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三国演义》中东吴的文臣,计谋不如蜀魏?他们就是用来衬托的

《三国演义》中东吴的文臣,计谋不如蜀魏?他们就是用来衬托的

《三国演义》中对战争和谋略的书写大都精彩绝伦,武将于战场中英勇奋战,文臣则起到进言献策和规划大局的作用。小说中,曹魏集团的谋士往往各逞其才,常常使曹操在关键时刻取得胜利。刘备集团则拥有“智绝”诸葛亮,大小战役皆由其谋划决策。相较于曹魏和刘备两集团,东吴集团的文臣就显得逊色很多。东吴的文臣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一、衬托吴主之决断

孙权刚刚继位时,就面临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袁绍与曹操为敌,迫于形势,急需建立一个联盟来牵制曹操。孙策当时威震三江,占据江南六郡的土地,兵精粮足,又有谋臣武将加以辅佐,是袁绍结盟的不二人选。袁绍方面有意拉拢孙策,不料事情还没有进行,孙策便死了。孙策之死让曹操消除了心头之患,萌生想要攻打东吴的想法,但是综合考量,决定暂且稳住东吴,先处理好北方的事物。

曹操方面也有意结好孙权。这时诸葛瑾建议孙权,不要勾结袁绍,暂且先顺着曹操。小说对于诸葛瑾这一建议一笔带过,但是这个这个建议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它直接决定的东吴此后的走向。孙权听从了诸葛瑾的建议,不通袁绍,且顺曹操。

此时孙权刚刚和鲁肃制定夺取天下的大计,首要目标是夺取荆州之地,而并非攻破曹操或者袁绍其中一方挑起战事。对于天下割据的混乱局面,顺应曹操将会使东吴暂时淡出各大集团的视线,不去过早地吸引火力。而曹操暂时也成不了气候,对东吴没有绝对的压制,这一做法只不过是卧薪尝胆等待更好的时机。诸葛瑾的建议固然高明,孙权对于形势的正确判断也同样为人称道。

孙权当政指出,张昭在东吴依然居于政治核心地位,然而其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差强人意,对待曹操的问题上更是常常同孙权出现分歧。如曹操攻破袁绍以后,得到了袁绍的大队人马。此时曹操在兵力上已经具有一定优势,想要顺势完全牵制孙权。

曹操的强势让张昭产生了忌惮的心理,而孙权则是在与曹操关系的重要转折点,选择拒绝曹操送人质进入朝廷的提议,以摆脱曹操的控制。孙权的这一决定,虽然催化了曹操下江南的野心,但是也阻止了东吴变成曹操傀儡的发生。

再如,建安十三年,张昭因为吴太夫人去世未满三年,阻止孙权起兵攻打黄祖。但是孙权最后没有听从张昭的建议,因为刘表拥有的荆州之地,各大集团都对其虎视眈眈。

曹操已经有南下的想法,刘表羸弱,曹操势必也要先攻刘表,东吴要抢占先机,攻打黄祖只是孙权完成大业要走的第一步。和孙权相比,张昭对于东吴显然没有长远的规划。张昭等文臣听闻曹操率领百万大军已经夺取了襄阳,并不考虑对策,而是建议孙权不要听从诸葛亮的劝说动兵攻打曹操。

文臣的理由有三个:第一,曹操曾经以少胜多,攻克袁绍。如今拥有百万大军,兵力是东吴的十倍,对抗曹操是没有胜算的。第二,曹操是因为与刘备有旧仇,才相互攻打。东吴与曹操向来没有恩怨,曹操是不会想要吞并东吴的。

第三,曹操新得了众多水军,东吴的优势已经不再是优势。东吴文臣害怕战争将会带来灾祸,劝孙权投降曹操来自保。孙权最后决定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身为东吴的领导者,在国家处于劣势的时候,应该想办法解除困境。孙权、曹操、刘备都是领导者的思维,报仇绝对不是大动干戈的唯一目的,支配战争的永远是利益的争夺。孙权知道曹操想要废掉汉朝,自立新的朝代很久了。

屡次征伐,是为统一天下铲除障碍。实力较大的袁绍、袁术、刘表、吕布都已经被攻破。如今就剩下寄人篱下的刘备和孙权是曹操野心的最大威胁。孙权定下吴蜀之盟,与刘备合力,将曹操逼退回北方,既救刘备于水火之中,又解了东吴之围。东吴文臣的建议无异于亲手葬送了东吴的基业,孙权的这一决定,对东吴的存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衬托武将之勇

武建安七年,曹操想要让东吴送人质入朝廷,张昭说:“若留其质,一听所使。如果不令去,恐操兴兵来下江东,势必危矣。”张昭知道这是曹操想要借此控制诸侯的方式,但是如果不送人质前去,又害怕曹操起兵讨伐江东,江东将会陷入危险。张昭的言论是基于想要保卫江东的安宁的思想上的,也就是说,张昭只在意是否会引发战争。

周瑜随即否认了张昭的说法,提出东吴国富民强,就算引起战争,危险的也不一定会是东吴。不能只为了太平,就要受制于人。周瑜是站在守卫东吴的土地和尊严的立场上的。

张昭所代表的文臣,考虑问题过于保守。史传对此进行相关记载时,并没有直接文字表明张昭或者其他文臣对此事的明确想法。《周瑜传》中只说“张昭、秦桧等犹豫不能决”,却并未说明张昭等人为什么犹豫。小说只是将文臣犹豫的一种可能性呈现出来,从而给读者造成了一种文臣懦弱的认知。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百万大军挥师南下,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张昭为首的文臣依然再次站在了主张投降的阵营中同武将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文臣认为,借着天子之名来征讨四方,抗拒曹操则相当于同朝廷对抗。而且曹操以得荆州,说明同北军相比,东吴的地理位置优势也已经不在。双方的相差悬殊,战则必败。而战争给东吴带来的后果远不止失败这么简单,劳民伤财,百姓受苦更是不在话下。

文臣骨子的儒者气质使其主张投降具有必然性。虽然知道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并不想要奋起反抗,纲常礼教在他们的心中仍然占据首要位置。

孙权欲与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遭到了文臣的激烈反对。张昭认为曹操昔日兵微将寡,尚且能够一股作气大败袁绍,如今携百万之师,东吴实在是没有与之抗衡的能力。顾雍则认为刘备是想要借东吴之手来抵抗曹操。张昭能够看到曹操以少胜多的奇迹,却不去相信东吴也具有以少胜多的能力。而顾雍只想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却不去想如何面对唇亡齿寒的压力。

东吴武将则和文臣的表现大不相同,曹操来犯,武将时刻做好迎战准备,宁死不降。黄盖在周瑜面前激动地拍着额头说道:“吾头可断,誓不降曹!”

孙权降魏受九锡时,徐盛放声大哭道:“吾等不能奋身舍命,为主并魏吞吴,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同所谓的纲常礼教比起来,历经三世用血肉之躯打下的江山代表的是东吴的尊严,武将愿意用生命去捍卫这六郡土地。武将的想法往往同武主更为契合,而文臣屡次同武将激烈的辩论,则更能体现出武将的勇猛。

三、衬托诸葛之巧辩

东吴文臣在小说中的描写并不多,《诸葛亮舌战群儒》无疑是东吴文臣最细集中的一次展现。张昭见诸葛亮仪表不俗,调侃自己是江东最末流的谋士,而诸葛亮时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到自己营中做军师,认为自己是如鱼得水。

但是诸葛亮为刘备筹划的荆襄之地,现在却被曹操收入囊中。张昭以此事发难,对诸葛亮的能力进行质疑,从而打击诸葛亮来劝说孙权的信心。

诸葛亮的回答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取得荆襄之地易如反掌,这件事情对于东吴做起来却不容易,说明东吴的谋士不及自己。第二,刘备不夺荆襄是因为念及同宗,不忍心争夺,显现了刘备的仁慈。第三,刘琮听信谗言,偷偷地把城池献给了曹操,曹操此举过于奸诈。

夺取荆襄之地不仅是诸葛亮的规划,东吴也将其视为极其重要的计划。张昭明知此事不易,却仍刻意以此来嘲讽诸葛亮,诸葛亮的回答则暗含了三大集团的特点:蜀汉仁,东吴弱,曹魏奸。

虞翻问诸葛亮怎么看待曹操率领百万大军想要荡平江夏这件事,实际上欲借此机会灭灭诸葛亮身上的狂傲之气。诸葛亮认为,曹操虽然新得到了袁绍和刘表的大批人马,但是袁绍和刘表手下大多是乌合之众,军队没有军队应该有的纪律,大将也是有勇无谋,虽然人数众多,但实际上用不着害怕。

虞翻认为刘备失败,前来东吴求救,无非就是害怕的表现。诸葛亮反将东吴拉出来作比较,刘备寡不敌众有情可原,现在退守在夏口,等待时机好将曹操歼灭。

但是东吴就和刘备大不相同了,如今兵精粮足,又有长江这么险要的地段易守难攻,但是大臣们还想要吴主孙权降低身段,向曹操投降,这样比较起来看,刘备是不惧怕曹操的,真正害怕的是东吴众人。诸葛亮一语道破,曹操实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具有与曹操相抗衡的势力,却畏缩不前的东吴众人。

步骘将矛头直接对准诸葛亮,认为诸葛亮只是想尽办法说服东吴去对抗曹操。诸葛亮巧舌如簧,但是真实的情况和诸葛亮刚才提到的可能完全不一样。他认为诸葛亮只是千方百计达到使孙权出兵的目的,而这种做法事实上不是在为东吴考虑,而是将东吴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诸葛亮依旧对答如流。

为人臣子就应该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去匡扶社稷,拯救自己的国家于危难之中,而不是牺牲国家利益,去阻止战争的发生。安定的前提是建立在守卫国家的基础之上,没有了国家的安定,对于人臣而言,则毫无意义。

薛综看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汉朝自从继承了秦朝的基业到现在,天数已经尽了,到了该改朝换代的时候了。曹操现在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成为新的君主已经是人心所向。孔明认为,人之所以生存在天地间,需要把忠和孝作为立身之本。

不管现在汉朝的气数如何,大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是靠汉家的俸禄养活自己,就应该时刻记得要去回报自己的君主。如果有奸臣想要谋反,剿灭贼党才是为人臣子所应该做的事情。

而曹操祖上到现在食汉朝的俸禄已经四百多年,不想着如何报效国家,反到心生篡逆之心,全天下的百姓都厌恶他。而薛综不认为曹操是汉贼,以天数为曹操开脱,怀有这样的想法,和曹操这种人也就没有了区别。

陆绩认为从身份上来说,刘备这个卖鞋的普通人是无法与相国后人曹操抗衡的。诸葛亮对答,自古就没有臣子杀害君主的道理,曹操世代都是汉朝的臣子,君主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曹操心生篡位的想法,难道不是反贼吗?

汉高祖在泗上亭长这一官职上发迹,宽宏大度,重用文臣武将,才将汉朝的基业延续四百多年。至于刘备,就算不是刘氏宗亲,其人仁义忠厚且慈爱孝顺是天下百姓都知道的事情,比起曹操而言,要好上一万倍,刘备这样仁厚的人,因为他卖鞋的出身对其进行侮辱也是不应该的。

严曼才见江东才俊被诸葛亮说得哑口无言,强词夺理之才是因为学了哪种经典。诸葛亮回答说,寻章摘句是迂腐的儒者做的事情,这样是不能安邦立国的。更何况斡旋天地,匡扶宇宙之人,不屑玩弄唇舌,舞文弄墨。程秉追问诸葛亮儒学为首的解释。

诸葛亮将儒分为两种,一种是君子的儒,一种是小人的儒。君子的儒体现在心中存有仁义,德行和处事方式温良,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有瞻仰天文和洞察地理的才能,还能够惠及百姓,使国家向磐石一样安定,还能够名垂青史。小人的儒,则是嘲讽如东吴文臣一般,不思报国,只知舞文弄墨。

东吴文臣虽然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是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风尚,或忠诚刚毅,或谦逊厚道,或狂狷正直,或倔强刚烈。小说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无疑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能言善辩而服务。无论东吴文臣如何发难,诸葛亮都能完美地进行反击。在诸葛亮的回答中,始终贯穿着蜀汉正统、忠君爱国的思想。

四、总结

东吴文臣群体在东吴与其他两大集团对峙的过程中,他们的存在,并没有给东吴带来实质性的胜利。这一群体存在的潜在意义就是在谋篇布局上起到衬托作用。但是在东吴集团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离不开文臣忠心耿耿的辅佐。东吴文臣在重大命运节点上也有江南风情的明显展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6653.html

文臣,东吴,孙权,刘备,中东,张昭,建议,曹操,计谋,袁绍,观点评论,东吴,孙权,张昭,诸葛亮,曹操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臣,东吴,孙权,刘备,中东,张昭,建议,曹操,计谋,袁绍,观点评论,东吴,孙权,张昭,诸葛亮,曹操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臣,东吴,孙权,刘备,中东,张昭,建议,曹操,计谋,袁绍,观点评论,东吴,孙权,张昭,诸葛亮,曹操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