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灵宝之战:哥舒翰失利事出有因,唐玄宗求胜心切,杨国忠煽风点火

灵宝之战:哥舒翰失利事出有因,唐玄宗求胜心切,杨国忠煽风点火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2ncrit0h9

安禄山虽然肥胖,但跳起胡旋舞来却能旋转如陀螺。他在755年刮起的旋风舞,就差点将大唐帝国吹翻。

01 渔阳鼙[pí]鼓

渔阳就是现在的天津蓟[jì] 县,这座小城因在渔山之南而得名。唐玄宗一直认为,将安禄山驻军在此是为他看守帝国的北大门,对付那些不安分的契丹和奚族,他根本没想到安禄山这家伙会调转矛头刺向他的大唐江山。

意外,太意外了!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当安禄山起兵的战报传到唐玄宗耳朵里时,他只是淡淡的笑了笑,然后对他的爱妃说:“爱妃呀,又有人告我那个禄儿造反了。”贵妃娘娘听了,也是嫣然一笑,两人心照不宣,都将此事当作一个笑话一笑了之。

他们都没想到,那渔阳敲响的鼙鼓,没过多久就惊破了他们的《霓裳雨衣曲》。安禄山从起兵到洛阳沦陷,只用了短短的三十四天,叛乱来得如此措不及防,实际上源于安禄山的准备实在是太充分了。

安禄山是唐营州柳城人,是一名出身低微的胡人,但此人善于无耻邀宠,趁着被唐玄宗和杨贵妃接见的机会,装出一副憨态取悦于二人,不是大跳胡人舞,就是大拍马屁,甚至恬不知耻的认了比他小很多的杨贵妃为义母,因而一步步成为皇帝的座上宾,并逐渐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利益。

唐天宝年间,安禄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统兵18万,而当时唐朝边地九镇外加一个经略使,全国统兵也不过57万。也就是说,安禄山一人就掌握着大唐三分之一的兵力,不能不说这对唐帝国是巨大的威胁。

更为关键的是,安禄山利用自己“双料胡人”的身份,集结起本族的粟特商贸人,而这些人长期在大唐各地经商,虏获了庞大的财富,这些财富最后也流入了安禄山的大本营,为他发动叛乱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后盾。

渔阳是范阳与平卢之间的必经之地,魏武帝攻打乌桓,唐太宗东征高丽都从这里经过。安禄山也把渔阳视为叛唐的策源地,他在渔阳县境内的黄崖关长城一带也设立了据点,屯兵六万,由其义子统领,成为起兵叛唐的虎狼之师。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率领着一支由同罗、奚族、契丹、室韦等通古斯系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混编部队,号称二十万(实际十五万),以“剿灭国贼杨国忠”为名,在华北地区举起了反叛的大旗。

杜甫有诗云:“渔阳突骑犹精锐,赫赫雍王都节制。”,李白早在安史之乱前就写下了一首《北风行》:“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由此控诉安禄山统治的北方一片黑暗。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亦写下:“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然而唐玄宗在叛乱发生七天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安禄山真的造反了。但杨国忠的一番话很快又让他镇定了下来。“安禄山一个人掀不起什么风浪,其他人不会响应的。用不了几天,他的脑袋就会被快递过来,叛乱即可平。”

于是,唐玄宗就在这样的思想下,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失败,唐朝因此而走向衰落,那些战场上失利的大将还不得不为这场失败买单,比如高仙芝和封常清。

02 高仙芝与封常清

封常清是由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然而二人却先后成为大唐的祭品,作为替罪羊被杀,他们的死直接导致了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封常清自幼父母双亡,被流放到安西的外祖父养大。他常目睹高仙芝出巡游威风凛凛,因而产生了想要投靠高仙芝的想法。

高仙芝是高丽人,相貌俊美、勇武善战,根本看不上身材瘦小,眼斜脚跛的封常清,于是便以随从名额已满为由拒绝了他。

不料封常清一连十几天天天来高府门前站岗,最终高仙芝被打动,收下了封常清,让他做了随从兼幕僚。几年下来,封常清用时间证明了自己的才能,高仙芝也对他刮目相看。

天宝六载(747年),时任安西副都护的高仙芝远涉千里,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冰川,攻破吐蕃重镇连云堡,灭掉了投靠吐蕃的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一带),震动西域七十二国,被阿拉伯史家称为“山地之王”。

后来封常清代替高仙芝出任安西节度使,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跋涉数月,千里奔袭,灭掉了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因此,高、封二人都称得上是玄宗时代赫赫有名的战将。

安史之乱发生时,封常清来京朝见,于是,唐玄宗便与他商讨起了讨贼方略。曾经横扫西域的封常清,其实当时并不真正了解安禄山的实力,于是夸下海口,说:“只因天下承平日久,百姓才会一闻反贼风声就惊恐不已。然而事情有逆有顺,形势有变有常,臣请打开府库,招募勇士,跃马扬鞭北渡黄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级献于阙下。”

唐玄宗听了甚是欣慰,之后在半个月内设下三道防线。第一道由河南节度使张介然率军一万阵守陈留(今河南开封);第二道由封常清作为新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守洛阳,就地募兵六万;第三道由高仙芝以兵马副元帅身份守陕郡(今河南陕县),兵力五万。

有此三道防线,再加两位亲密战友共同奋战,安禄山应该嚣张不到哪里去。然而很快唐玄宗就被打脸了。

高仙芝在十二月刚离开长安,五天后陈留就失守了。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刚到任没几天,叛军就已渡河而来。中原地区承平日久,几代人都未经历过战争,诸郡打开军械库才发现军械早已朽坏,没有兵器的士兵只能手持木棍迎战。这样的作战状态,陈留失守也不意外。就这样,第一道防线破。

拿下陈留后,安禄山引兵西进,兵锋直指荥阳郡(今河南郑州)。荥阳太守崔无诐[bì]虽据城抵抗,但敌不过叛军的来势凶猛,十二月初八,荥阳郡失守,叛军距东都洛阳270公里。

荥阳陷落后,安禄山以铁骑作为前峰发起对洛阳的进攻,镇守洛阳的封常清不淡定了。他就地招募的临时士兵都是些未经训练的市井之徒、无业游民,又没有兵器,根本无法抵挡来势汹汹的叛军。

一战下来,唐军大败;二战于葵园(今河南洛阳市市郊),再败;十二月十二,安禄山的大军从四面八方赶来,这日大雪纷飞,叛军却势如破竹,鲜血将雪地染成一片殷红,封常清边战边退,退至都亭驿大败,退守东城宣仁门又败。

连败之后,封常清从提象门奔出,推倒墙壁才逃出洛阳城,之后率残兵西奔陕郡,至此,东都洛阳沦陷,距安禄山起兵不过短短的34天。就这样,第二道防线破。

东都洛阳陷落后,封常清才从睡梦中惊醒,我的乖乖!原来叛军这么强大!待他退至陕郡,与高仙芝汇合后,两人依据当前战局,终于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那就是放弃陕郡,据守潼关,确保长安的安全。就这样,第三道防线不战自破。

然而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在帝国的危急时刻,大唐帝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三道防线被破后,临汝、弘农、济阴、濮阳等郡纷纷投降叛军,朝野震动。为鼓舞势气,唐玄宗决定御驾亲征,并下诏由太子李亨监国。这让杨国忠大为惊骇,因为他与李亨关系并不好,甚至协同李林甫一起谋害过李亨。

如若李亨当政,一定不会放过杨国忠,于是杨国忠发动他的姐妹后援团对唐玄宗发起了游说,最终说服唐玄宗打消了亲征的念头。这样一来,帝国也就失去了一次自救的机会。

除了在帝国内的政治斗争,在战场上也在进行着一场内讧,监军边令诚与高仙芝、封常清之间的个人恩怨也在上演着。唐朝实行宦官监军制度,边令诚就是唐玄宗派到高仙芝身边的监军。

作为一名宦官,自然不懂军事,但边令诚偏偏喜欢仗着他的身份颐指气使,甚至向高仙芝明目张胆的索贿,身经百战的高仙芝自然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于他的无理要求更是不予理会。

这样一来,高仙芝自然也就得罪了边令诚。于是,边令诚借着封常清战败和高仙芝的战略转移为由,在向唐玄宗的奏报中故意夸大封、高二人在前线的失利。

图为天宝末年在边疆设置的九个节度使与一经略使

70多岁的唐玄宗宁愿相信奸佞小人的妄言,也不愿接见封常清三次派来陈述战况的使者,最终以“失律丧师”为名,令边令诚于潼关处斩高仙芝和封常清。

封常清听到圣旨后,不禁叹道:“讨逆无效,死乃甘心!”,并在临死之时呈上遗表,他在遗表中写道:“臣死之后,望陛下不可轻视此贼,勿忘臣言。”

封常清死后,高仙芝看着昔日战友的尸体,悲愤地说:“我遇敌而退,确实有罪,死也应该;但说我偷盗军粮及赐物,则全是诬陷我也。”

说完他回头对着部下说:“我如有罪,你们可以说;我若无罪,你们就喊冤枉!”,结果士兵们齐声大喊冤枉,喊声震天。

高仙芝再看看封常清的尸体,说:“封二,你从卑微至显赫,乃我提拔你做了副手,又代替我做节度使,今日又一同死于此地,岂非命呼!”,之后从容授斩。

就这样,帝国又失去了一次自救的机会。

高仙芝、封常清案影响深远,就唐代而言,它开启了宦官干政左右朝局的祸端。就历史而言,同样的错误明代是高峰期。

高仙芝、封常清死后,谁能成为接盘侠,唐玄宗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哥舒翰。

03 潼关保卫战:哥舒翰败给了一场阴谋

哥舒翰跟安禄山、高仙芝一样,都是番将,只不过三人的族别不同,安禄山是粟特,高仙芝是高丽,哥舒翰则属于西突厥的分支突骑施,他们以部落名“哥舒”为氏。

唐玄很器重安禄山,让其节制东北三镇。而杨国忠与安禄山两人有矛盾,对此杨国忠很是不安,因此,杨就安排了哥舒翰节制西北。安禄山封东平郡王,哥舒翰就封了西平郡王。可以说,哥舒翰实际是杨国忠手里用来节制安禄山的一张牌。

正因如此,哥舒翰与安禄山也是矛盾重重。唐玄宗为了缓和他们二人之间的紧关系,甚至亲自出面调停过。

玄宗让高力士设宴款待二人,酒过三巡后,安禄山为表示亲切,就对哥舒翰说,我父是东胡人、母亲是突厥人,而你父是突厥人、母是东胡人,咱们血统一样,为何不能成为好友呢?

哥舒翰听了,就回说,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老哥如果愿意与我亲近,我又怎敢不诚心呢?

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安禄山听了哥舒翰的这番话,他以为哥舒翰在讽刺他,因为“狐”与“胡”同音。于是,安禄山也毫不客气的回敬了他,跳起来大骂哥舒翰是突厥狗。最终双方不仅关系没有缓和,反而积怨更深了。

在种种积怨之下,哥舒翰成了安禄山的死对头,再加上哥舒翰又是昌河西、陇右节度使,兼西北两大军镇,曾于天宝八载(749年)攻破石堡城,大破吐蕃,可以说威名显赫。

因此,经过综合考虑之后,唐玄宗启用哥舒翰为新的统帅,拥兵二十万,镇守潼关。但是,当时的哥舒翰身体状况很糟糕,当他得知玄宗要启用知己时,便以老病为由极力推辞,然玄宗不许,哥舒翰只好硬着头皮于十二月二十三率军赶赴潼关。

天宝十五年间的河北攻防图

唐玄宗亲自在兴庆宫勤政楼为哥舒翰送行,百官则行至郊外饯行,旌旗绵延两百里,十分壮观。

但无论如何任用一个病人作为潼关保卫战的总指挥,总是有点不踏实的感觉。但匪夷所思的是,这名病患老将居然宝刀不老。在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十天后,哥舒翰居然击退了进犯潼关的安禄山次子安庆绪,好歹算是为唐帝国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更残酷的政治斗争也在前方不远处等着他。

当哥舒翰被赋予潼关总指挥,拥兵20万后,权力的制衡自然形成,他也就站到了杨国忠的对立面,曾经的队友变成了敌人,杨国忠对他的防备也连连升级。

特别是在哥舒翰因个人原因利用玄宗之威斩杀了安思顺之后,杨国忠就更怕了。再加上当时朝野上下一致认为,正是杨国忠的骄纵跋扈才招致了安禄山的叛乱,朝中不少人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灵宝之战线路图

驻守潼关的王思礼甚至向哥舒翰提议,以清君侧为名率精锐之师回京把杨国忠斩杀了,安禄山也就失去了进兵的借口。但哥舒翰还没有老糊涂,如若照此做,那造反的就不是安禄山,而是他哥舒翰了。

哥舒翰虽然否决了王思礼的提议,但风声还是传到了杨国忠耳朵里。为了防备哥舒翰,他向玄宗提仪,京师空虚,可以招募三千监牧于宫中训练,并招募万人屯于灞上,交由他的心腹杜乾运统领。

这批人虽然在名义上是作为朝廷的后备军,防御安禄山,实际上是杨国忠为了防备哥舒翰而准备的。身经百战的哥舒翰,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也疑心杨国忠要对他不利,于是也上疏玄宗,要求把灞上的军队划归潼关统一指挥。

天宝大事件

唐玄宗不明就里,马上就同意了。随后哥舒翰又以商讨军情为由,将杜乾运召至潼关给杀了。至此,杨国忠与哥舒翰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哥舒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摆平了杨国忠设置的障碍,这让杨国忠更加恐惧,于是,为了制服哥舒翰,他想到了安禄山。此时此刻,也只有安禄山才能摆平哥舒翰。这个主意打定之后,他就频繁鼓动玄宗,让哥舒翰出关迎敌,将其往死路上推,让他们二人在潼关之外决一死战。

在平息叛军的思想上,哥舒翰与高、封二人的想法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反贼远道而来,利在速战,而潼关险要,利在坚守,勿轻出关,计之上也。

从天宝十四载十二月下旬到次年五月底,唐军依靠潼关天险,坚守不出,令叛军无法前进一步。安禄山对此苦恼不迭,进退两难,双方形成僵持之局。

但是唐玄宗求胜心切,急于收复洛阳,一雪失地之耻。于是,对于杨国忠的建议也十分认可。与此同时,安禄山也不愿看到战争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因为天下大势也已经发生了变化。

安禄山起兵后曾经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经过半年的征战,战场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由郭子仪和李光弼统帅的大唐政府军在黄河以北频频告捷,沦陷区人民也进行了敌后抗战。而安禄山的死党史思明却被困在范阳,不敢南下,范阳与洛阳的通道也被切断了。

很明显形势的变化对安禄山非常不利,救援河北吧,等于放弃东都;进攻长安,又忌惮于潼关之险;留守洛阳吧,他这个大燕国皇帝一点安全感也没有,感觉项上人头随时会搬家。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有人给他献上了调虎离山之计。哥舒翰不是死守潼关不出吗,只要让他离了潼关,那就好办了。

很快唐玄宗就收到了这样的密报,说驻守在陕郡的燕将崔乾佑兵力不足四千,而且全是老弱病残,戒备松懈,根本不堪一击。

当这个烟幕弹释放出来的时候,哥舒翰当然知道这是一个骗局。但是唐玄宗并不这样认为,下令哥舒翰立即出潼关,进兵陕郡,意图收复洛阳。

尽管哥舒翰上书给玄宗解释此中意味,郭子仪和李光弼也上奏表劝阻,说哥舒翰老病昏耄,守关有余,出战不足。一旦哥舒翰离开潼关,剩下的那帮乌合之众根本不足以与敌军抗衡。只要哥舒翰守住潼关,按照他们的计划,击破安禄山指日可待。若潼关出师,有战必败。到那时京师不守,天下之乱就很难平定了。

但是这些话玄宗统统听不进去,再加上杨国忠在他耳旁不断地煽风点火,一心要治哥舒翰于死地,将国家利益置于一边,落个被乱刀砍死的结局还是便宜他了。

唐玄宗和杨国忠,君相二人铁了心把哥舒翰往火坑里推,可悲的哥舒翰大哭一场后,于六月初四引兵出关,四天后与叛军会战于灵宝西原,史称灵宝之战。

战争极为惨烈,哥舒翰的部队几乎从一开始,就毫无悬念地进入了叛军的伏击圈,对方则犹如猫捉耗子一般,将这位老将玩弄于股掌之上。其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哥舒翰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而哥舒翰本人最后投降了安禄山,一年多之后,被安庆绪杀害。

潼关在灵宝会战的第二天就落入了敌手,从潼关到长安沿途的守将和兵勇也如鸟兽散,河东、华阴、上洛、等郡纷纷弃城而逃。

自安禄山反叛之后,唐朝便恢复了从潼关到长安的烽火,每隔30里高一烽台,每当夜幕降临,潼关放火一炬,站站传递,长安见此烽火,便知前线太平无事,因此称为“平安火”。

但到了六月初九这天晚上,夜空一片漆黑,平安火迟迟不至,唐玄宗恐惧万分,潼关破,长安陷落也就不远了。

公元756年六月十三凌晨,唐玄宗西逃,六月十四日行至马嵬驿,杨贵妃杨国忠被杀,玄宗与太子李亨就此分道扬镳,唐玄宗的时代在这场离乱中结束了,唐朝的辉煌落幕了,中国历史即将进入下一个纷乱的时代:五代十国。

综上所述,唐玄宗不断催促哥舒翰出战,有他个人急于雪耻的因素,也有佞臣杨国忠从中作梗的原因。哥舒翰为了不陷入不忠不义的境地,只好忍辱负重,凛然赴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522.html

安禄山,大唐,渔阳,高仙芝,灵宝之战,封常清,叛乱,哥舒翰,唐玄宗,天宝,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大唐,渔阳,高仙芝,灵宝之战,封常清,叛乱,哥舒翰,唐玄宗,天宝,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大唐,渔阳,高仙芝,灵宝之战,封常清,叛乱,哥舒翰,唐玄宗,天宝,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