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张仪巧舌如簧,却败给武将司马错,从历史视角分析秦国伐蜀的意义

张仪巧舌如簧,却败给武将司马错,从历史视角分析秦国伐蜀的意义

公元前316年,这年也是秦惠文王九年,秦国咸阳宫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秦国是出兵伐蜀还是攻韩。

秦国自孝公开始商鞅变法,国力迅速强大,经河西之战等多次战争,将关中四塞(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掌握在自己手里。秦国此时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大国,拥有其余六国无法比拟的战略地位,只待时机,东出统一中原。

有时,好机会太多也让人难以抉择。秦国东面的韩国派兵攻打秦国,秦王出兵迎击,还想顺便入侵韩国教训它一下。同时,秦国南面位于今重庆地区的巴国和今成都地区的蜀国发生战争,两个国家同时派使者翻山越岭来求助秦国,那时的巴国、蜀国属于“文明之外的国家”。

秦国的兵力还不足以双线出兵,到底选择哪个,大臣们各执一词。主张伐蜀的代表人物是大将司马错,主张攻韩的代表人物是客卿张仪。

战国中后期,韩国和丢了河西的魏国是七国中面积最小,军事实力也最弱,但是在地理上却处于连接七国的战略要地。

韩、魏为何是天下枢纽?

秦国东出中原的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函谷关大道,出函谷关后经过的土地大部分都属于韩、魏;另一条是走黄河与中条山、太行山的狭长通道,道路中间的上党属于韩国,两边的蒲坂等地属于魏国。

从南北交通来看,燕赵通往楚国的大道也是从韩魏境内通过。韩、魏之地,沟通了南北和东西的交通,成为天下的枢纽之地,因此韩魏之地有“八面受敌,自古一战场”的说法。

不难看出,韩、魏成为秦国东出中原的绊脚石。此时韩国来攻秦国,秦国刚好师出有名,张仪的计谋是这样的:联合魏国和楚国,秦、魏、楚三国分别从北面、中间、南面共同攻打韩国。

除此之外,张仪还有自己的小九九:秦国从攻打韩国的过程中,因为和周天子所在的成周(今洛阳)很近,顺便出击洛阳,占领周天子最后的领土,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

按照张仪的计谋,秦国就拥有了天下枢纽的一半土地,将为接下来东出中原做好准备。

因此张仪认为,与韩国天下枢纽的地理位置相比,蜀地实在是蛮荒之地,并且从秦国去巴蜀的路非常难走,对秦国意义不大。唐朝的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何况还是一千年之前的秦国时期。

司马错认为提早暴露目标,秦国百害无一利。

韩国的地理位置重要,六国心里都清楚。秦国在攻打韩国时图谋周王之地,六国会立即察觉秦国统一天下的野心,韩国将会向赵国、齐国求救,此时的魏国、楚国也会忌惮秦国独大。

秦国将面对六国的进攻,然而此时秦国土地不够多、兵不够强、国不够富,还没有实力灭掉六国。

司马错建议通过伐蜀,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蜀国虽然是偏僻未开化的蛮人国度,但是蜀国已经是及其富裕的国家,秦国可以利用蜀地的财富,支持秦国的东出统一中原大业。更重要的是,蜀国是蛮人中最强大的一个,现在恰好处于内乱时期,平时难以攻取的蜀地,现在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秦惠文王听完司马错的话,深感认同,当即决定出兵伐蜀。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战国策·秦策》

秦惠文王任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军出兵蜀国,由于巴蜀正在交战,秦军在当年十月就攻下了蜀国,把蜀王降为蜀侯。随后,秦军一举攻下巴国,在此设立蜀郡、巴郡。

伐蜀成功为中国成就了一个秦帝国。伐蜀成功后,秦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并且源源不断地输送兵源。秦昭襄王时李冰父子在蜀修建都江堰,蜀国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也是秦国的大粮仓。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的后勤储备优势足以说明蜀地对秦帝国的重要作用。

伐蜀成功为中国开启了一个关中时代。司马错力主伐蜀,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四川的战略地位提出来,从此之后,人们认识到将关中、四川联合起来,就能有统一中原的资本。在楚汉相争中,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走着秦国的老路成功的。

伐蜀成功为中国带来了一条路线。秦国攻占巴蜀后,通过地理勘察,发现了沿长江和汉江顺流而下,利用地理优势压迫楚国,最终灭掉楚国。这是首次发现却被后世多次运用的军事路线,诸葛亮就是这一军事路线的实践者。

有趣、有料、涨知识,欢迎关注、转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6655.html

分析,张仪,历史,秦国,中原,司马错,武将,蜀国,视角,楚国,观点评论,张仪,韩国,秦国,中原,司马错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分析,张仪,历史,秦国,中原,司马错,武将,蜀国,视角,楚国,观点评论,张仪,韩国,秦国,中原,司马错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分析,张仪,历史,秦国,中原,司马错,武将,蜀国,视角,楚国,观点评论,张仪,韩国,秦国,中原,司马错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