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讲的是什么?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讲的是什么?

古时候,战争只不过是上位者争权夺势的工具罢了,而身处战争当中的平民百姓永远都会是受害者。

在河北与河南的交界处,有一块由群山包围起来的高地,隶属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它有一个颇具特色的名字——上党。

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

“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上党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迷人,可谓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在古时候,因为其地势险峻,更是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而我们今天的故事就要从这里开始说起……

秦赵结怨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克韩国野王地区,使其上党郡和本土失去了联系,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上党指挥官冯亭别无他法,只能以上党十七邑为筹码求取赵国的帮助。

赵王得知此事将消息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认为韩国献城是想将秦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赵国以求自保,秦国费尽千辛万苦而赵国坐收渔利,这会激起秦国的怨恨,况且赵国的实力本就不如秦国,这虎口夺食的做法万万不可取!可赵王对此却不以为意,认为韩国是在仰慕他的恩德,于是派遣平原君赵胜欣然收下这份厚礼。由此,秦国和赵国就埋下了战争的种子只待爆发的那一天。

廉颇固守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左庶长王龁进攻上党,最终予以攻克,随后又将矛头指向了长平,为了抵御秦国的进犯,赵孝成王派遣赵国名将廉颇率20万大军出战,廉颇善守不善攻,和秦军交战数次均以失败告终,他深知秦军目前士气正旺,断然不可正面决战,遂引军退守长平内,挖沟筑垒,坚守不出,想要用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士气,再寻找时机出击。

面对廉颇的全面防御,秦军围困长平两年却一直无法攻克,再加上粮草给养要靠国内派人跋山涉水不远万里送来,十分不便,将士们倦怠情绪日重,局势对于秦国十分不利。

离间之计

秦王深知廉颇擅长用兵,想要取胜就必须让赵国撤换主将,于是他派遣自己的心腹偷偷潜入赵国的国都邯郸,并且花重金买通了赵王身边的亲信,让他们蛊惑赵王说:“廉颇将军太老了,早已不复当年的勇猛,这么打下去必然无法取胜,还是让年轻有为的赵括将军去替换他来击败秦军吧。”

赵王本就对于廉颇如同“缩头乌龟”般的守城方式不满意,听闻亲信话语便立刻招来赵括问道:“我想让你代替廉颇老将军,不知道你是否有把握打败秦国呢?”赵括自信一笑回答道:“即使来的是武安君白起,我仍可斗上一斗,这要是其他将领便更加不足为惧,倘若我为统帅必定大破秦军。”赵王一听,十分高兴,当即决定再派遣20万士兵前往长平,由赵括统一指挥,一举击退秦军。

赵括之名

赵括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他的父亲赵奢是可以和廉颇齐名的将领,受父亲的影响,赵括自幼熟读兵法

可谓将书中所列计策牢记于心中,和他父亲讨论用兵之时分析得头头是道,就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就这样赵括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

但是知子者莫若父也,赵奢深知自己的儿子虽然聪明且熟记兵法,却喜欢目空一切夸夸其谈,将一切问题都理论化,这也是为什么赵括跟随他多年却一直没有亲自领兵实战过一次的原因,他在临死前还再三叮嘱赵括母亲不要让赵括领兵打战,否则将葬送赵国的军队。

听闻赵括被派往前线,牢记亡夫遗训的赵括母亲连忙求见赵王,告诉他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并非真正懂得领兵打战,把他当作主帅只会白白葬送赵国的士兵,恳请他能撤销这样的决定,赵王不听,赵括母亲只得叹息而退。

两军换帅

看到“离间计”生效,秦王立刻暗中派遣武安君白起赶往前线代替王龁成为总指挥。与此同时,赵括到达长平接管局面,他一改廉颇的战术,立刻转守为攻大举攻向秦军。此时完成瞒天过海的白起带领秦军佯装战败溃逃,引诱赵括追击到秦军的营地,好大喜功的赵高眼看秦军败势已经显露,便决定乘胜追击,毕其功于一役。

赵国军队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便无法再攻破,此时白起命令一只两万五千人的部队奇袭赵军后方,切断他们的退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相互孤立的部队,又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随后派遣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屡战屡败只得被动地防御。

战局落幕

就这样赵军被秦军围困了四十多天,因为没有粮食士兵们甚至自相残杀以对方的的血肉为食,赵括在此期间也曾数次突围,但均以失败告终,在最后一次突围之时他不幸被乱箭射死。

赵括一死,群龙无首的赵军决定向白起投降,白起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倘若不杀恐有后患,再加上这么多人的粮食问题也很难解决,于是他狠下心来只放回两百多个年龄较小的士兵,将剩下已经放下武器的四十万赵国士兵全部杀害,尸体就地掩埋。

就这样,这一场为期三年的长平之战,最后还是以秦国大胜告终,而赵国几乎葬送了国内所有的有生力量,从此一蹶不振。但是或许会有读者感到疑惑,为什么秦军此时不乘胜追击一举攻占赵国,而是立刻收兵并且往后拖了40年,直到公元前222年才歼灭赵国呢?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短时间内实力不允许。为期三年的长平之战,几乎耗尽了秦、赵两国所有的粮食和国力储备,即使秦国获胜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倘若秦昭王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下令穷兵黩武征讨赵国,那很可能会伤及国家发展的根本。

况且这么做还会激起赵国人民拼死疯狂,局势对于秦国十分不利,再加上函谷关外东方五国一直对秦国虎视眈眈,他们很可能会结盟攻打兵力空虚的崤函之地,如此一来秦国的优势地位就会荡然无存,甚至变得被动起来。所以,就当前局势来看,秦军应该立即撤军,休养生息巩固战果,以此来保存和恢复实力。

其次白起功高盖主,遭人嫉妒。长平之战塑造了杀神白起的形象,他的声望也达到了巅峰,这对于秦昭王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能够拥有这么一位战神自然是秦国莫大的荣幸,但由于白起功劳太大,百姓将士们对于他的个人崇拜已经到达顶峰,这甚至威胁到秦昭王的地位。

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历代君王往往对于那些有着杰出才能的能人志士格外提防,从外戚中夺权上位的秦昭王亦是如此,再加上嫉贤妒能的丞相范睢在一边鼓动,当白起准备一鼓作气拿下赵国时,他立刻下令让白起回到都城,将其雪藏起来,后来甚至为了彻底解决后顾之忧,他直接逼迫白起自尽。

最后倘若出兵,赵国定然不会坐以待毙。长平之战后赵国已经失去了笑傲的资本,所以赵王为了保存自己积极地联络其他国家,希望他们能伸出援助之手,而其他国家的君王也并非无知鼠辈,他们都深谙“唇亡齿寒”的道理,倘若赵国灭亡了,那么秦国下一个目标不就会是他们自己了吗?所以于公于私,他们都会援助赵国,至少不会让秦国轻易拿下。

不仅如此,在遭受长平之战的惨败后,赵国全国上下笼罩着一股悲愤的气息,“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凶,妻哭其夫。”所有人都同仇敌忾,希望有一天能够报仇雪恨,很显然在此时进犯赵国是十分不明智的。

所以,无论是从客观的实力来看,还是从君臣关系以及赵国情况来看,秦国都无法在长平之战后立刻挥师伐赵,这看似是偶然,实则是历史的必然。

战争永远是两败俱伤,能够获益的唯有得胜方的上位者。

长平之战,白起打响威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笔;赵括因为自己的自负不但赔上了宝贵的性命,还要在死后背负无尽的骂名;无数的将士因为这场战争而牺牲,无数的百姓因为这场战争失去了他们的一生之亲,这不过是两败俱伤的局面罢了,然而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又如何懂得这个道理?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0575.html

长平之战,什么,廉颇,历史,赵括,赵军,赵王,秦国,赵国,秦军,观点评论,白起,赵王,秦国,赵国,秦军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长平之战,什么,廉颇,历史,赵括,赵军,赵王,秦国,赵国,秦军,观点评论,白起,赵王,秦国,赵国,秦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长平之战,什么,廉颇,历史,赵括,赵军,赵王,秦国,赵国,秦军,观点评论,白起,赵王,秦国,赵国,秦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