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坐拥12万大军的曾国藩为什么见死不救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坐拥12万大军的曾国藩为什么见死不救

“救驾!救驾!”

一阵惊恐的声音传来,循着声音看去,原来是身穿龙袍的咸丰帝在呼喊,而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身后追着一支外国军队。

皇帝不是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吗?况且,皇帝被追杀,坐拥12万大军的臣子曾国藩又在做什么?

01 咸丰年间,四面楚歌

清朝是由满族皇帝统治,满族人都比较崇尚武力,这也让他们刚愎自用,毫不虚心学习。

一朝闭关锁国政策,让我国落后了几百年。

在清朝咸丰年间,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谈及的痛苦回忆,因为就是从这时开始,大清面临四面楚歌的局面。

首先是在1851年,由洪秀全等人发动的金田起义。

清政府本以为是一场普通的百姓抗议,但没想到这场起义持续了7年,起义范围达到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差点推翻了整个清王朝,只是最终被曾国藩镇压。

如果说太平天国起义就已经让清政府感到头大,那么英法联军的步伐就让清政府感到无比恐慌。

英国和法国在1857年联手在我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早就与世界脱轨的清政府完全不知道国际火药的威力,在咸丰帝的心里,一直以为我国是最强的。

直到在1960年,咸丰帝派出了引以为傲的蒙古骑兵对抗英法联军。

虽然他们排兵布阵非常整齐,人数也比英法联军中的队伍要大得多,但他们用的武器依旧是刀剑盾甲,而英法联军早已开始使用排枪。

同年5月,八旗和绿营被英法联军击得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消息很快传入了紫禁城,咸丰帝又愤怒又绝望。

眼看着英法联军就要一路北上,直逼北京城池,咸丰帝感到非常慌张。

于是,他想到了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写信号令他拨一些兵力支援北京,不承想,事情却没有按照他所想的那般发展。

02 差别对待,心生不满

曾国藩也算是清朝的名臣,似乎是皇帝非常重用的对象,但实际上,咸丰帝并不喜欢曾国藩。

给他名利,不过是因为他有过人的才干。

曾国藩之所以不讨咸丰帝的喜欢,是因为他是汉族人。

咸丰帝作为汉族地盘上的满族皇帝,自然害怕汉族人民团结起来起义造反,所以他在朝野上处处打压汉族人,也不重用汉族兵力。

在每一次战争中,咸丰帝都会让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当冲锋陷阵兵,而等到战事情况差不多的时候,他又会派出自己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力。

这样一来,论功行赏的都是八旗和陆营,而伤亡惨重的却是湘军。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咸丰帝再次要求曾国藩带领湘军前去镇压。

当时,等级严重,曾国藩就算有怨言,也不敢违抗圣旨,然而,这一场镇压却迟迟难以胜利,咸丰帝还会经常发书信斥责曾国藩。

被训斥得多了,也就不以为意了。

在远离紫禁城的地方,曾国藩的兵力不会再受到阻碍,于是湘军涨至12万多的兵力,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事中,一次次地胜利,这让他们士气大增。

这天,曾国藩听说了八旗兵和绿营军基本被英法联军消灭,他没有痛心,只觉得兵力长时间不锻炼,自然会被消灭。

曾国藩想到了这些年来湘军所受到的委屈。

同样是清朝的兵力,绿营部队就可以穿标有兵字的衣服,而自己的湘军衣服上却写着勇,面对将士们的不理解,曾国藩无言以对。

只有经验老道的湘军将士才知道,咸丰帝的有色眼镜已经不是戴一天两天了。

无论是什么原因,只要他们和八旗、绿营兵有任何矛盾,最终受到责罚的只有他们。

曾国藩对八旗军的灭亡还没惋惜多久,探子就来报,咸丰帝千里迢迢传来了召令。

曾国藩隐隐约约猜得到咸丰帝信件的内容,他在自己的帐篷里盯着信件驻足了几秒,最终将其打开。

如他所料,信中让他命鲍超为主将,带领3000精兵迅速回京,听候统帅胜保调遣。

曾国藩没有按照咸丰帝所说的那样立即下令,而是走向沙盘。

想着这些年来太平天国运动的不断扩大,这些离经叛道的人竟然差点推翻整个清王朝。

相比于英法联军,他们想要的不过是财物,而不是推翻封建礼教,因此,太平天国才是最大的敌人。

如今,湘军好不容易用壕沟和堡垒围困住太平天国,假以时日,他们必定能够缴械投降。

安庆作为太平天国运动最中心地段,也是他们的骨干地段。

只要安庆被攻城陷落,太平天国就像是苟延残喘,其他的地方都不值一提。但

可如果此时此刻按照咸丰帝所说,入京去营救,太平天国很有可能有翻身的机会,以后再想重新攻打,就难上加难了。

二者只能选其一。

最终,曾国藩选择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封建礼教的人。

他认为英法联军攻下了北京,最多和清政府签一些赔款条约。

可席卷了十多个省的太平天国运动,他们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推翻封建礼教,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此外,除了这一点原因之外,曾国藩也有自己的私心。

这些年来咸丰帝一直不公平地对待自己的湘军,他希望让咸丰帝在这场战斗中能够知道,他重视的满军并不厉害。

再加上英法联军的战斗力,曾国藩也领教过,他们有军纪还有武器,自己的3000援兵过去战斗,可能就是白白送死。

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创办的,这里的所有士兵都是他的兄弟。

在曾国藩看来,北京局势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他不能用自己的一句命令,让兄弟们白白送死。

再者,如果将自己的精兵给胜保,他可能会直接吞并,有可能还会对自己的兵力不友好。

曾国藩了解当今的皇帝还有那满朝文武,他们早就知道和英法联军战斗没有胜算,他们一直想的就是和洋人议和,并满足洋人提出的所有条件。

安阳离北京还有非常远的路程,哪怕曾国藩的军队日夜兼程地赶回去,都很有可能看到咸丰帝和洋人已经坐在了谈判桌上,签下了不平等条约,事后,还有可能会把割地赔款的锅甩给曾国藩。

权衡利弊下,曾国藩最终决定拒绝咸丰帝。

虽然已经下定了决心,但他一直以来都是清朝有名的忠臣,君的命令就是指令,他不会违抗,所以在如何拒绝中,曾国藩还需要想一个万全的主意,才不会落人话柄。

03 以拖制胜,被烧被抢

在曾国藩为咸丰帝的这封来信苦恼,李鸿章走到了他身边,并看了这封信件,他只说了一个字“拖!”。

曾国藩不解地看向他,李鸿章笑笑说:“难道你想让将士们千里迢迢地赶往北京?就算现在回到北京也已毫无意义,战事局面已定,他们最终的解决方式只有议和。但你不能和咸丰帝明说,只能拖着,等到他们议和结束也就不用纠结了。”

听到李鸿章和自己的想法一模一样,曾国藩更加确定了拒绝的决心。

于是,他采取了李鸿章的建议,拖到了12天之后才回消息。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并没有电报,信件都靠骑行传输,来回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

等到曾国藩的信到达北京,英法联军很可能已经获得了自己想要的钱财离去。

9月6日,曾国藩一笔一画地在信中写下,鲍超并不认识路,让他带兵回京,肯定没有办法准时赴约,路程一拖沓,回京的意义就不大了。

并且,他的品级不高,回去也不如八旗兵厉害,起不到什么作用,不行的话,曾国藩表示自己可以回京,或者让胡林翼回京。

这封信情真意切,曾国藩好像在设身处地地为咸丰帝着想,但当时木已成舟。

北京郊外的八里桥处随着英法联军总指挥的一声令下,空中全部都是枪林弹雨,咸丰帝派出的1.7万蒙古骑兵还没有靠近对手,还没举起他们的刀刃,就已经被子弹射中,气绝身亡。

他们根本不会躲避这些枪支弹药,在英法联军炮轰的时候,蒙古骑兵只能散作青烟身首异处。

当咸丰帝知道我军战死了八千多人,而英法军队只牺牲了五人时,他想到的不是痛苦和惋惜,而是自己的后路该去向哪里,因为这一仗打的肉眼可见的失败。

咸丰帝在紫禁城里来回踱步,他知道很快英法联军就会攻打紫禁城,他害怕对方的武器,他不想留下成为炮灰。

于是他忙不迭地收拾行囊,还带上他最宠爱的嫔妃,一路朝着承德避暑山庄风驰电掣。

咸丰帝认为,自己保命要紧,英法联军想要占领紫禁城,就先让他们占着。

等他自己安顿好,再号令其他兵力去抵抗去送死,而他还可以在承德一边避暑,一边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来到承德后的咸丰帝总算松了口气,英法联军毕竟对我国的地势不熟悉,咸丰帝知道他们不会追到这里,于是他可以安心享受山川美景和美人入怀。

所以曾国藩的信件,咸丰帝应该没有看到,自然无法给他再回信。

像所有人想的那样,英法联军就是为了钱财,他们攻入了紫禁城,将圆明园的文物抢了个遍,带不走的他们一把火点燃。

大火熊熊燃烧,而他们一脸猖狂,好像向所有人炫耀他们的战利品。

后来,咸丰帝派着留下的王爷正在和英法联军议和,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在清政府眼里,这件事情已经得到解决,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割地赔款,但至少英法联军退军不会再犯,所以他们不再需要湘军北上。

另一边的曾国藩则是继续对峙太平天国军队。

在1861年7月,曾国藩带领着部队终于打入了安庆城池,在战争下,安庆城一片废墟,而太平天国就是抱头鼠窜地残兵败将。

对此,曾国藩仰天长啸,他表示大局终于被挽回,他高兴地回到自己的驻扎地,给咸丰帝写下了胜利之信。

这一次他没有拖沓片刻,就立即送捷报赶往北京。

只是咸丰帝依旧没有听到这一喜讯,因为他想要改变清政府的现状,一直在忙于国事,最终龙驭上宾。

而大清在他的手下丢失了很多土地,还欠下了很多债务,圆明园至今都无法修复,那些文物到现在也没有办法追回,咸丰帝的一生在很多人的不满中落下帷幕。

很多人认为,曾国藩是不是因咸丰帝的不平等对待,对他早有二心,所以才没回京救他。

其实不是的,在上世纪80年代,曾家人揭露了祖上曾国藩和弟弟的信件往来中,证实了曾国藩并无二心。

1860年9月10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给他写了一封信。

信中妄议朝政,尽是对咸丰帝的不满,甚至还用咸丰帝咎由自取形容当时的局面。

曾国藩在看到信时吓得后背发凉,如果信件被别人看到,他们全家都会因冒天下大不韪的罪名被斩杀,于是他烧掉了信件,并在回信中怒斥弟弟的言辞。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有自己忠君爱国的底线。

他的这次拒绝,并不是想要谋反,而是根据现有情况,经过理性分析做出的判断。

总结

曾国藩确实有取舍的大智慧,这才让他成为各代皇帝重用的朝臣,但人本就不是完美的。

他的极度在乎封建礼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但谁都没有上帝视角,功过自由后代进行评述。

只是我国确实丢失了很多文物,圆明园也成了残骸。

有些人会觉得这是曾国藩的过错,但就算他调兵援京,可能结果都是一样的,圆明园被焚烧,和咸丰帝的逃跑也有一定的关系。

这是时代的一场悲剧,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是悲剧而忘记这段历史,我们要做的是从悲剧中汲取力量和经验,而不是去嘲讽、去忘记。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清代历朝实录》

《清代纪事本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674.html

咸丰,清朝,八旗,曾国藩,太平天国,皇帝,清政府,兵力,湘军,大军,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咸丰,清朝,八旗,曾国藩,太平天国,皇帝,清政府,兵力,湘军,大军,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咸丰,清朝,八旗,曾国藩,太平天国,皇帝,清政府,兵力,湘军,大军,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