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洪承畴几乎挽救大明,最终却投降清朝,乾隆为何要让他遗臭万年?

洪承畴几乎挽救大明,最终却投降清朝,乾隆为何要让他遗臭万年?

明朝末年的时候,虽然说是全天下有大大崩坏的局势,但真的就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吗?我看其实未必,他是崇祯皇帝最看重的人,认为只要使用此人就可以挽救天下颓废的大势,彻底消灭满清,从而安定内外,可事实之后的洪承畴最后却是选择了投降满清,辜负了大明王朝,也辜负了那个皇帝,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皇帝之恩与臣子之节

古代皇帝与臣子之间讲究的一个相互对待,孟子时候就曾经说过,皇帝对待大臣像亲兄弟一样,那大臣也就将皇帝看成是亲生父母,可皇帝如果将臣子看成是奴隶,那手下大臣也就会像普通人一样对待皇帝,无论是皇帝大臣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孟子时代就已经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礼遇其实都应该是相互的。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是一位勤俭节约的皇帝,就算是到了今天,依旧有很多人评价崇祯不应该是一个亡国之君,他身上的气质和他个人的做法都是盛世明君的景象,但最后明朝却是实打实的从他手中灭亡。这实在是相当一件悲哀的事情。崇祯皇帝其实在面对末年亡国危机的时候,也是做了很多事情,提拔了许多重臣。

洪承畴就是崇祯皇帝提拔最多的一个人,他起身于微末之间,因为受到崇祯的赏识从而开始做官崛起,因为个人的才华能力确实比较厉害,所以最后被提拔成为了明朝军事最高统帅之一,但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是带着明朝的精锐部队投降了满清,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难以想通的事情,可以说洪承畴其实是辜负了崇祯皇帝的盈盈期望的。

如今的洪承畴故家园之中中堂里面依旧悬挂着一副对联,这幅对联的内容是洪承畴亲笔书写,其中的具体内容为“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其中的含义就是说崇祯皇帝对他的恩情像大海一样深,而他作为大明的臣子,节气也应该像高山一样厚重不改变,可洪承畴到底有没有做到对联之中的君臣许诺呢?

以文臣出武将

23岁时候的洪承畴考中了大明的举人,第二年的时候又春风得意一般地考中了进士。从这之后就开始步入了大明朝的官场之中,从洪承畴的一生时间来看的话,前面25年都是生活在明朝,后面的20年生活在清朝环境之中,39岁时候成为了陕西三边总督,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和地方起义军作战。

投降清朝之后开始为清朝安定社会民众,完善各种军事文武制度作出重大的贡献,据说洪承畴的身高不过七尺,是一个儒雅随和的将领,但因为他出生寒门,从小就体验了人世间重大疾苦的原因,所以他身上透露出来了一股精明强大的气质,靠着成功解决了陕西粮食危机的问题从而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赏识。

崇祯接见了洪承畴之后开始让洪承畴负责地方起义绞杀工作,当时的洪承畴提出来了大致几个方针,首先就是以安抚作为愚弄方针,然后设计计谋进行擒拿,对于起义军的首领和精锐部分一定要斩草除根。从他成为三边总督开始,花费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剿灭了不沾泥和可天飞两股起义势力。

之后的崇祯皇帝求胜心切,开始催促。洪承畴便开始施加重压,设计杀死了闯王高迎祥,甚至逼得李自成差点被杀,整个闯王军队不过18骑逃进了四川湖广交界的老林子之中,这个时候的洪承畴志得意满,认为只要地方官认真巡查,闯军势力就一定可以完全被消除,崇祯皇帝当时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便将洪承畴调离西北,准备让他负责北方与满清的对抗。

洪承畴的抗清与降清

洪承畴在崇祯十二年的时候被升级为了兵部尚书,并且开始负责辽东方面的事情,别人都在为洪承畴升官庆贺的时候,只有洪承畴自己是不开心的,因为他的心中想到了之前的辽东总督几任下场都很惨,熊廷弼蒙冤自杀,孙承宗兵败全家自杀而死,袁崇焕受到凌迟被千刀万剐而死,这些前辈的经历让升官之后的洪承畴惴惴不安。

辽东这个地方似乎成为了明朝优秀统帅的死结,这里不仅是战场之上的厮杀那么简单,更多是道德名誉上的争斗,还有人心于国家之间的相互算计,起初的明军的洪承畴的带领之下相当的勇猛,就连皇太极都不得不暂避锋芒,但之后就发现了洪承畴的破绽是内不和。最后在松山之战中,洪承畴战败被俘,整个明朝辽东辽西防线只剩宁远和山海关两座孤城。

洪承畴因为的整个辽地明朝的最高统帅,所以在被俘虏之后的第一时间也是想着以自杀来殉国。可之后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就在监狱之中日夜痛骂清朝,也许是他自己下不了手,希望以此激怒满清来获得一个痛快的处死,可没有想到的是皇太极早就有所准备,不仅自己亲自去安慰洪承畴,还让孝庄太后去慰问他,最后说了很多贴心的话,这才成功的让洪承畴甘心投降清朝,扣头跪拜说皇太极是真命天子!

当时满清众多将领和开国能人对皇太极这样对待一个明朝将领十分不满,皇太极就说我们最大的目标是夺取中原,但一直没有一个引路人,今天得到了一个引路人,难道不值得我这样去折节下拜吗?这个时候的满清众多将领才明白了皇太极的良苦用心。皇太极此后都是善待洪承畴,但却是不重用他,其中的目的又是为何呢?

洪承畴的重用和身后事

洪承畴被妥善对待却不重用,这其实是皇太极的经验,因为之前有些明朝将领投降清朝之后被重用,结果又带着兵马反水明朝,这使得清朝得不偿失,所以皇太极这是在提防洪承畴,同时提防的时候不忘记善待他是为了做给明朝的边境官员将领看,让他们知道效忠明朝不是唯一的出路,投降自己是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的,这就是“千金市骨之计”。

等到多尔衮掌权之后就开始重用洪承畴,这个时候的洪承畴因为在清朝居住了很长时间,明朝方面早就已经将他作为了一个死人,之前镇压起义军积累的那些名声也已经败光了,这个时候的洪承畴要是想再次回到明朝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洪承畴唯一的选择就是效忠清朝和多尔衮,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多尔衮重用洪承畴是因为之前皇太极的积累。

顺治二年洪承畴被任命为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这个时候的洪承畴感受到了久违的权力,开始上奏章来对多尔衮表忠心,说自己一定好好做事,不辜负信任。从这之后的洪承畴开始努力卖命,清朝对于地方上许多的战略和建议都有他的影子,在这些汉人士大夫和投降精英的推导之下,清朝开始稳坐天下。

晚年的洪承畴被使用完毕之后开始受到冷遇,而他自己也开始用隐居来躲避灾祸,到康熙十年去世的时候,朝廷对他的的评价也仅仅只是“贤良之臣”四个字而已,爵位授予三等轻都尉世职,准袭四次,这等泼天功劳还不如带兵投降的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世袭罔替来的重大,可见清廷对于洪承畴的防范之深。

乾隆年间的贰臣案

对于洪承畴身后事的评价其实远远不止于此,康熙朝评价他为贤良之臣,雍正皇帝善待汉人,倒也没有改变对他的评价,但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就不同了,乾隆皇帝对于这个大半辈子为清朝建立死心塌地卖命的老人似乎并不信任,反而是想要将他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之上。

到乾隆四十年的时候就开始修撰史书《贰臣传》,因为老皇帝乾隆对于这些曾经是明朝官员却投降清朝的人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既厌恶这些读书人的变节,但同时心中对于他们帮助清朝鼎定天下又是有一定的肯定的,所以修撰这本书就是为了告诉当时的大清所有官员,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效忠朝廷,不要想着做明末的这些贰臣。

这本书之中将明朝的贰臣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像洪承畴这样有着巨大功劳的人,另外一类就是混吃等死像李永芳这样熬资历的人。总共的人数算起来一共是有120人,他们本人早已经去世多年,但子孙后代却是开始受到了道德上的谴责和各种社会舆论的压力,根本不敢以享受开国功臣的待遇招摇过市。

特别是对于洪承畴的清算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乾隆后期民间出现了专门的故事说洪承畴作为清朝重臣衣锦还乡的时候发现自己七十多岁的老母亲竟然穿着嫁衣,就开始询问原因,哪知道母亲说“你可以投降清朝,我为何不能再次嫁人?”此话一出让洪承畴心中羞愧不已。到了咸丰同治年间的时候,这一则故事甚至专门的导演出来了京剧。

结语

洪承畴的人生成为了明清共同唾弃的悲剧,他家之中悬挂在中堂的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也成为了一个笑话,因为崇祯皇帝掏心掏肺的对洪承畴,但洪承畴一次失败就投降简直是伤透了明朝君臣的心,当年的洪承畴不是一个忠臣烈士,而是一个贰臣,这是他效忠的大清盛世君王乾隆给他不容翻案的定义,简直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681.html

因为,崇祯,明朝,投降,清朝,皇太极,皇帝,洪承畴,大明,时候,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崇祯,明朝,投降,清朝,皇太极,皇帝,洪承畴,大明,时候,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崇祯,明朝,投降,清朝,皇太极,皇帝,洪承畴,大明,时候,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