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曹操真的想杀司马懿吗?一旦杀了,魏国将面临4种不可控的局面

曹操真的想杀司马懿吗?一旦杀了,魏国将面临4种不可控的局面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是三国后期的主要看点。

蜀相诸葛亮,仕途之路一片坦途,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便顺利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反观司马懿,却几次险死还生,其中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曹操对他的杀意。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所谓“狼顾相”,指狼在前进时,脸部能够正面向后而身体不动;人有“狼顾之相”,就说明此人谨小慎微,却又心怀不轨。

司马懿(剧照)

因此,曹操在察觉到司马懿的“狼顾相”后,便对其生出了杀意,并多次派人试探;但在曹丕的斡旋之下,曹操终究没有对司马懿下手。

此时,曹操不知道的是,倘若他真的杀了司马懿,将会出现至少4种不可控的局面;到那时,就算曹操在世,也会感到相当棘手。

局面1:诸葛亮北伐时,将无人能与之抗衡

须知,不管曹魏政权发生什么,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是必然发生的。

因为刘备与诸葛亮打出的口号,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刘备在称帝时,就自云:从“建安二十六年”开始,重新建立汉朝。实际上,建安只有25年,可见刘备此举的用意:就是为大汉王朝“续命”,完成它的未竟之业。

征讨不臣,讨伐“国贼”曹操及魏国,就是刘备的未竟之业。这不仅是诸葛亮与刘备定下的目标,也是蜀国的立国之本。

既然诸葛亮北伐事实已是必然,那曹魏政权便不太好过了。诚然,魏国这边人才济济。哪怕没有司马懿,也有张郃、曹仁、满宠、郭淮这样的名将。但关键问题是,他们只有冲锋陷阵之能,而无太出色的统兵才能。

诸葛亮本人虽不擅长冲锋,但他的统兵之能,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他深知蜀国需要什么。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出其不意,夺走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一带)、安定(甘肃镇原县一带)三郡。

随后,诸葛亮命人立即迁走三郡百姓,从而壮大了蜀国的“软实力”。曹操当年退出汉中,同样是这个做法;以致于刘备虽打下汉中,却没太多收获。

诸葛亮(剧照)

这正是诸葛亮的大局观与统筹能力,纵观偌大的曹魏政权,在曹操去世后,也唯有司马懿能和他相提并论。因此,若司马懿提前被曹操所杀,曹丕、曹叡手下便再无一人能担得起抗蜀大军的统帅。更为重要的是,位于东三郡的孟达,也会顺利谋反。

历史上,孟达在投降魏国后,曾得到曹丕赏识,仍镇守东三郡。此地位于魏、蜀、吴三国交界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在曹丕继位后,诸葛亮曾命人暗中与孟达联系,并与他约定好了起事时间。

然而,孟达行事不密,竟被察觉到了动静;于是司马懿当机立断,带麾下大军闪击东三郡。孟达原以为,司马懿就算来袭,也要三十日;不曾想到,司马懿日夜兼程,仅花费八天时间就兵临城下;孟达没有准备,仓促应战,结果仅坚守了十六日,便被司马懿斩首。

这场战争,充分体现出了司马懿的果决与高超的军事才能。倘若他提前被杀,那孟达这个“星星之火”,将在短时间内“迅速燎原”,并与诸葛亮遥相呼应,进而给曹魏政权带来极大威胁。

局面2:四方联手来袭,曹魏大军疲于奔命

可以预见,倘若诸葛亮的北伐动摇了曹魏政权的威信力,那么,魏国的其他敌人也会趁势而动,从它身上狠狠“撕下一块肉”来。这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何以见得?

诸葛亮在掌权之后,曾派出邓芝等人出使东吴,并恢复了两国邦交。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孙权称帝之后,曾与蜀国使臣“二分天下”。尽管魏国势大,但吴蜀两国却早早约定好了:倘若打下魏国,东吴可得豫州、青州、徐州、幽州;而蜀汉则得到兖州、冀州、并州与凉州;至于中间的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两国平分。

有这个协议在,孙权自然会在合适的时机出兵。

什么是合适的时机呢?

如果诸葛亮的北伐,真的给曹魏带来不小损失,那孙权自然乐意出手。而在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第一年(228年),孙权也的确曾派出陆逊,于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

因此,若司马懿提前为曹操所杀,曹魏将同时面临东线与西线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北线——来自北方的鲜卑、(南)匈奴各部,既有可能也会趁机作乱。

据《三国志·田豫传》记载:“亮时在祁山,果遣使连结比能。”又据《三国志·明帝纪》记载:“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

鲜卑部落中的轲比能,颇有才干,在他担任首领时,鲜卑各部无人不服,且逐渐壮大起来。从轲比能的经历来看,他不仅联系到了其他部落的首领,还暗中勾结到了诸葛亮。

不难预见,若司马懿此时已不在人世,那北方的轲比能将有极大可能与诸葛亮、孙权一起出兵。到这时,曹魏将同时面临北线、西线、东线的三方进攻,压力大大增加。可这,还不算完。

局面3:士族心怀不满,大概率会发动叛乱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袁绍是有接班人的,他的接班人就是司马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从士庶之分来看,袁绍、司马懿都是士族中的代表人物。反观曹氏一族,虽然是小地主(谯县曹氏)出身,但因为曹操祖父曹腾(宦官)的存在,北方士族对他们并不亲近。

而且,曹操在世时,曾“破浮华交会之徒”,对许多清流名士多有打压;此外,他还提拔了很多寒门子弟出身,进而压缩了士族的利益。

因此,北方士族对曹氏的统治,是非常不满的。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对其有知遇之恩。曹操若杀了恩主的儿子,非但会饱受其他士族诟病,也会再次让士族生出反抗之心。曹操势大时,他们都敢反抗,更别提曹操死后了。

曹操(剧照)

早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二十四年(219年),曹魏政权内部就先后出现过两次大型叛乱。

218年,吉本、耿纪在许都(今许昌一带)发动叛乱,不久后,宛城守将侯音也暗中联合关羽作乱;到了219年,魏讽等人在邺城(今河南安阳一带,只剩遗址)再次发动叛乱;与此同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望风而降……

由此可见,曹魏政权内部,并非是铁板一块。这其中,既有对曹操不满的北方士族,也有心系汉室的“大汉纯臣”;他们碍于曹操威势,不敢有所动作,但只要曹魏政权出现危机时,他们便乐于在内部“捣乱”。而司马懿之死,或许就是士族集团反抗曹氏统治的一个导火索。

再联合外部势力的威胁,曹魏政权便要同时面临五个敌人:蜀汉、东吴、北疆少数民族、大汉忠臣与北方士族。

在此情形之下,哪怕曹魏政权再强大,也会在短时间内陷入困境,导致国力大损。除此之外,因为要同时面临多方压力,曹魏军费开支大大增加,甚至有可能会连累到北方经济。

局面4:无人推行军屯,北方经济惨遭连累

军费的开支,与司马懿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司马懿正是曹魏军屯的重要推动者。曹操在世时,虽然也有屯田,但大多是以流民、平民为主的民屯。民屯,以百姓为主体;而军屯,则是以士兵为主体。

以两千兵马灭掉蜀国的邓艾,就是推行军屯的好手;他原本是口吃,不受上司待见,但机缘巧合之下,邓艾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在后者的支持下,邓艾在曹魏边境推行军屯制。士卒们战时为兵、闲时务农,在保证其战斗力的前提下,也得到了不小收获。

因此,通过司马懿主导的军屯,有两大好处。一方面,曹魏戍边大军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屯田地就在边境,戍边将士可以随取随用,这极大减少了粮食的运输与押送的消耗。

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一万大军的粮草,需要五千士兵来押运,可见粮草运输是多么费时费力的工程。

由此可见,曹魏能同时抵御蜀汉、东吴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军屯战略功不可没。而这,正是在司马懿的支持下,才逐渐形成的。

倘若曹操提前杀了司马懿,便不难预见:曹魏倘若要同时抵御几国的进攻,势必要抽调国库以及北方各郡县的赋税、粮草。这么一来,即便魏国再富有,也难免会在短时间内被生生拖垮。

而且,因为曹氏早早得罪了富有的北方士族,所以魏国遇到危机时,这些大地主出身的士族,也断然不会拿出钱粮来支持曹氏。于是,曹氏只好抽调全国民众之财力,这势必会导致北方已经稳定下来的经济体系,再次产生动荡,进而有崩塌之风险。

倘若北方经济崩塌,那曹氏的统治地位必将动摇,就算被其他士族替代,也并非不可能。

结语:曹操对司马懿的真实态度

综上,若司马懿为曹操所杀,至少有四种棘手局面可能发生,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但是,曹操却并非是因为这几种不可控的局面,才选择放弃杀司马懿。

当然,也并非是像《晋书·宣帝纪》中说的那样:曹丕为司马懿求情,使得曹操没有除掉司马懿这个大患。

实际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曹操认为司马懿有“狼顾相”,其实是司马氏后来所杜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操和司马懿(剧照)

首先,曹操与司马懿的哥哥、父亲关系很好。其父司马防是曹操的恩主之一,其兄司马朗更是早早来到曹操麾下,为其奔走。

也正因如此,曹操对司马氏充满信任,在征讨汉中期间,司马懿就曾作为重要谋士,随曹操一同出征。在此情形之下,曹操根本没有必要杀司马懿。

其次,关于曹操对司马氏的压迫,大多只见于《晋书·宣帝纪》,而很少在《三国志》中出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为西晋臣子,如果曹操真的对司马懿多有打压,他肯定会如实而录,不会因为前朝曹操的避讳,而忽略了现在掌权的司马氏。

最后,除了“曹操闻司马懿有狼顾相”这件事外,《晋书·宣帝纪》中还记载了其他曹操对司马懿的打压,“套路”可谓如出一辙。

比如,在司马懿年轻时,曹操曾两次胁迫司马懿为自己效命。这是非常可笑的。当时,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司马懿当时却未知名,既然如此,曹操又有什么理由强行要他为自己效力?

综上所述,曹操与司马懿之间的矛盾,大多都是司马氏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孟子曾说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司马氏一族篡位,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非但如此,司马昭还指使手下贾充、成济当街杀死了魏帝曹髦(即史书中的高贵乡公)。这件恶劣的政治事件,曾一度让司马氏被人指指点点。

为了维护自身颜面,司马氏在建国以后,开始极力渲染曹操对司马氏的打压,从而把自身的篡权夺位给“洗白”成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卫式反击。

《晋书》虽成书于唐代,但它却主要取材于王隐的《晋书》与孙盛的《晋阳秋》。须知,这两部书都是东晋时期的史书;所以在司马氏的统治下,王隐、孙盛“为尊者讳”,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后汉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2632.html

可控,孟达,曹操真,刘备,司马懿,诸葛亮,局面,曹魏,蜀国,魏国,观点评论,司马懿,司马氏,诸葛亮,曹操,曹氏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可控,孟达,曹操真,刘备,司马懿,诸葛亮,局面,曹魏,蜀国,魏国,观点评论,司马懿,司马氏,诸葛亮,曹操,曹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可控,孟达,曹操真,刘备,司马懿,诸葛亮,局面,曹魏,蜀国,魏国,观点评论,司马懿,司马氏,诸葛亮,曹操,曹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