含有许多有毒物质,但贵族阶层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却依旧时常服用,这些毒素慢慢在人体之内积累,时间久了轻则会导致人的寿命减少,重则则有可能引发人体中毒身亡。而王丹虎身边的这些药丸汞含量都在60%左右,一般情况下,人体根本无法承受这么多的毒性。

不过据研究人员介绍,王丹虎去世前大概是58岁,按照古代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来看,这已经算是一个“长寿”的人了,这又不仅让人好奇起来,为何王丹虎长期服用药丸却还可以活到58岁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学者推测说,这可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道教盛行,人们崇尚修身养性,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王丹虎才能在服用丹药的同时活到了58岁。

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学者提出了疑问,按照古代的规矩来看,女子很早就会嫁人,嫁人之后便会一直在夫家生活,死后也要葬入夫家的墓地之中,但王丹虎却和父母合葬在一起,这让许多学者都十分好奇。有部分学者认为,王丹虎很可能是由于长期服食丹药伤了身体,因此终身未嫁。不过这种说法也是专家们的猜测罢了,至今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578.html

人体,检验,古代,时期,东晋,仙丹,药丸,人们,王丹虎,水银,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体,检验,古代,时期,东晋,仙丹,药丸,人们,王丹虎,水银,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体,检验,古代,时期,东晋,仙丹,药丸,人们,王丹虎,水银,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