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安石榴:南越国的中兴《广州文艺》选读

安石榴:南越国的中兴《广州文艺》选读

南越国的中兴

安石榴

公元前196年,在南越国立国七年之后,汉高帝刘邦眼看岭南在赵佗的治理下焕然一新、欣欣向荣,而西汉王朝尽管政治、经济状况也已大为好转,但自忖依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前往征服,更何况此时内乱又生,恰逢诸侯王彭越谋反,于是索性承认赵佗南越立国称王的既成事实,派使臣陆贾到番禺传诏,册封赵佗为南越王。诏书全文如下:“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越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今立佗为南粤王。”(《汉书·高帝纪》)

在诏书中,刘邦以君主的口吻赞扬了赵佗治理岭南的功绩,特意点出“中县人以故不耗减”“越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两个方面。这也正是诸多历史文献中所说的赵佗“和辑百越”思想和行动的体现,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了中原人与百越人的融合,使中原人在百越之地能够落地生根,使越人的野蛮习性得以抑止,接受教化,两者和谐共处,携手发展。由此,原本蛮异闭塞、水火难容的南越,不可思议地出现了政通人和、礼乐兴起、百业俱兴的社会局面。赵佗以他超凡卓绝的见识和做法,大手笔涂抹出岭南最早的文明画卷。

参照秦汉两朝的旧制和新制,考察南越国的现实与处境,结合历史遗留情况及普遍、突出的问题,赵佗很快就制定了一套推陈出新、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这套方法,既是对中原地区先进经验的借鉴,又称得上是为南越地区度身量造,条理清晰,针对性强,一俟推行即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对南越地区的民族融合、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提高、文明程度提升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措施包括越人自治参政、汉越通婚从俗、重农垦辟、开放交易、推行文化教育等,概而称之就是“和辑百越”。

首先,在南越国政权的建立上,赵佗依秦例,仿汉制:一方面,沿袭秦朝的郡县制,以番禺为中央集权中心,设置南海郡、桂林郡、交趾郡、九真郡。南海郡下设番禺、龙川、博罗、揭阳、浈阳(今清远英德附近)、含洭(今清远境内)六县,桂林郡下设布山、四会等县,交趾郡和九真郡(原秦朝象郡地域),下设临尘、象林等县。另一方面,仿效汉朝的分封制,分封王侯,在西瓯地区分封了苍梧王,在交趾分封了西于王,基本上让边远地区自治,只派遣使者前去“典主”,等于只加以政事方面的辅佐或视察,“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此瓯骆也”。(《史记·南越列传》)

这套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政权制度与中原大抵相同,也即郡国并行制。所不同的是,南越国的政权力量,是汉越联合及多民族交融的,委任的官员中包括从中原而来的汉人和百越地区的各部族越人。任嚣在临终嘱托赵佗的时候,就提到过一个立国的重要条件——“颇有中县人相辅”,所指就是岭南除了南征留驻的将士外,还有一批迁徙而来的中原人。赵佗起用辖下有才能的将士,又发掘长居岭南的“中县人”。最典型的如居住于揭阳的史定,其曾祖即开凿灵渠的秦监史禄,入越后于揭阳落户安居,生子添孙。史禄的孙子史焕,曾出任豫章郡史,史焕的儿子即史定。赵佗看重史定的家世及才干,任命他为揭阳令。

对于越人的任用,赵佗相继选拔了一些部族酋长、首领、小头目,层层参政,借此赢来各方土著族众的支持拥戴。这些越人官员,职位自普通官吏至将相、王侯,应有尽有,较为知名的有吕嘉、何遗、郑严、田甲、黄同、居翁、都稽等人。其中,吕嘉是最为突出的一位。他原本是西瓯族的酋长,据说少年时曾接受过中原汉化教育,极具才干和威望,被称为“越众酋师”“越人之雄”。赵佗亲自拜访吕嘉,力邀他来番禺,封地置产(于今顺德大良),任为丞相,又封吕嘉之弟为将,使得后来吕氏“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史记·南越列传》)吕嘉连续辅佐了三代南越王,并在赵佗去世后成为南越政权的核心人物。

其次,在促进汉越民族的交融上,南越国推行的是“通婚”“从俗”的做法,鼓励汉人与越人通婚,并在入境随俗的大前提下,对越人的风俗习惯实行良从恶禁。在“通婚”方面,为打消汉人和越人的种姓差异,缓解彼此之间的生活文化隔阂,赵氏王室带头与越人通婚。《史记·南越列传》中有明确记载,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早年娶揭阳越女橙氏为妻,生子建德。此外,据现代考古发现,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胡,其“卫夫人”赵蓝有可能是越女,从夫姓。《汉书·西粤传》记载,丞相吕嘉的宗族中,“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弟宗室”,指的是吕氏宗族与赵氏王室频频通婚。在赵氏王室和吕氏宗族的表率之下,南越国中汉越通婚的现象渐趋普遍。先前征越留戍的数十万秦兵以及随军入越的大批“中县人”,纷纷与驻地的越族人联姻,百越部落的人也不再对中原人产生排斥,汉人和越人之间终至血肉相连,融为一体。

在“从俗”方面,赵佗采取同其习俗、良从恶禁的对应之策。关于南越族在中原人眼中显得尤为怪异的风俗习惯,《史记》《汉书》《淮南子》等史志屡屡提到断发文身、凿齿拔牙、椎髻箕踞、喜食蛇蚌、迷信鸡卜、干栏巢居等,这些都是典型而常见的南越生活习俗。对于以上种种越人习俗,赵佗大多表示尊重,并不怎么加以约束,有些甚至公开赞成乃至以身作则。他明确提出可视场合轻重与越族“同其习俗”,带头尊重、遵从越人的风俗习惯,甚至不惜将中原的“冠带之制”弃之一旁,穿戴越人服饰,行使越人礼仪,并屡屡以“蛮夷大长老”自居。最显著的一次,是汉朝使臣陆贾初次出使南越时,赵佗就以“魋髻箕踞”的越人长老模样现身接见。

当然,遵从并不等于盲从,而是有限度的,赵佗采用的原则是良则从之、恶则禁之。对于越人的一些不良习俗,明确加以阻止和引导,较为恶劣的则明令禁止根除。例如,越人“好相攻击”的习俗,这是由原始社会而延伸的部落争斗或宗族之间血亲复仇的残存风气,也是其时岭南社会发展比较愚昧落后的表现。这种习俗有碍于安宁安定,不利于开发生产,因此,赵佗断然禁止,明令各级地方官员引导监督,如有再发生则严重处罚。

最后,在岭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上,赵佗推行重农政策,倡导垦辟方针,大力提升农业生产力,充分发掘土地资源。他积极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广泛引进铁器、牛羊、车马等,让南迁而来的中原人,向越人传授农具使用技术、耕作技术和制造技术,指导越人开荒辟田、凿井通渠、兴修水利、制造工具,这些都对改变岭南地区原始落后的耕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农业经济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先秦时期,岭南地区基本上还处在“刀耕火种”“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耕作状态,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的石器,直到战国时期楚国军队进入岭南时才带来了铁器,但数量极少,使用范围更是有限。南越人与铁器的真正接触,是在秦朝统一岭南之后,跟随任嚣、赵佗大军而来的那批本就为了谪戍留守、注定有来无回的罪人流民,以及后来陆续迁徙而来的中原人,带来了大量的铁制工具,以农具和手工具为主,包括锄、锸、铲、镰、斧、凿、锤、刀,等等。他们一来就用这些工具开荒垦田,大展拳脚,使对这些物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越人目瞪口呆。铁器的推广和使用,加上牛耕的出现,使岭南地区原本极为落后的耕作状态迅速改观,生产力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提升,农业生产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代考古发掘显示,岭南地区的先秦考古几乎没有发现过铁器,但在广东广州、韶关和广西平乐、贵港等地的南越国时期墓葬中,却发现了不少铁制生产工具和其他用具,特别是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中发现了大批铁制工具、农具和其他用具。

岭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先前比较单一,以水稻种植占绝大多数。南越国时期,随着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发利用。不光水稻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其他一些作物,如黍、粟、菽、薏米、芋、大麻子等也出现于田地之间,反映出粮食作物的种类多样与农业耕作的繁盛丰收。与此同时,南越国的苗圃业也开始走向兴盛,出现了不少人工培植的瓜果,如柑橘、桃、李、荔枝、龙眼、橄榄、乌榄、人面子、甜瓜、木瓜、黄瓜、葫芦、梅、杨梅、酸枣等,由此奠定了岭南佳果千载以来的美名。尤其是荔枝,自古以来就享有盛誉,备受人们喜爱,成为不可替代的水果珍品。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赵佗“奉诏汉室”之后,向汉天子“岁修职贡”,进献的岭南珍宝就曾包括荔枝、龙眼在内。

南越之地江河纵横,溪泉密布,到处都是水,对水的治理和利用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提防江河之水滥觞,损坏农田房屋;另一方面,要对水流和水源进行疏导分别,以利灌溉或饮用、使用。赵佗采取的是凿井通渠、拦水筑堤的方法。为了方便灌溉,改善民生,他令人在南越国各个地方开掘、修筑了众多水井;又疏通、改造了不少河渠,在河渠上建造“水关”(水闸),控制、调节水量及流向。至今在龙川、广州仍然保留着赵佗所开凿的越王井。另据近年考古发掘,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一带,还发现了多口南越国时期的水井。唐代龙川人韦昌明在《越井记》中称龙川越王井“井周围为二丈许,深五丈。虽当亢旱,万人汲之不竭。其源出嶅山,泉极清洌,味甘而香”;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说,广州越王井“深百尺,云是赵佗所凿。诸井咸卤,惟此井甘泉,可以煮茶”。

南越国时期的水利工程,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2000年,广州发现了一处古老的“水关”遗址,经发掘考证为南越国留下的排汲水工程遗存,水闸埋在距今地表约4米之内,分引水渠、闸室和出水渠三部分。整座水闸在建材的选择、地基的松软处置、技术线路、泄流、闸室稳定的处理以及总体布置上,都与现代的建闸标准和要求相符。这座水闸,被认为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木构水闸遗址。

大兴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之余,赵佗又开展了手工业和制造业,进行冶铁、铸铜、丝织生产以及制作陶瓷、漆器、玉器等。1977年和1983年,广西贵港罗泊湾1号南越墓及广州南越王墓分别出土了200多件铜器与500多件铜铁器,是南越国青铜冶铸技术最高水平的代表。1995年,广州开始发掘南越国宫署遗址,除出土了大量秦汉时期的砖石、瓦筒、柱栏等之外,还有很多铁斧、铁凿、陶罐、钱币、铜器、漆器、玉器、银器、丝织物、玻璃制品等,包括生产制造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所有这些,均证实南越国时期的冶铸业、制造业、纺织业已有较大发展,已具有一定水平的锻造、制作、工艺技术,使用铜铁器、金银器以及玉器、陶器、漆器、丝织物等也已相当普遍。

此外,赵佗还设置“关市”,实行商品交换,发展商业贸易,开通了与周边地区、中原地区乃至海外地区的商业往来。汉室初期,朝廷采用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然而赵佗治下的南越国,却实现了由交换到交易的商业兴起。先是土著越人发现中原士兵使用的铁斧、铁凿、铁锹、铁锄等工具可以提高耕作能力,感到新奇,不惜拿出谷米、山货、翠鸟、孔雀等物品来交换,另外在越人各部族之间以物易物的习惯早已有之。鉴于这样的情况,南越王廷索性在边关开辟“关市”,设立专门机构,集中进行中转,主要方法是把从土著居民手中交换来的山货草药、禽鸟珠贝、象牙犀角等集中到关市,与中原来的商人交易,然后购买大批的牛、羊、马、铜铁工具、器皿等,再用这些货物与土著居民交换,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连绵不断的商品交易渠道。

有证据显示,南越国时期已形成海上交通线路及进行海外贸易,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有镂空铜熏炉、象牙、犀角、乳香、琥珀、圆形银盒等,广州南越国墓葬中也发现有铜熏炉、陶熏炉、陶象牙和陶犀角模型,说明当时已有象牙、犀角等从海路输入。这些都是南越国与海外通商贸易的有力物证。文物出版社《西汉南越王墓》一书中引用了《汉书·地理志》有关汉王朝与东南亚和印度海上通道的记载,指出“从南越墓出土的有关海外实物资料的原产地看,这条南海交通航线很可能在南越国时期就已经开辟了”。

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赵佗又致力于语言、教育方面的统一,促使南越国在文化、礼乐制度上积极汉化,如推广汉字汉语、推广中原礼制文明、推行中原度量衡制、仿汉制实行纪年等。南越国推行的教育,从推广汉字汉语开始,逐渐灌输诗书典籍、礼乐典章,直至实行文明共通。越南历史学家黎崱在《安南志略》中称,“赵佗王南越,稍以诗礼化其民”;明代岭南学者黄佐在《广东通志》中称,自从赵佗治越“冠履聘聚,华风日兴,入汉以后,学校渐弘”;明末清初岭南大儒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粤记》中,更是将赵佗视作岭南人文文化的开创者,称“广东之文始尉佗”。

秦朝时,数十万官兵、谪民从入越到留居下来,与当地原住民语言不通。秦人讲中原雅语,越人讲土著越语,形成极大的交流障碍。要与岭南人和睦相处,首先要过语言关。有研究发现,广府地区的粤语,并非古代的越人音而是中原音,其实就是由秦朝大军带来的中原雅语。任嚣、赵佗入主岭南之后,强力推行秦王朝的“书同文”政策,使中原雅语成为统一交流的语言,这就是粤语的发端。同时,广府地区的粤语又融有部分古越人音,这是古代中原人和越人在长期的语言交流中形成的,有些至今仍可找到踪迹。例如,今天南方各地中,有大量含“浦”“步”“埠”这样的地名,浦是两广一带对水边或河流入海地方的称呼,步、埠相通,是渡口、码头的意思,这与越人常以舟楫出入很有关系。历经两千多年的变化发展,今天的粤语仍然保留着某些古代汉语言的特色。

兴办学校而让越人读书识字,学习礼乐典章,接受伦理道德教育,正是赵佗对岭南文化的推动举措,由此南越“渐见礼化”。南越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仅发现过一些类似标记的符号图形,刻画草率,形象简单,没有什么规律性。先秦时期,汉字已零星传到岭南,秦朝统一岭南后,开始慢慢推广汉字,到南越国时期展开了普及传播,汉字成为官方文字并流行起来。岭南地区的百越部族,很早就使用了汉文,与南越国时期普遍进行的教育密不可分。现代考古发现,南越国时期的墓葬中已有不少书写有汉文字的器物,如广西贵港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木牍《从器志》,上面写有汉字竟达372个。再综合其他考古材料,可以认为那时汉字应用的范围已十分广泛。汉字和汉语的通行,使得南越地区的文化水准迅速提高,是岭南地区由落后状态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中原文化的促进影响之下,岭南地区自己的文化艺术,也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舞蹈、装饰、壁画等艺术形式,迸发出灿烂的光辉。南越民族本身就能歌善舞,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其著作《说苑·善说篇》中记载了一首《越人歌》,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越人船夫自作自唱。现代考古发现,南越国时期已有钟、磬、鼓、琴、瑟、笛等各种乐器,并设有主管音乐的乐府,南越王室及民间都跳“越式舞”。南越国制作的各类器物、丝织品上有南方百越族的几何形纹饰和其他装饰图案,广州南越王墓的石壁、室顶有颜料勾勒的壁画,广西明江和左江流域有达70多处的岩画……这些,都可以从各个地方出土的文物得到证实,说明南越国时期的艺术已具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并且已表现出具有地方和民族风格的特点,又体现出汉越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色,对今天异质独具的岭南文化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刊载于《广州文艺》2022年第10期)

安石榴,闲居者,写作者,自号南风台主人。已入知天命之年,出诗文集十余部。

《广州文艺》2022年第12期目录

粤港澳大湾区小说专号

后浪起珠江

六鹢退飞/王 文(澳门)

【评论】时间迷宫里的哲思/曹 霞

小 说

寻找阿波罗/梁宝星(广州)

双玉鱼/陈再见(深圳)

大 禹/路 魆(肇庆)

骑白马的舅舅/严 泽(东莞)

盂兰记/邵 栋 (香港)

散 文

广东散文专辑

失踪的山羊/詹谷丰(东莞)

台风过境/张慧谋(茂名)

飘过四季的香/陈小虎(深圳)

生而为桑/周齐林(东莞)

快乐与遗忘/聂小雨(广州)

靠近深圳河/王国华(深圳)

传家宝/林 烁(潮州)

诗 歌

广东诗人专辑

杨 克(广州) 世 宾(广州) 黄礼孩(广州)

郑小琼(广州) 老 刀(广州) 浪 子(广州)

黄金明(广州) 苏一刀(广州) 杜绿绿(广州)

林馥娜(广州) 越 槟(广州) 林 瀚(广州)

阮雪芳(深圳) 远 人(深圳) 卢卫平(珠海)

张 况(佛山) 倮 倮(中山) 蒋 楠(东莞)

吴迪安(江门) 游子衿(梅州) 丫 丫(潮州)

余史炎(潮州) 邓醒群(河源)

新南方论坛

栏目主持人:蒋述卓 唐诗人

倾听新南方的潮声/蒋述卓

“新南方写作”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张燕玲

再谈“新南方写作”:地方性、语言和历史/杨庆祥

封面 | 刘 仑 木刻 《前线军民》

封二 | 秦 牧 《愤怒的海》

封三 | 李德南 悦读

来源 | 广州文艺

核校 | 文文

审定 | 汐汐

“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线上展厅

推荐阅读

广州文艺百家

大师下午茶/大师艺术课

南国文艺新力量

颂歌献给党

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

文艺百年 · 信仰之美

广州文艺百年大展电视片

广州文艺百年百图

文艺战“疫”

最文艺广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6130.html

岭南,赵佗,广州,方面,南越,揭阳,中原,中县,中兴,吕嘉,南越国,岭南,赵佗,广州,南越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岭南,赵佗,广州,方面,南越,揭阳,中原,中县,中兴,吕嘉,南越国,岭南,赵佗,广州,南越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岭南,赵佗,广州,方面,南越,揭阳,中原,中县,中兴,吕嘉,南越国,岭南,赵佗,广州,南越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