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财经科技 >高端平板再无“独一档” 全新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发布

高端平板再无“独一档” 全新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发布

如果可以迈过“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尴尬,平板市场的出货量肯定能完成一次超预期的增长。

例如iPad Pro+Apple Pencil+Procreate的组合,抓住以绘画为代表的专业性场景,创作者等用户群体真正将之视作生产力工具,iPad Pro因而一直销量可观。

厂商自然非常清楚这一增长点,所以一直在强化平板的生产力属性。

在平板市场与苹果打得有来有回的华为,其近日上新的MatePad Pro 12.6英寸,产品核心关键词正是生产力、创造力。

而且,此次华为长驱直入竞品最擅长的绘画场景,通过硬件、软件的专项优化以及基于HarmonyOS 3的独特智慧生态,带来了不输iPad Pro的绘画体验。拓宽至其他办公场景,全新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则是再次刷新了平板设备的生产力天花板。

这场高端平板的正面PK,看点颇多。

生产力、娱乐性,向来是平板的一体两面。“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前后反差,除了从用户使用习惯找原因,产品本身确实该好好补补课。

全新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给平板的生产力工具升级之路打了个样。

一眼看过去,12.6英寸屏幕,较市面主流产品更大的尺寸,就是生产力工具的最显性配置。并且这块屏幕与前代产品相比具有更高的刷新率、更好的色彩表现,对应的体验升级是办公、创作时的更佳视觉观感。

紧接着的问题是,如何在这块更好的屏幕里,将用户的办公效率提升一个level?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生产力主设备的首选是PC。让用户基于最小化的迁移成本、学习成本,把办公场景从PC延伸至平板,解题思路清晰明了:让平板融合手机、PC的优势能力,成为三位一体的超级终端。

硬件层面,给平板配上鼠标、键盘等外设,基本上就能还原PC办公的操作习惯。至关重要的其实是软件。有平板办公经历的用户应该深有体会, 平板上的办公软件一般都是简化版,没有办法和电脑端一样使用全功能的办公软件,实际使用时往往捉襟见肘。

此时,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作为一款搭载HarmonyOS 3的平板,优势尽显。

依托华为PC应用引擎技术,让平板可以使用PC级专业办公软件。技术创新打破平板的体验边界,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

以办公常用的WPS Office为例,移动端应用的使用逻辑根据小屏、触控进行设计,与PC版存在较大出入,缺少了很多专业办公功能,进而让效率不如PC端。通过华为PC应用引擎,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上的WPS Office,不仅具备用户熟悉的PC版UI,还支持窗口无极缩放、多窗口堆叠等。

还原PC应用的同时,华为还结合平板设备自身的特性,对办公体验进行优化。比如触控交互方面,在PC版应用上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手指触控,触控体验与原生应用体验一致,也可以唤起软键盘进行办公。

将PC与平板的不同设备及生态进行融合的思路让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为用户呈现了专业级的办公体验。买前奔着生产力而去的用户,买后的使用体验因此有了具体的落点。

自2019年首款华为MatePad Pro面市,Pro系列的高端定位就已经明了。这也注定了华为MatePad Pro会与苹果iPad Pro必有一战。

此次华为新品又与iPad Pro在生产力赛道狭路相逢,正面PK已无法避免。

以最常见的绘画创作场景为例,全新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的出现,直接打破了此前iPad Pro“独一档”的局面。

首先,出色的硬件是平板作为创作工具的基础素养。

对于绘画而言,纸和笔是必须的,即屏幕和画笔。苹果提供的方案是iPad Pro+Apple Pencil,华为则是MatePad Pro+M-Pencil。

屏幕方面,除了高刷、色准等常规指标的升级,之于绘画创作者或者说所有基于影像的创作者而言,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的屏幕最值得强调的升级,其实是多屏同色,即在不同设备之间呈现一致的色彩。

因为在创作时,跨设备操作是常态,而不同屏幕材质、调校都会影响色彩显示,同一画面在不同屏幕上色彩有差,对专业绘画创作非常不友好。而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的多屏同色,在还原真实色彩的同时,还实现了跨设备的一致。无论是OLED屏幕还是LCD屏幕,甚至无论是HarmonyOS还是Windows系统,色彩均趋向一致。

第二代HUAWEI M-Pencil雪域白全新配色此次也给出了诸多可以直接提高绘画体验的产品升级点,比如笔身的精致度、书写的阻尼感都有优化,并支持跨应用、跨设备的取色,眼前的颜色所见即所得,进一步方便创作者把灵感落地成画作。

其次,杀手级的应用,是创作者将“工作台”转向平板的第一牵引力。

iPad Pro在专业创作者群体里用户基础广泛,离不开软件层面的独占优势。画手最常用的iPad Pro+Procreate组合,就是硬件、软件的绑定。还有Goodnotes、Notability等笔记软件,也都是iOS、iPadOS的付费软件。

其他品牌想要在绘画等专业性较强的场景与苹果一较高下,必须补上平板在相关应用生态的短板。

华为在这方面做了充足准备,为MatePad Pro配套了画世界Pro、华为笔记、Zen Brush 3、Nomad Sculpt等一系列专业性创作所需的软件工具包。以画世界Pro为例,其拥有多种仿生画笔,可模拟真实手绘效果,并支持自定义笔刷;拥有高级图层功能和多样可用滤镜,以满足创作者增强作品表现力的需求。

软硬搭配呈现不输iPad Pro+Procreate的创作体验,华为给专业创作者群体带来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最后,基于HarmonyOS的智慧生态加成,这是华为的独特竞争力所在。

过去几年间,HarmonyOS的智慧协同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在以平板为中心的创作、办公场景里,HarmonyOS协同智慧生态内的手机、PC等设备,让用户的创作、办公过程更加智慧高效,这是华为MatePad Pro之外的竞品无法达成的差异化体验。

比如多屏协同,HUAWEI M-Pencil可跨设备协同取色就是借助手机和平板的多屏协同,手机协同窗口的颜色即点即取。又如移动、PC应用生态的融合,用户得到的是一台设备两套系统,同一款应用,移动、PC端的版本择优而用。

由此也能看出,华为MatePad Pro与苹果iPad Pro正面PK,双方各自拿出看家本领,最终受益者都是用户。上述关于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的能力升级,都是从用户真实的创作、办公场景中来,再回馈到用户体验中去。

同向为竞,异向为争。在平板市场,华为和苹果是竞、争并存。基于此,高端平板市场的格局完成重绘。

竞,如前文所讲,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的上新,把平板设备所能释放的生产力、创造力抬升至新高度,用户获得直观的体验之变。在这一点上,苹果其实也是目标一致的,即以产品迭代创造更加优质的用户体验。

争,向着目标前进的路上,华为选择了和苹果不一样的方案。

从对平板在硬件生态内的定位就能看出。苹果对iPad Pro的定位是“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平板与电脑泾渭分明;华为对MatePad Pro的期许为“三位一体的超级终端”,其意所指不言自明。

深层望去便是路线之差,可谓“换道超车”。华为站在万物互联的语境下,以超级终端的体验优势赋予平板更多可能性,根据用户需求而动,平板可承载电脑、手机等其他设备的功能。

实际表现也确实如此。华为MatePad Pro所呈现的专业级办公体验,让用户意识到在iPad Pro之外,平板领域其实还存在更多优秀产品。在绘画等专业性场景,苹果也已逐渐无险可守,“独一档”格局有望打破。

而这,正是华为能在高端市场立稳的原因。

放眼消费电子领域,华为的高端品牌认知毋庸置疑,而且其是为数不多凭借技术、体验优势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细分品类与苹果掰手腕的厂商。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发布,再次证实,华为的产品优势不会停留在发布会PPT之上,而是切实给到用户。

技术优势、体验优势,赢来用户的回应,最终促成市场优势。

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平板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21.8%,创下近7年出货最高增幅。今年以来,态势延续,前两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8.1%、1.9%。

增速喜人的同时,增长空间同样可观。2021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平板市场家庭保有率为19%。乐观预计,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创作等把平板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刚性购买需求,会在未来逐渐得以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板领域,华为与苹果目前正打得有来有回。行业数据显示,今年2-4月,华为在国内平板市场市占率排名第一,份额稳定在30%以上。

新品向来是占领市场的利器,特别是此次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在生产力场景下的突出表现,让华为接下来在高端平板市场的增长更加值得期待。

双雄之争,或许就快见分晓了。

本文来自熊出墨请注意,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49.html

用户,生产力,办公,华为,平板,MatePad,Pencil,Pro,绘画,屏幕,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用户,生产力,办公,华为,平板,MatePad,Pencil,Pro,绘画,屏幕,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用户,生产力,办公,华为,平板,MatePad,Pencil,Pro,绘画,屏幕,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