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纪伯姬之死的丧礼外交以及《春秋》之疑

纪伯姬之死的丧礼外交以及《春秋》之疑

纪伯姬

鲁庄公四年,《春秋》隆重记载了一个女人的去世。她就是纪伯姬,三月份去世,六月份下葬,而且特别注明“齐侯葬纪伯姬”。尤为特别的是,下葬日期都记载得很清楚,六月二十三日!这样的记载,在《春秋》上是非常罕见的!比如,就在上一年下葬的宋庄公、周桓王,也只是分别记载到四月、五月这样的大致日期。即使鲁隐公的叔父臧僖伯,贵为鲁孝公的儿子,鲁隐公甚至按照葬礼“加一等”的方式,其葬礼也没有进入《春秋》的记载。这在前文已经分析,所谓加一等,其实就是由大夫一级提升到诸侯一级的葬礼。

而纪伯姬的葬礼规格,葬期三月,形同诸侯,这足以说明是非常隆重的葬礼。加之操办葬礼,明确是齐襄公安排,其重视程度可谓很高。一般而言,鲁国《春秋》作为鲁史,外国夫人,即使是鲁国之女,也不会记载卒期与葬礼,更不可能记载葬期到具体日期。如果这一次纪伯姬的葬礼,不是当时特定情况下的破格之举,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后人所谓的《春秋》记录规矩,就仅仅是后世注释者的一般性归纳,而当年的鲁国史官们,还具有更加灵活、丰富甚至个性化的记录自由。

古代葬礼

纪伯姬的葬礼,的确存在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情景!准确地说,按照今天的角度,这次葬礼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一次葬礼外交!当时的背景是,纪国正在经历亡国之痛,而纪伯姬作为曾经的纪国国君夫人,在行将年迈之际,眼看国破家亡,纪侯出逃,国人四散,自己难免流落,无法安生!离乱之间,纪伯姬可能不堪变故,亦惊亦忧,就一命呜呼了。其情其景,足可哀叹!

作为齐襄公,虽然灭了纪国,内心高兴,但也深知,这是对于鲁国的又一次无情打击!对于鲁庄公而言,这是又新添了一桩伤心事!父亲鲁桓公死于齐国,无可奈何!纪国亡国,无可奈何!鲁国嫁纪的公主伯姬去世,又能如之奈何?!如此下去,齐国与鲁国之间的心结,会越结越深,仇恨会越积越多。这对于齐国,毫无好处!鉴于此种情况,或许通过文姜的疏通,齐襄公需要做出某种姿态,求得与鲁国关系的进一步缓和。所以,由齐国给伯姬举办一次隆重的葬礼,并邀请鲁国来人参加,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为缓和两国关系提供外交平台,非常明智!事实上,也是在此之后,齐、鲁关系走上了和解之路。

正是因为,纪伯姬的葬礼成为了齐、鲁两国的外交平台,尤其成为齐国向鲁国示好的一次机会,所以才显得特别!正是因为示好的缘故,纪伯姬的葬礼规格才会非常风光地举办。如此风光的葬礼,与其说是给予纪伯姬的死后殊荣,还不如说是齐襄公送给鲁庄公的一件风光大礼!也正是由于鲁庄公为此很有面子,并也能够安慰已死的鲁国公主伯姬,所以记录《春秋》的史官们,才会认认真真记上这么一笔!

和纪伯姬相比,纪侯们的待遇就差远了!伯姬是鲁隐公二年嫁到纪国的,但从鲁隐公以来,经过鲁桓公时代,直至鲁庄公四年,三十三年间,没有任何一条关于纪国国君去世的消息。是纪国国君没有去世吗?不像,据有关资料,伯姬嫁到纪国,时任国君是纪厉侯,之后有纪武侯、纪哀侯,到伯姬去世,经历了三代国君。如果这一资料准确,说明期间最少有一位纪侯去世。按照《左传》记载,订立盟约的国家之间,国君薨世,是一定要互相通报的,这就是“赴”。接到“赴”告后,友好国家之间就会准备丰盛的丧礼用品如车服之类作为陪葬之用,这就是“賵”。这些往来情况,会通过《春秋》记载下来,并成为重要的历史史实。因此,纪伯姬的去世,除了背景特殊,更重要的是,这是齐国、鲁国之间的一次重大的丧礼外交,意义非凡!这也许才是《春秋》记载此事的真正意义!

伯姬公主是谁的女儿?这也是一个历史疑问。当鲁隐公二年伯姬出嫁时,鲁隐公的权力还没有稳固,处于临时摄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嫁到纪国并作为纪国夫人的女性,一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公主。虽然,从年龄上看,鲁隐公也可能有成年女儿在家,但这门亲事多半是在鲁惠公时期就定了下来的,何况鲁隐公的女儿还不能算是含金量十足的“公”主。所以,伯姬应该是鲁惠公的女儿,而且应该是长女,这就是伯字的含义。但伯姬是不是仲子所出,不得而知。如从其尊贵程度,尤其在鲁桓公、鲁庄公心中的地位可见,仲子所出的可能性不小。

伯姬所嫁之纪侯是哪一位?由于纪侯信息在《春秋》和《左传》中记载很少,为得出这一判断带来了困难。鲁隐公二年,有三条和纪国有关的信息,比如第一条“九月,纪裂繻来逆女。”据后世注释者认为,这位迎娶伯姬之人,纪裂繻乃是纪国大夫,而不是纪侯本人。如是本人,不可能直呼其名,即对于诸侯们有“生不名”的名讳讲究。之后一条是伯姬嫁到纪国的记载,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这条记载只能说明伯姬入洞房成婚的时间,也不能说明究竟嫁给了哪位纪侯。当然,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在位的纪侯应该是纪厉侯,不知其名。

纪侯作为新郎官,不知道名字,很是遗憾。但后面的一条给了我们一定的参考,即这年冬天,为了鲁国,“纪子帛、莒子盟于密”。这位纪子帛会不会是纪侯?而子帛或者帛会不会就是纪侯的名字?后世注释者多认为纪子帛三字代表纪国参与会盟的是一位大夫级别的官员,而不是纪侯本人。其原因之一是纪侯在这里如果是纪子帛,难以释读。纪国究竟是子爵还是侯爵?如果纪子是爵位之称,就与纪侯的记载相矛盾。如果子帛是名,就与莒子无法对应。

但是,如果不要拘泥于这些文字上的讲究,如果是《春秋》文字上出现脱漏,或者纪子和纪侯之称在那个时代并无太大区别,如果莒子之后是少了人名,是不是就说通了?帛是不是就可以被认为就是纪侯?也只有纪侯,才应该和莒子去盟会,并协调两个国家之间对鲁国的共同友好政策。从一般的人情往来而言,纪国国君希望莒国与鲁国友好,并支持一下处于困境的鲁隐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亲自出马,而不是派人代劳。

假设毕竟是假设!但纪侯的名讳与他何时去世,去世之后为何不载入《春秋》记录?是纪国没有通报,还是鲁国史官没有记载?这是纪国的风俗使然,还是纪国地位不够导致,这都是一个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777.html

葬礼,鲁隐公,伯姬,外交,春秋,纪侯,丧礼,鲁庄公,齐国,鲁国,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葬礼,鲁隐公,伯姬,外交,春秋,纪侯,丧礼,鲁庄公,齐国,鲁国,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葬礼,鲁隐公,伯姬,外交,春秋,纪侯,丧礼,鲁庄公,齐国,鲁国,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