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安史之乱真正的主因并不是安禄山,而是唐朝亲手埋下的恶果

安史之乱真正的主因并不是安禄山,而是唐朝亲手埋下的恶果

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这就是所谓的英雄史观。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并没有到一个人主宰历史的地步。因此王朝的兴衰荣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个人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原因。安史之乱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安禄山和李隆基两人只是决定了矛盾爆发的时间及规模,即时没有安禄山也会有李禄山、王禄山。现阶段史学家把藩镇做大列为安史之乱的主因,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藩镇做大的现象?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唐朝兵制的改变,府兵制的崩溃以及城傍制的巅峰,两者相交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府兵制的发展历程

陈寅格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府兵之制起于西魏大统,废于唐之天宝。”西魏宇文泰为了抗衡东魏,在原本府户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收编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在关中的鲜卑人编为六军,随后不断收编关陇地区的乡兵,并且选拔当地豪望为乡帅。最后形成了以八柱国、十二将军、二十四开府为核心的府兵组织系统。最初府兵制是胡人当兵、汉人务农,而府兵全家可以免除徭役。隋文帝时期下令府兵全家都要受田耕作,破除了原本胡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这一改革措施使农业户口大增,农业飞速发展。

唐朝初期正是天下大乱时,唐高祖通过封爵、名声、金银等赏赐吸引了不少为国建功之人,李世民打天下靠的基本都是招募或者投降过来的人。但是当唐朝坐稳江山时,统治阶层就开始加强中央集权,为此贞观时期李世民改革兵制,府兵制才迎来巅峰。李世民改统军府为折冲府,并且将折冲府分布至全国各地,最高时有六百多府。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了宇文泰为融合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采用关中本位政策,而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武则天时期。李世民同样践行了此政策,不仅在用人上面偏向关中人士,在军事布局方面也偏向于关中地区。全国一共有六百多折冲府,仅关中就有二百八十多折冲府,占全国折冲府近一半,后人将这种行为称为“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

隋末导致大量人口减员,所以唐朝有大量土地奖赏,因此唐朝初期兵募主要是自愿征发,史载“财均者取富,力均者取强,财力又均取多丁”。当兵的回报非常高,因此形成了一些“当兵专业户”。唐高宗时期有诗人写诗道:“宁为百夫长(基层军官),不作一书生”,可见当时的人对当兵还是非常向往的。但是在高宗之后,府兵制开始走向崩溃。唐朝初期经过贞观之治、永徽之治人口急剧增长,而且土地兼并也导致耕地越来越少。府兵制本身就是立足于均田制,当兵不能再获得土地,而且因为上层的腐败导致当兵的回报越来越低,百姓们也就不再向往当兵。

唐军先败于青海大非川,后续李敬玄率领的十八万唐军败于吐蕃,武则天筹措的三十万大军两次败于硖石谷,很显然曾经为唐朝开疆拓土的府兵不能继续履行开疆拓土的任务了,甚至都连守卫国土都已经是勉强胜任了。李世民四处开疆拓土消耗了部分府兵,而之后唐高宗为了维持李世民的基业又消耗了大量府兵,开元盛世时府兵已经不再占据主要地位,主要军事力量也来源于城傍制。府兵制从原本世人向往到世人厌之,唐王朝强行征兵更是导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最终天宝八年时折冲府无兵可交,府兵制就此走向消亡。府兵制起于西魏,至唐朝时期进入巅峰时期,而唐高祖之后开始急剧衰弱,到天宝年间已经崩溃并且开始走向灭亡。

城傍制的发展历程

唐朝的军事能力与国家经济能力是不匹配的,简单来说唐朝的财政养不起这么多的兵。唐朝无论是经济、人口都不如隋朝,但是军事力量却要远超隋朝,这种情况放在整个古代乃至整个世界史都不常见。为什么唐朝能养这么多兵?城傍制是我们破解这个问题的主要突破口。遗憾的是历史留下的史料太少,而后世研究方向又不倾向于城傍制,导致城傍制的知名度要小很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城傍制对唐朝来言非常重要,唐朝统一天下、安史之乱、唐末混战,这些都和城傍制有关。

《唐六典》卷五兵部郎中条略云:秦、成、岷、渭、河、兰六州有高丽、羌兵。此皆令当州上佐一人专知统押,每年两度教练,使知部伍。如有警急,即令赴援。诸州城傍子弟,亦常令教习,每年秋集本军,春则放散。

《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燕州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藩降胡散处幽州、营州界内,以洲名为羁縻之。

历史明确记载了唐朝时期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安置于军镇旁边,但是仍旧保持其部落编制,和平时期放牧并且从事农耕,战争时期要自带装备随军出征,每年需要交微不足道的税费。要知道府兵制需要朝廷每年支付巨额军费开支,城傍制根本没有军费开支,而且少数民族本身骑射水平非常高,只要稍加训练就能拉出一支战斗力极高的部队,最关键的是自带马匹装备。凭借廉价的城傍兵,盛唐开始大肆扩张。《令集》中多次同时记载汉兵和骁勇健儿,很明显骁勇健儿不是汉兵,而这两个种族部队就代表着两种不同兵制,前者汉兵属于府兵制而后者属于城傍制。《通鉴》记载天宝年间北庭部队总人数为2万人,瀚海军12000人,天山军5000,伊吾军3000,可见府兵占据的比重非常小。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城傍制的优势是军队十分廉价,但是劣势就是不好掌握。城傍军不管是从族群文化、组织结构、思想教育上都很难控制,是阻碍中央集权的毒瘤,是地方做大的直接原因。自唐高宗开始,唐朝开始发展城傍制,到天宝年间时城傍制进入了巅峰时期。直到唐末藩镇混战导致胡人大量减员,而剩下的胡人也通过长期胡汉杂居而融入农耕民族,城傍制才逐渐消失。

两者对王朝的影响

府兵制越强中央集权越强,城傍制越强地方藩镇越强,而两者之间的相交点就是矛盾的爆发点,如图所示。

城傍制发展越强,地方越强;府兵制越强,朝廷越强。朝廷强过地方,那么安安稳稳,开创盛唐局面。但是随着府兵制的衰弱朝廷也在衰弱,而城傍制的发展壮大了地方,一旦实力到一个交汇点,那么矛盾就会爆发。也许这个矛盾不叫安史之乱,但是这个矛盾是必然的,除非府兵制占领上风,朝廷能死死压制地方。但是均田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的衰败,这一点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了。天宝年间朝廷掌握的兵马才六万,而安禄山掌握了十八万的兵马,地方强过朝廷,矛盾在所难免。

城傍制从一诞生就是一个毒瘤,用的好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长久如此势必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最终就是矛盾爆发。要么朝廷切掉毒瘤,继续统治天下;要么地方颠覆朝廷,然后周而复始。这个恶果是唐朝亲手埋下,既然决定以此为始,那就要最好以此为终的打算。安史之乱以及节度使做大,不过是城傍制的反噬。后世把罪归结到安禄山和李隆基的身上,这样未免也有些片面,大厦将倾个人再怎么努力也只不过是徒劳罢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823.html

关中,安禄山,西魏,府兵,李世民,时期,历史,唐朝,主因,安史之乱,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中,安禄山,西魏,府兵,李世民,时期,历史,唐朝,主因,安史之乱,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中,安禄山,西魏,府兵,李世民,时期,历史,唐朝,主因,安史之乱,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