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垓下之战后,“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的事大概率是假的!

​垓下之战后,“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的事大概率是假的!

【韩信迷案之二:定陶夺军,从齐王到楚王】

前202年1月,即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后,韩信的身份由齐王变为楚王,这个事件背后最关键的疑问是:齐国土地到底还属不属于韩信?

即:韩信的“新楚王”,是齐楚两王还是纯楚王?他之前的“齐王”有被没实质剥夺?

对于这个问题,相关三本正史的结论其实是不同的,这说明司马迁尤其是后来的班固、司马光都明确意识到了这个关键问题,并给出了不同的判断。

我们来对比下——

【《史记-高祖本纪》:皇帝曰义帝无後。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

【《汉书-高帝纪》: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

【《资治通鉴》:春,正月,更立齐王信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

司马迁认为:韩信是被刘邦从齐地“迁徙”到楚地,言下之意,不再是齐王了,齐地自然也就不再归韩信了。

班固则认为:韩信只是“名号”换了,从齐王“升级”成楚王,虽然都城变了,但齐地仍在韩信手里,只是他现在封地更加扩大了。

曹参的相关记载给出了有力佐证——

【《史记-曹相国世家》:汉王为皇帝,韩信徙为楚王,齐为郡。参归汉相印。】

【《汉书-萧何曹参传》:汉王即皇帝位,韩信徙为楚王。参归相印焉。】

司马迁认为,齐国之后变成了“郡县制”管理方式,自然也就归属“皇帝”刘邦了。而班固则认为没有这回事,还专门把“齐为郡”三个字给删了。

在《史记》、《汉书》各自的内部体系里,它们都是逻辑自洽、说得通的。但历史真相肯定只有一个,究竟是司马迁的记载正确,还是班固的记载正确呢?

极其关键的研判依据,其实在近一年后,即前202年12月,韩信被刘邦伪游云梦设计擒住后,齐国一个叫田肯的人向刘邦提了个建议。

【《史记-高祖本纪》: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於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是日,大赦天下。田肯贺,因说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高祖曰:“善。”赐黄金五百斤。】

田肯应该是和韩信不对付甚至有仇,看到韩信被抓了幸灾乐祸,专门来“庆贺”,但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及贡献,还是建议刘邦要把有“东秦”之称的齐地,分封给“至亲子弟”即同姓本家。

当时的大背景是,刘邦认为韩信谋反,无论真假都必须处理,之后也将韩信贬为了淮阴侯,那么韩信之前的封地要怎么处理呢?

【《史记-高祖本纪》:後十馀日,封韩信为淮陰侯,分其地为二国。高祖曰将军刘贾数有功,以为荆王,王淮东。弟交为楚王,王淮西。子肥为齐王,王七十馀城,民能齐言者皆属齐。】

【《汉书-高帝纪》:上还至雒阳,赦韩信,封为淮阴侯。甲申,始剖符封功臣曹参等为通侯。诏曰:“齐,古之建国也,今为郡县,其复以为诸侯。将军刘贾数有大功,及择宽惠修絜者,王齐、荆地。”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以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都晋阳。】

【《资治通鉴》:春,正月,丙午,分楚王信地为二国,以淮东五十三县立从兄将军贾为荆王,以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微时外妇之子肥为齐王,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这次分封齐楚两地,肯定是前201年1月这一时间段内连续进行的。

司马迁早就认为,齐地之前已不属于韩信,所以韩信楚地“一分为二”,刘贾分到淮东、刘交分到淮西。但他稍后也写了,齐地此时分给了新齐王刘肥。

班固则认为,齐楚之前都属于韩信,所以现在“一分为三”,刘贾、刘交、刘肥各得一部分。

司马光则比较“鸡贼”,他认为当初韩信不是“徙立”而是“更立”,但对这次分封的记载还是采信司马迁的观点,即楚地“一分为二”给刘贾、刘交,齐地额外给了刘肥。算是对司马迁和班固的观点各站一半!

真是让人头大。

但是从情理来分析,如果之前齐地已在刘邦手里,他怎么会将近一年没有提出具体安置措施呢?何况,韩信究竟犯了什么大错,导致刘邦在垓下之战后立即剥夺了韩信的原齐地呢?韩信明明是在垓下之战立下大功的啊!

现在回到楚汉大决战初期,我们确知,刘邦为了请求韩信出兵,采纳张良的建议,将陈县以东至大海的土地(即项羽西楚国土地)全部封给韩信,韩信被这个利益所诱,答允出兵。

整个楚汉决战阶段,韩信主要贡献有三,一是攻占下邳、彭城,二是拦截项羽逃亡淮南,三是参与垓下围攻项羽。尤其是第二点,韩信识破项羽的“金蝉脱壳”,神奇预测到其逃跑路线并将其成功拦截,是最终消灭项羽不可或缺的关键之举。

那么,垓下之战以后,刘邦不仅要兑现战前的承诺,甚至还得嘉奖韩信的突出贡献,他又怎么可能“不奖反罚”呢?

所以,历史事实应该是:刘邦向韩信兑现了战前承诺,将陈县以东的楚地都封给了韩信。而且,因为韩信现在封地扩大了,同时还有维护新楚地安定的名义需求,所以刘邦将韩信的名号从齐王改为楚王,即“更立”!

证据是,刘邦同时把彭越从“建成侯”升级、封为“梁王”,同属兑现战前承诺的表现。

也就是说,班固《汉书》的记载应该才是历史真相,前202年,齐地仍然一直在“楚王”韩信手里,直到韩信年底被抓,韩信的“齐楚封地”才被刘邦重新分封、一分为三!

如果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极其诡异的事情,所谓“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真实性难道不值得怀疑么?

【《史记-高祖本纪》: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汉书-高帝纪》: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资治通鉴》: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汉书-韩信传》:项羽死,高祖袭夺信军。】

虽然三本史书都白纸黑字、言之凿凿,但是,刘邦为什么要夺韩信的齐军?这还是发生在奖励、更立韩信为楚王之前!

首先,当时天下已定,刘邦夺齐军干什么?用来打谁?他有什么现实需求?

前204年6月,刘邦的确在修武偷过韩信的兵符、夺了韩信的军队,当时荥阳、成皋接连失守,刘邦是焦头烂额、气急败坏,的确亟需韩信手上的那支生力军挽回战局。

之后这支部队进行分兵,一部由刘贾率领前往骚扰项羽后方,一部由刘邦带回洛阳、巩县前线,稍后参加了收复成皋之战,确实对刘邦扭转战局大有助力。

但是,现在项羽已死,天下已定,虽然稍后发生了臧荼的造反事件,但那是七月份的事,刘邦现在应该预测不到,他夺韩信齐军没有任何现实需求。

你可能会说,这是削弱韩信实力的有效做法啊,齐军太强大了,在垓下之战前后的强势表现让刘邦心生疑惧,所以给韩信来了次“故技重施”,把齐军突然抢了过来。

可以理解,但是,刘邦和韩信等一众诸侯王,包括彭越、英布、韩王信等人明确在场,他们在定陶的聚会及活动,实质是构建项羽死后的“国际新秩序”,就和前206年4月项羽的“戏下分封”一样,通过“定陶会议”讨论、敲定天下势力分封新版图。

这次顶级活动有两大重要成果,一是刘邦先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二是稍后,以楚王韩信为首的当时天下共七个诸侯王,联合劝进汉王刘邦晋位“皇帝”,刘邦前202年2月也正式登基皇帝宝座。

这肯定是一场团结的大会。如果在此之间发生了“刘邦夺韩信齐军”的重大事件,刘邦难道就没想过这一事件的恶劣政治影响么?

首先,韩信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他怎么会毫无脾气地接受这一事实,没有任何反击动作?

因为刘邦这一做法纯属“背信弃义”,不仅战前的楚地承诺还没兑现,现在还实质剥夺了他原有的齐军乃至齐地!韩信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配合之后劝进刘邦的“表演秀”?

其次,更关键的,彭越、英布等人会怎么想?干掉项羽,韩信无疑是一众诸侯王中贡献最大的,现在项羽刚死,刘邦就对韩信下手,削弱韩信的实力,那么彭越、英布等人会怎么看待“卸磨杀驴”的刘邦?

甚至,他们就不担心坐拥汉军、齐军的刘邦,接下来会对他们也下手么?

那么,这次定陶会议会开成什么样?是人人自危、暗流涌动,还是像史书记载的那样一片团结和谐,刘邦作为当时最顶级的政治家,这么简单的走势及后果他会预测不到么?又怎么能干出这种“阴谋成功而阳谋崩坏”的下作之举呢?

所以,“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这个事件应该假的、虚构出来的,实际根本没有发生过。

这一年齐地还在韩信手里固然是一个关键证据,但真正的直接证据是,三本史书都明确无误的记载了同一件事——

【帝乃西都洛阳。夏五月,兵皆罢归家。】

当年五月,集结于定陶的汉军及各诸侯王军队,因为“定陶会议”的圆满成功、刘邦的即位皇帝,都回到了各自的封地,士兵们因为没仗打了,甚至都解散、回老家去了!

那么,此时的齐军回到了哪里?如果齐地还在韩信手上,刘邦这么做是不是“放虎归山”?他之前抢夺齐军是不是又纯属多此一举?《史记》等三本史书为什么没有对此做出任何怀疑与跟踪?

关于此时齐军的构成,主要有三部分,最大头肯定是齐王田广之前的降军以及韩信在齐地新征的士兵,他们肯定是齐国人;灭齐之前,韩信主要是靠从赵地征集的赵军,以及曹参、灌婴率领的汉军,如果垓下之战“韩信将三十万自当之”为真,那这30万起码半数甚至多数以上会是齐人,刘邦怎么会放心让他们“兵皆罢归家”?

历史真相应该是,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韩信等人北上迫降鲁城,在谷城安葬了项羽,然后抵达定陶,开始商讨战后国际新秩序。(项羽最初被楚怀王封为鲁公,所以迫降鲁城具有彻底终结项羽集团的重大政治意义。)

在此期间,根本没有发生过“刘邦抢夺韩信齐军”的事,恰恰相反,刘邦兑现战前承诺,更立韩信为楚王(齐地+楚地),封彭越为梁王。

此时楚义帝已死,又没有后代,天下不可无主,所以韩信等人真诚劝进,刘邦即皇帝位,以安天下之心。

稍后刘邦西进定都洛阳,韩信等诸侯王各回封地。当年12月,得知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以“伪游云梦”之计突然擒住韩信,虽然没有抓到实证,但还是将韩信贬为淮阴侯,韩信原有的齐楚封地,被刘邦“一分为三”,按照田肯的建议,封给了刘贾、刘交两位本家兄弟以及大儿子刘肥。

如果上述事实为真,那么司马迁《史记》的“错误”逻辑应该是——

不知道司马迁是抄的之前史料还是他自己的推测、虚构,他首先确认了“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的事实,既然齐军都被夺了,齐地自然也归属了刘邦,韩信自然也就被刘邦“徙为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自然也就要“分其地为二国”。

或者反过来也行,司马迁认定前202年齐地就已经归属刘邦,那么,刘邦是怎么做到的呢?光靠把韩信“徙为楚王”肯定不够,还得把齐军首先控制在手里,这才有了“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的举动!

但是,正如班固所指出的,齐地这一年其实一直是在韩信手里,这一点就导致“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没有实质意义,更是和“五月兵皆罢归家”有情理冲突。

事实上,正如我前文所分析的,班固、司马光实际上都切实怀疑过《史记》“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以及之后分封齐楚地等事件的真实性,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实证来予以推翻,出于“疑者存之”的治史原则,他们还是保留了《史记》对此的相关记载,包括刘邦本纪、韩信列传,依然“抄袭”了《史记》的相关文字。

以上。实话实说,楚汉史的研究,尤其是韩信的相关记载,确实“迷雾重重”、令人头大。本文并不敢完全断定“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事件100%为假,只是表达质疑,并进行相关分析,认为其虚假的概率极大,期盼讨论与指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663.html

司马迁,班固,齐地,刘邦,齐军,齐王,韩信,刘贾,楚王,高祖,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司马迁,班固,齐地,刘邦,齐军,齐王,韩信,刘贾,楚王,高祖,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司马迁,班固,齐地,刘邦,齐军,齐王,韩信,刘贾,楚王,高祖,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