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契丹作乱,武则天一夕数惊,调狄仁杰为安抚使,魏州吏民恋恋不舍

契丹作乱,武则天一夕数惊,调狄仁杰为安抚使,魏州吏民恋恋不舍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造反,夺取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又很快攻占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县)。

契丹为我国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东胡的一支,居住在蒙古及中国东北地区,汉代时依附于匈奴,北魏时才有契丹之称。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为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契丹酋长大贺咄罗遣使到长安,给唐高祖进贡名马、丰貂,但其政治立场仍趋向于突厥颉利可汗。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征服东突厥,契丹归附唐朝。

唐太宗征伐高丽,契丹首领窟哥发兵随军作战,唐太宗喜其忠心可嘉,封其为右武卫将军,随后,又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

设松漠都督府属羁縻府,是唐朝安置前来归附少数民族的一种行政制度,唐朝所赐给契丹首领的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

契丹与奚部相邻,彼此间屡屡发生争端。但随着奚人臣服于唐朝,契丹与奚人的战火逐渐熄灭。而在唐朝边将的奴役下,他们甚至勾结在一起,共同侵扰大唐边境。

窟哥的孙子大贺阿卜固在位时就因伙同奚族骚扰唐朝边境被擒送洛阳。

唐高宗以窟哥的另一个孙子枯草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另一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

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是李尽忠的妻兄,而归诚州也是一个羁縻州。

根据唐朝制度,松漠都督府归营州都督府管辖。营州都督赵文翙作威作福,经常骑在契丹人的头上拉屎。这一年,契丹发生灾荒,赵文翙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变本加厉,欺凌和压榨契丹人民。

这么一来,李尽忠忍无可忍,与其妻兄孙万荣一同举兵反叛,很快攻陷营州,诛杀了赵文翙,李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人首次称汗。

颇值称道的是,李、孙在起义过程中竟然懂得向徐敬业学习,充分利用的中原人民的不满情绪,向武则天喊出了“何不归我庐陵王”的口号。

武则天暴跳如雷,改李尽忠名为李尽灭,改孙万荣名为孙万斩,并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将率兵围剿,却遭惨败。

武则天一介女流,得此败讯,惘然无计,竟准备下诏征发天下罪人及士庶家奴充军,以迎击契丹。

朝臣陈子昂笑其此举有损国家大体,称“罪人全少,奴多怯弱,不惯征行,纵其募集,未足可用”。武则天这才改变了主意,令河北沿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命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再征契丹。

适逢突厥首领默啜入朝请求和亲,为表忠心,愿率部共讨契丹。武则天是病急乱投医,赶紧册封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催促其尽快起兵出击契丹。

十月,李尽忠病死,孙万荣代为契丹大首领,率部长驱南下,一举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州市),杀死刺史陆宝积,屠杀吏民数千人,接着,兵临瀛州(今河北河间市),逼近魏州(今河北大名),河北震动。

魏州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魏县,河南南乐、清丰、范县,河北馆陶,山东冠县、莘县等县地,西邻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北靠邢州(治今河北邢台)、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与冀州相接,南距黄河不足百里,是京都长安的桥头堡,此城若失,敌军可迅速越过黄河,威胁长安。

魏州刺史独孤思庄惊恐万分,其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组织四周百姓入城避难、并协同军队共同守城。

鉴于契丹兵锋太盛,武则天准备采纳众臣建议,起用一个靠得住的能人接替独孤思庄任魏州刺史。

早年,狄仁杰任豫州刺史的时候,惠政于民,口碑极好,近来担任彭泽县令又政绩斐然,物色来物色去,武则天最后就选中了狄仁杰。

狄仁杰到了魏州,一看独孤思庄驱赶民众入城的缩头乌龟守城法,当即摇头,说:“敌人离我们这里还远着呢,何必这样荒废耕种、劳累百姓?敌人真来了,我自有办法对付,让百姓都回家吧,都回家吧。”下令把独孤思庄招进城中的百姓全部放归乡里,只令将士守卫城池。

这么一来,魏州人民那种如临大敌的恐慌很快消散了,局势迅速稳定。

但狄仁杰也没因此放松军事上的准备,他所采用的是“以逸待劳,以柔排刚”、“外示无虞,内为之防”的策略,整顿军备,修缮兵甲,加高加固城墙,疏通和深挖城壕。

孙万荣侦知魏州城内井然有序、且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心存疑虑,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么一来,唐军后续部队争取到了集结的时间,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孙万荣以寡挡众,自感胜算不大,于是撤返营州、平州一线,收缩兵力,拟与唐军决战。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三月,唐大将王孝杰、苏宏晖领十七万大军直扑平州,竟于平州东面石谷中伏,在契丹军队的反复冲击下,阵脚大乱,王孝杰战死,唐军溃不成军。

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建安王武攸宜驻军渔阳(今北京蓟县),听说王孝杰中伏,缩朒观望,见死不救,致使契丹的烽烟燃至幽州(治今北京西南),剽掠百姓,鸿哀遍野,民不聊生。

武则天在洛阳一夕数惊,再遣侄子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以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分率大军再讨契丹。

鼻涕将军武懿宗率军才到赵州(治今河北赵县),听说契丹有数千骑兵开赴冀州,便吓得掉头南逃,将一座赵州城拱手相让给敌人。

部将哀其可怜,怒其不争,再三劝阻,武懿宗一概不听,丧魂落魄地退入相州(治今河南安阳),闭口不谈征战之事,而沿路丢弃的军资器仗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契丹人不费吹灰之力,唾手而得赵州城,将城内百姓屠戮一空,扬长而去。

关键时刻,还是突厥兄弟给力。

突厥首领默啜突袭契丹于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北四百里新筑的城池,将契丹的资财悉数抢掠或毁坏。

正在幽州与唐军对峙的孙万荣军得此消息,军心大哗,士无斗志。

原与契丹结盟的奚族人在唐军的引诱下,乘机对契丹发起反戈一击,契丹军猝不及防,全军溃散。

孙万荣虽从乱军中脱逃,但看见部众损失殆尽,自感大势已去,叹息道:“今欲归唐,罪已大,归突厥亦死,归新罗亦死,将安之乎!”便让手下割下自己的头颅进献于洛阳以求保全契丹一族。

而契丹遭此大败后,余部及奚族、霫族等皆降附于后突厥,战乱宣告结束。

但这一场战乱所造成的灾难还远没有结束。

河北诸州,惨遭兵火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饿孚填充山谷、堵塞道路。

只有魏州,在狄仁杰推行“缓赋宽役,劝农课桑”政策的积极治理下,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且仓廩充实,救济了许多附近的州县,堪称世上罕有的奇迹。

而狄仁杰在魏州担任刺史的时间,不过短短一年,就取得这样的政绩,并为魏州百姓所深爱,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武则天了解到这些,惊喜万分,对狄仁杰赞叹不已。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六月,武则天调狄仁杰为河北安抚使,魏州吏民恋恋不舍,他们“援刀割肤,守阙上章”,希望武则天不要调走心爱的狄大人。但武则天诏令已下,不肯再变。魏州百姓痛哭不已,他们在魏州城西南不远处(今大名县城东五里)为狄仁杰修建生祠一座,相约每年岁首来到祠堂,献上猪羊美酒,为他祈祷祝福。

附:该祠堂既是魏州百姓亲手所建,但若干年后,又为魏州百姓亲手所拆。原因是,狄仁杰有个不成器的儿子,叫狄景晖,在睿宗朝担任魏州司功参军,为官与乃父有天壤之别,其贪婪残暴,祸害一方,百姓悲愤莫名,恨乌及屋,一气之下,把祠堂捣毁了。不过,随着时光流逝,百姓对狄仁杰这个不肖子的劣迹渐渐淡忘,而狄仁杰清正为民的形象依然鲜活。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镇守魏州的魏博节度使田宏正感佩狄仁杰的忠义气节,“辨正封疆,咨谋耆老,得是旧址,作为新祠”,复将狄仁杰祠堂重新修建起来。百姓们依然年年前去祠堂祭拜,祠堂年年香火缭绕,血食不断。事隔千余年,在现大名县城东五里,金大公路南侧,依然树立着唐时魏博节度使田宏正着人修建的狄公祠碑。此碑“刻工精巧,字迹刚劲”,虽碑表多有剥蚀,但部分字迹依稀可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796.html

刺史,契丹,孙万荣,唐朝,吏民,河北,狄仁杰,天一,李尽忠,武则,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刺史,契丹,孙万荣,唐朝,吏民,河北,狄仁杰,天一,李尽忠,武则,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刺史,契丹,孙万荣,唐朝,吏民,河北,狄仁杰,天一,李尽忠,武则,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