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选择决定命运:袁绍不屑“挟天子”;曹操从此“令不臣”

选择决定命运:袁绍不屑“挟天子”;曹操从此“令不臣”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袁绍(九)

董卓被杀了

谁干的呢?不是关东联军,他们咋呼半天,一通内讧之后,如鸟兽散。是长安朝廷的二号人物司徒王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中郎将吕布等密谋 ,由李肃、吕布具体实施,在上班的路上杀死了董卓。具体过程我在董卓系列中已经详细讲述,在以后的吕布系列里还会提到,在此不必多说。遗憾的是,王允与吕布没有很好地吸取董卓滥杀无辜的教训,反而和董卓一样,在长安城内开始了像董卓在洛阳城内一样的滥杀。

董卓横尸街头,看守尸体的人在董卓的肚脐眼上插了根绳子当作灯芯,把董卓满是肥油的肚子变成了一盏灯,一直点着。这样对待董卓也不算过分,毕竟他坏事做得实在太多。但诛杀大文豪蔡邕就过分了。当时朝野上下一致反对,但王允坚持诛杀。他的理由更让人不能接受。他说当年汉武帝心软,留下了司马迁一条狗命,结果他给后世留下了一部充满诽谤的史书,今天如果不杀蔡邕,他也会给后世留下同样的歪曲之书。

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在贾诩的窜弄下,举兵叛乱,杀回长安。结果王允被杀,吕布东逃。同样的悲剧第三次上演。李傕、郭汜同样到处烧杀抢掠,其内部也同袁绍的关东联军一样,不停地发生火并。汉献帝刘协就像一只笼子里的小鸟一样,被他们当做玩具争来抢去。

曹操起来了

上期说过,兖州刺史刘岱杀死东郡太守桥瑁之后,刘岱感觉自己好像坐稳了一方老大。可是好景不长,青州黄巾军看上他的地盘了,开始攻打兖州,刘岱自认为他的力量很强大,谁来灭谁,打算派兵迎击。这时济北相鲍信劝他说:“对方有百万之众,其势正盛,此时我们不能硬碰。但我发现他们兵农混杂,军中并没有太多粮草,他们仅仅是为了掠夺我们的一点粮食来维持他们的生计而已。此时我们不如养精蓄锐,坚守不出,等对方气势低落,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可是心急的刘岱不以为然,坚持出战,结果战死在乱军之中。

兖州的首长一时空缺,地方上的乡绅大户都推举曹操接任,一说是袁绍举荐曹操担任。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不管是什么途径,反正曹操总算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曹操经过一番经营,迫使三十万青州黄巾军投降与他,这样一下子奠定了自己的家底。他也开始扩充地盘,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虽然经历了陈宫、张邈背叛,吕布抢占地盘,但他都挺了过来。此时袁绍身边的重要谋士如荀彧等都逐渐投奔到他的阵营,一时间家业旺盛。

袁绍硬气了

袁绍本来想另立刘虞为皇帝,但刘虞本人死活就是不愿意干。曹操也不同意,他认为如果这样与董卓有何区别。没法,袁绍也只能图谋自己做大做强,就像弟弟袁术当年所说的那样,等时机成熟后,自己当皇帝。

193年,逃出长安的吕布,本以为自己斩杀了董卓,起码在关东联军面前算是个功臣,以为他们会争着欢迎他,结果没有人愿意收留他,最后还是袁绍将信将疑地收留了吕布。吕布与袁绍一起攻打黑山的张燕,最终帮助袁绍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吕布因此仗功骄横,放纵手下烧杀抢掠,与袁绍渐生间隙,后逃出袁绍阵营。北方的公孙瓒兼并了刘虞部,刘虞旧部的鲜于辅等招引乌桓,攻打公孙瓒,袁绍也派麴义出兵,和鲜于辅合兵十万大军,在鲍丘打败了公孙瓒。麴义与公孙瓒相持岁余,军粮耗尽,士卒饥困,率余众数千人退走,公孙瓒趁势追击,将其击破。袁绍又战胜了公孙瓒,从此袁绍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区域,一时成长为头号军阀割据势力。

袁绍与曹操的分水岭

195年10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这时,沮授再次提醒袁绍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这样说的:“将军生于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目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毁坏。而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现将军已经粗定州城,应该早迎大驾。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还有谁能抵御!”

袁绍是怎么看待沮授的建议呢?他认为把天子弄到自己身边是个累赘,动不动都得上表请示。如果服从皇帝的命令自己就失去了权力,如果不服从就有抗拒诏命的罪名。沮授看到袁绍并不动心,继续苦口婆心地劝说:“迎天子不仅符合道义,而且是符合当前需要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不先下手,一定会有人抢在前头。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将军考虑。”但是袁绍有自己的算盘,最终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以至于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操盘全国的机会。袁绍自己从此时也开始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与此同时,曹操却积极采纳了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毛玠与沮授各为其主,英雄所见略同,但他们的主人却高下立判。曹操千方百计通过董昭打通了与朝廷的联络通道。董昭原本是袁绍的人,由于袁绍听信谗言对他产生怀疑、只好离开袁绍去洛阳,半路上被张杨收留。董昭看出曹操才是当今天下的英雄,便说服张杨与曹操合作,又自己掏钱以曹操的名义给李催和郭汜送礼。从此曹操跟朝廷有了来往,并被正式任命为兖州牧。汉献帝回到洛阳后,曹操立即派堂弟曹洪前往洛阳拜见天子,却遭到董承和袁术的拦截。董昭帮助曹操的办法是去找杨奉。因为他发现帝身边那些如狼似虎的军中,杨奉实力最强而根基最浅,很希望得到外援。

曹操应该感谢董昭这个人,董昭自作主张替曹操写了一封信,开出的政治交易条件是:杨奉出兵,曹操出粮;杨奉主持朝政,曹操做外援。董昭还替曹操信誓旦旦:死生契阔,相与共之。杨奉欣然同意,举荐曹操为镇东将军,还承袭了他父亲的费亭侯爵位。正好这时董承跟别人闹了矛盾,也派人请曹操出兵洛阳。如此以来,为曹操迎奉天子扫除了外部障碍。

公元196年8月,曹操准备按毛玠当初的建议,正式迎接天子时 ,众将中持反对意见的占绝大多数,但荀彧、程昱极力赞成。最终曹操力排众议,亲自到洛阳朝见了汉献帝刘协。在他发现天子起居形同乞丐时,就借口洛阳残破不堪,粮食奇缺,建议把汉献帝转移到许县,在许县建立新都城,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此以来,曹操把汉献帝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曹操被皇帝授予符节和黄钺,录尚书事。一夜之间,曹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同时拥有了军队的执法权和内外的最高指挥权。曹操的万里长征终于迈开了第一步。

当然也有史家指出,曹操虽然战胜了袁绍,但他也始终被“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紧箍咒所束缚,尽管加九锡,封魏王,但一生都不敢称帝。最后只有无奈地说:“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如果曹操知道是如此结果,不知他后悔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所以曹操与袁绍谁高谁低的问题仍然值得探讨。但我认为袁绍的谋士沮授等人之所以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是明知袁绍想自己当皇帝的前提下才提出来的,事成之后可随时杀掉皇帝。而曹操的谋士毛玠、荀彧等人是一心向汉,所以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是对曹操将来可能称帝的可预见性的限制性条款。如果从策划团队的指向性来看,袁绍和曹操都是不成功的,但曹操的意义在于曹丕最终完成了他的称帝心愿。从是否促进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曹魏为结束混乱,实现统一,做出了决定性的一大步,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曹操借天子以自重,掠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关中的割据势力也纷纷来归附,势力发展很快。这时袁绍才幡然醒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袁绍就开始想个亡羊补牢的办法,要求皇帝从许县迁都到鄄城,那儿离自己较近,便于控制。但曹操知道袁绍想打什么鬼主意。不但一口回绝,而且下诏书责备他说:“你地广兵多,而专门树立私党;不见你出师勤王,但见你发兵与他人互相攻伐。”袁绍明知这其实就是曹操在捣鬼,但也只能上书为自己申辩。

曹操自任为大将军,给袁绍也弄了个太尉,改封邺侯。太尉虽贵为三公,但实际地位却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深感憋屈,上表不受封拜。他到处愤愤不平地说:“曹操这厮几次差点完蛋,都是我救了他,今天他挟持着天子,动不动就对我发号施令!这怎能让我心服!”袁绍说得也没错,当时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时,东有徐州吕布、西有南阳张绣、南有淮南袁术,皆虎视眈眈,曹操只能采取克制忍耐的策略。

袁绍的谋臣田丰见大军长期滞留冀北,对袁绍说:“迁都之计既然不能实现,应该及早夺取许都,奉迎天子。那时我们也可以事事以诏书为名,号令四海,这才是上策。否则,我们总有一天会落入人家的手中,即使后悔也来不及。”袁绍手下的参谋高手林立,但他刚愎自用,基本不听他们的建议。

198年,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之后,拥有几十万军队,实力再次得到加强,此时他心中的那个春秋大梦又开始野蛮生长起来。有一次,他忽然接到久无往来的弟弟袁术的一封来信。袁术在信上说:“汉朝的天下早就丢掉了,天子受人控制,政出于私门,豪强角逐,国土分裂,和周朝末年七国纷争的时代没有两样,结果是强者兼并天下。我们袁家受命于天,理应当皇帝,符命、祥瑞都显示得一清二楚了。今日您拥有四州之地,民户百万。论实力无人比得上您的强大,论德行无人比得上您的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衰拯弱,怎么能够接续已经灭绝了的天命呢?”这时弟弟鼓动哥哥当皇帝啊。那么原来还争得你死我活的兄弟俩,怎么突然有这么一番言辞呢?似乎有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感觉。

原来袁术在公元197年就宣布称帝,但只过了两年半时间,就搞得“国库”空虚、内外交困、众叛亲离,在走投无路之际,他“慷慨”地表示愿把“帝号”让给哥哥袁绍。袁绍见信虽然不敢声张,心里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他就指使主簿耿苞为自己当皇帝寻找正当性的根据。没想到,要找总是有的,这是历代帝王更迭时必玩的游戏。耿苞私下对袁绍说:“赤德已经衰败,袁氏是黄帝后裔,应该顺天意、从人心。”即按“五德相生”的“理论”,汉朝是所谓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黄帝就是土德,而袁家为黄帝的后代,所以袁氏取代汉朝是“天意”。

我去,要是这样,我们李家无论谁都可以随时随地宣布当皇帝,李家作为第一大姓,上出少昊一脉,又有老子李耳背书,更有李渊、李世民等人的289年的执政实践,但唐之后的宋元明清还有李家的天下吗?呵呵。袁绍烧得不轻啊,不过梦不是不能做,都能做,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各路英豪,心里都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想法。袁绍更会认为,当初地痞流氓出身的刘邦都能搞成事,我袁绍为何不能?

从此,袁绍心里一直美滋滋的。那么袁绍能实现他的春秋大梦吗?敬请期待下期分解。

2022.8.14,瑞青初稿于郑州。

作者简介:李瑞青,笔名瑞青,字子方,号自怡堂主。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定居郑州。青年作家,文史学者,书法爱好者。著有《写活历史人物•五代十国系列》《写活历史人物•明成祖朱棣系列》《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研史手记•诸子五家系列》《研史手记•历代政体研究系列》《研史手记•中外历史对比研究系列》等文史专著。另著《雾太阳》《猎城》《别动我的心》《十年江湖》《南二胡同》等中长篇小说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051.html

董卓,刘岱,吕布,沮授,公孙瓒,曹操,王允,刘虞,天子,袁绍,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董卓,刘岱,吕布,沮授,公孙瓒,曹操,王允,刘虞,天子,袁绍,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董卓,刘岱,吕布,沮授,公孙瓒,曹操,王允,刘虞,天子,袁绍,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