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是指什么?又是如何造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是指什么?又是如何造成的?

冠礼(成人礼),朝礼,婚礼,丧礼,祭礼等礼仪,这些盛行于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而同时期产生的封建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早已云消雾散,为什么“礼乐制度”能得以继承并流传至今呢?

礼乐制度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文化制度,精神层面的信仰追求不可缺少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而然的就体现在点点滴滴的行为,最后形成礼节,这在现今我们认为是日常生活中应有的纲常礼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却一度濒临崩溃?

君师就是王权、君权,实际就是说礼拜君主是最基本、根本的要求。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中除了包含人伦方面的礼仪,比如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最为有名的还是乡射礼、大搜礼和朝礼,因为这三种礼仪直接挂钩政治,是维系君权的重要保障。

乡射礼指在各地州学乡里进行军事训练的习射之礼,具有选拔考试的性质;大搜礼是具有军事性质的演习,包括演习、检阅、整编、布防等,说白了就是检查军队的战术漏洞、缺陷,从而起到加强统治的作用。

朝礼,顾名思义就是朝堂之上的礼节,比如对君主的礼仪、对来宾的礼节等。“窥一斑而见豹”,礼仪制度就是周天子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一项制度,是辅助封建统治的利器。

如果说封建制度是硬道理,那么礼乐制度便是软实力。“比起战争更可怕的是文化侵蚀”,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表达,它会在潜意识里对人生观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旦某种文化落地生根浸入骨髓,便会成为行为的指引。要想改变就需“刮骨疗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拿礼乐制度来讲,现今礼节的出发点是尊重他人,而古代的礼仪则是定位,划分出三六九等,形成几乎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古代官场上越级轻则贬谪,重则身首异处,情场上则是衍生出“门当户对”的理念,诸侯婚娶基本都是各诸侯国之间互通婚姻,比如“秦晋之好”。

礼乐制度虽然看起来只是一种礼仪制度,几乎都用在维系“关系”上面,但周朝近800年的天下,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正是得益于礼乐带来的向心力。

西周近300年的时间里,史料翔实记载的战争只有不到30起,而且包含周、商“牧野之战”决胜,和亡国战争“犬戎西周之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战争中仅有一起“国人暴动”(彘之乱),是以国人平民为主体组织的战争。

虽然西周早期内部很少发生战争和动乱,但外乱不断,比如秦国立国前期,主要职能除了养马之外,就是替周天子抵抗西戎,但秦国那时只是周之附庸,实力不强,第四任君主秦仲都战死于西戎战场,为此周宣王派给秦国7000士兵讨伐西戎。而西周也在犬戎不断侵扰下开始逐渐衰落。

以“暴虐”著称的周厉王继位后,为了改变王室经济状况,开始实行“专利”政策,对臣下的滥用权力的事件不断发生,比如将山林湖泊收归王室,不准百姓进入谋生,为此一片怨声载道,而周厉王又实行高压政策,不准国人发声,最终百姓的怨气积攒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一场大规模的暴乱在周都镐京发生,周厉王被迫逃离,最终病死于彘地。

西周暴乱较少的原因就在于礼乐制度的深入,初期周武王、周成王身体力行地大举推行礼乐制度,很快就使周朝焕发活力,百业俱兴路不拾遗,但后世继位之君却不像开拓者那般励精图治。

自周懿王开始,周朝开始不断衰落。之后西周第十一任天子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及时改变政策,继续推行礼乐制度,才迎来了短暂的中兴,给当时如同枯树的周朝带来一丝生机。不过其子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朝尖锐化发展),为博爱妃褒姒一笑,竟然不惜多次烽火戏诸侯,为此丧失了公信力,最终被西戎杀死,西周灭亡。

但西周灭亡真的是因为红颜祸水吗?周幽王废长立幼,触及礼乐制度维系下的宗法制度,引发与诸侯间的矛盾,为此原王后之父申侯联合诸侯针对周幽王。虽然周幽王之死和西周灭亡表面来看是亡于犬戎,但实际却是亡于诸侯,而导致周天子和诸侯产生矛盾的恰恰是巩固王权统治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会随着西周灭亡一起消失吗?这时不仅消失,恰恰还是礼乐制度的盛行才让周朝得以续命,为此开启了东周历史。因为在封建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数百年的影响下,周天子在天下百姓和诸侯列国之间一直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即便随着西周灭亡,周室不断衰微,但周天子依然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

不过随着周王室衰落,周天子不仅没有相应实力再控制诸侯,还要看一些诸侯大国的脸色行事。随着郑国将军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天子威信扫地,几乎荡然无存,仅仅只是大家共同的天子而已。

之后一个个强大的诸侯粉墨登场,开始了大国之间的争霸较量,面对诸侯对权力极大的欲望和野心,周天子巩固自身统治的礼乐制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开始逐渐瓦解。

广义上的礼乐制度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毕竟战场上又如何能循规蹈矩地讲礼节呢!宋襄公因为讲究“仁义”,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陈旧礼仪观念,要待楚军渡河列阵后再战,为此错失两次乘机出击的机会,结果大败受伤,于次年伤重而死,而宋国也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不过在东周前期(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碍于礼节还是会向周天子定期朝贡,因为这段时期诸侯列国中没有一国拥有绝对强大的实力,因此各国都没有绝对话语权,即便春秋五霸也需要打着“尊王”旗帜,借周天子的名义来发动战争或是享有领导诸侯之权。

另一方面在几百年的塑造下,礼乐制度渗入民间,君臣、将士的服从观念根深蒂固,诸侯称霸最大的牵制就是“义”,在所处封地如果没有足够的威望和政绩,贸然“举反旗”几乎不会有百姓拥护,稍有不慎就可能玉石俱焚,为此只能默默积攒实力,等待时机成熟。

之后到了春秋末,战国初,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战争规模不断升级扩大,诸侯列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无视周天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取代,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开始破坏,礼乐制度几乎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的权术斗争。

因此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已经被破坏到极其严重的程度。而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和“仁”,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才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但在这个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称雄的乱世,很明显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虽然周游列国,极力主张恢复重建周礼,但大势所趋,诸侯列国渴望取代周室,孔子又如何能改变诸侯称霸天下的狼子野心呢!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白发朱颜的孔夫子在暮景残光中不禁感叹,自己所钟爱的仁义和礼节未能发扬而成为遗憾,对霸权和战火感到无奈的同时还是无奈,礼仪崩溃了,乐制也荡然无存,而后将会战争更为激烈的战国,礼仪制度也将寿终正寝。

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指西周制定的礼乐制度,随着时间发展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周室不断衰落,而诸侯却不断变强,诸侯的霸道代替了周天子的王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代自诸侯出,甚至是自卿大夫出,则礼乐崩也!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3867.html

礼仪,诸侯,孔子,西周,制度,礼乐,战争,周幽王,西戎,周朝,诸侯,周天子,制度,礼乐,西戎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礼仪,诸侯,孔子,西周,制度,礼乐,战争,周幽王,西戎,周朝,诸侯,周天子,制度,礼乐,西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礼仪,诸侯,孔子,西周,制度,礼乐,战争,周幽王,西戎,周朝,诸侯,周天子,制度,礼乐,西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