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荒唐的“洗三礼”,唐玄宗是真的昏聩吗?不过是玩平衡玩砸了而已

荒唐的“洗三礼”,唐玄宗是真的昏聩吗?不过是玩平衡玩砸了而已

天宝十年,杨贵妃认了大她16岁的安禄山为儿子。为了给这个儿子过生日,杨贵妃特地做了一个背婴儿的大背篓,并将三百多斤的“婴儿”安禄山置于其中,然后由太监们抬着在宫中游转,最后拉回杨贵妃寝宫进行“洗儿礼”。

玄宗皇帝也欲前往,杨贵妃却劝道:“臣妾去养子,圣人何故要去?况女人养儿污圣人气运。”玄宗皇帝听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龙颜大悦,赏赐下无数“洗儿钱”,寓意慰劳杨贵妃给他生下一个胖娃娃。

这“洗儿礼”一洗就是三天,一时间丑闻四起,可玄宗皇帝却浑然不以为意,置若罔闻,正因此也被后世称其为“唐乌龟”。

那么,玄宗皇帝为何不阻止这样一个明显违背人伦道德的行为呢?他已经变得彻底昏晕无道了吗?其实,所有这一切不是唐玄宗老糊涂了,恰恰相反,这是唐玄宗笼络安禄山的手段而已,而杨贵妃则是在忠实地配合玄宗皇帝的工作,所以为何要阻止呢?至于为何要笼络安禄山这个大胖子,我们就从安禄山的发迹开始说起。

安禄山何许人也?

《资治通鉴》对安禄山的出身有一句总结:“安禄山者,本营州杂胡”。“杂胡”是唐朝对粟特人的普遍称呼,这是一个商业民族,他们在丝绸之路上建立了大量的商业网点,营州是他们在大唐境内最东边的聚集点,而安禄山就出生在这里。

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巫师,故而给其起了一个名字叫“阿荦山”,意为“突厥战神”的意思,后来其粟特父亲死后,母亲又带他改嫁到一个姓安的粟特人,为了便于与中原王朝的人交往,最后干脆改名为“安禄山”。

尽管他的名字中有“突厥战神”之意,但安禄山在人生初期始终与战争、军人无缘,为了生存,他当了一个“互市牙郎”,这并非什么牙郎将之类的官职,不过是对掮客这个职业的文雅称呼而已。

同时安禄山还兼任着一份光荣而又有前途的职业——盗贼,主要以偷羊为主,偷东西卖东西,产销一条龙,过的也是风生水起,不亦乐乎,不过他深通“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道理,所以时时刻刻想着转行,不过命运不好,他这个惯犯很快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给抓住了。

当时的张守珪新官上任,自然要烧上几把火,第一把火便是严厉打击盗窃行为,小毛贼安禄山正碰到了严打,故而被判死刑。就在临刑之际,安禄山大喊道:“大夫不灭奚、契丹邪!奈何杀壮士?”

从这句话来看,安禄山内心是有着从军之心的,而张守珪也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死刑犯会在临死前没哭没闹,反而喊出了如此壮烈之语,他觉得一个小毛贼不会有如此胸襟,遂上前观之,看其是否被冤枉。

这一观不要紧,只见这安禄山膀大腰圆,一副猛将之相,张守珪惜才便没杀他,将其留在帐下当了一名“捉生将(侦察兵)”以将功赎罪。安禄山也没有辜负张守珪,他借着人熟地熟,屡屡立功,很快便被提拔为平卢招讨使。

安禄山除了会打仗之外,更是精通溜须拍马之术,花言巧语之下竟让张守珪将其收为义子,安禄山志得意满,开始从“窃钩者”向“窃国者”的身份转变。不过,按照他这个身份,再混上几十年也难以和玄宗皇帝有所瓜葛,那么受到玄宗宠幸的安禄山是怎样走到玄宗皇帝面前的呢?

开元二十三年,安禄山受命去讨伐契丹,结果恃勇冒进以致大败,按照军法,安禄山是要被押回朝廷治罪的,就连干爹张守珪也保不了他。

可到了朝廷之后,安禄山又白又胖的形象挽救了他,玄宗皇帝认为其“伟岸白皙,有大丈夫气概,且有军功在身,不宜自剪羽翼”,所以主张法外开恩。

但宰相张九龄看到安禄山之后却认为“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玄宗皇帝听到张九龄这番话后不由地笑了,他心想这张九龄是不是年纪大了,脑子也糊涂了,竟然拿这种糊弄百姓之语来糊弄自己,于是对其更加反感,反而更加极力保全安禄山,就这样安禄山保下一条小命,并与玄宗皇帝结了缘。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在这一年,玄宗皇帝将占据相位的张九龄赶了下去,任命李林甫为大唐帝国新任宰相。此人甫一上位便给玄宗皇帝提了一个臭的不能再臭的提议:“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同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此举甚得玄宗心意,因为皇甫惟明、王忠嗣之例在前,他也觉得胡人领兵才不会与太子、内宫勾结,也形不成对帝国的威胁。更何况在府兵制之后,唐帝国的主力兵源逐渐成为附塞的胡人或者是边地的胡汉混血儿,而中原汉人有了“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的观念,整个汉人形成一种重文轻武的氛围,这就导致汉人将才越来越少,胡人将军越来越多已经是大势所趋。

这个用人方略简直是对安禄山量身定做的。第一,他出身不太好,是混血儿,还曾为盗贼,是社会底层人员,正儿八经的寒门出身;第二,他勇武善战,精通边事,更是胡人。所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安禄山想不升官都难!

安禄山的坐大

安禄山与王忠嗣等人不同的是,此人极精通溜须拍马之术。比如有一次安禄山觐见皇帝,当时太子也在场,但是安禄山却只拜皇帝却不拜太子,礼部官员见其失仪,于是提醒其跪拜太子,但安禄山却装傻充愣道:“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玄宗皇帝听后也不怪罪他,反而“龙颜大悦”,这是何故?要知道,晚年的玄宗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大臣与太子勾结抢班夺权,王忠嗣等人就是前例,在听到安禄山如此表忠心之语,如何能不高兴?

再如,有一次玄宗看其大腹便便,于是开玩笑问你这肚子里装的什么呀?安禄山正襟危坐,严肃回答道:“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玄宗皇帝听后哈哈大笑,夸其忠心。

这些话让李林甫或者杨国忠说出来,或许玄宗皇帝皆不以为意,但唯独安禄山说了这样的话却能让玄宗感动,为啥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胡人的身份让玄宗没有防备,也成了安禄山的加分项,所以他不发达谁发达?

于是,天宝元年玄宗便任命其担任了平卢节度使,天宝三年,安禄山兼任了范阳节度使,天宝十年再次兼任了河东节度使,其地盘从今天的辽宁朝阳一直扩充到山西太原,掌边兵二十余万,这是唐帝国边军的百分之四十之多。

就这样似乎仍然不够,玄宗又让安禄山担任了大唐帝国的军马总管,安禄山利用职务的便利,将最好的兵器、马匹通通调拨给了自己的部队。同时玄宗皇帝还亲封其为东平郡王,远超当年四镇节度使

的王忠嗣,这时的安禄山在实际上已经尾大不掉了,但玄宗皇帝仍然不认为他会造反。

就在“安史之乱”前一年,就连高力士都看出了安禄山的“司马昭之心”,他郑重其事劝解皇帝道:“边将佣兵,祸发恐不可收拾!”但玄宗皇帝却哑然失笑,说高力士是杞人忧天。

过了一段时间,胸无点墨的杨国忠也不无忧虑,在玄宗面前“屡言禄山有反状”,称“安禄山威权太盛,必为国患”,但玄宗却认为杨国忠是与安禄山争宠,故而会说安禄山的坏话,于是他不以为然地对杨国忠道:“朕知禄山不反,所以推诚相与,卿等勿以为忧,自今日始,禄山由朕自保,免致卿等烦恼了!”

从这可以看出,玄宗皇帝对安禄山的恩宠与信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身为一国之君,怎能对一个臣子尤其是蕃臣毫无节制地过分宠信?这明摆着给野心家们造反大开绿灯不是?

直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皇帝犹摇头不信,问众人道:“有此事么?恐系谣言。”是玄宗皇帝真的年老

昏聩了吗?我看恐怕未必,这时的玄宗皇帝早已失去了进取心,实是懈怠之极,是他装作想不到而已。

那么,话归本题,为何当初玄宗不顾自己的脸面,不阻止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呢?

“洗三”的笑话其实服务于玄宗皇帝的政治理念

唐玄宗冒着充当丑闻主角的风险,偏偏让自己最为宠爱的杨贵妃收安禄山为义子,甚至恬不知耻地为其“洗三”,自己也不阻止,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首先、拉拢、利用安禄山牵制外敌。

当时的唐帝国已经完全击败了突厥,同时将吐谷浑和吐蕃等国也踩在脚下,但唯独对东北地区的契丹人和奚人却鞭长莫及,一直以“羁縻”的方式对其统治,但这两个民族却借助突厥的消亡而坐大,成为唐帝国的边境大敌。

而安禄山上任平卢节度使之后,屡屡对契丹、奚人发起进攻,动辄俘敌上千,是为数不多在东北地区能取得胜利的唐将,故而玄宗皇帝才说出“东北二虏,藉其镇遏”之语,说白了有安禄山在,玄宗皇帝便不必担心东北之患,可安心在长安城中享乐。

其次、利用安禄山牵制内外平衡。

玄宗皇帝前半生顺风顺水,政敌全被他搞死了,唐帝国最大的敌人突厥也消亡了,自己有文治武功,国家也安定富强,剩下的只有享乐了。他不认为边

将可以对唐帝国造成威胁,但对宫廷政变却警惕无比。

要知道唐帝国已经立国百年,虽动乱不少,但唯有宫廷政变可以造成颠覆性的威胁,从来没有武将叛乱的先例,故而玄宗对宫廷政变非常敏感,反而对边将坐大不以为意,此前王忠嗣、皇甫惟明都是因为跟太子有关系让玄宗皇帝非常猜忌,最终落得悲惨下场。但安禄山就不一样了,表面上安禄山对太子甚至有敌意,可对玄宗皇帝却表现得忠心耿耿。

再次、玄宗皇帝的自负,认为可以掌控安禄山。

说起来,玄宗皇帝治理下的大唐帝国是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大唐国力达到巅峰时万国来朝,比之前的任何帝国都要强大,这是不争的事实,玄宗皇帝为此颇为自负,认为他可以掌控一切,就连兼任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也是说拿就拿下,岂会顾及一个小小的胡人安禄山?

可他没有注意到,时移世易,原本的的军事格局是内重外轻,边

将的实力并不强。可就在自己主政后,随着十大节度使得设立,这个格局被逐渐打破,军事格局已经变成了外重内轻,边将有了对抗中央的实力,这也是安禄山敢于反叛的底气所在。

所以说,有的时候自负害死人啊!

最后、“洗三”是正儿八经的习俗。

花容月貌的杨贵妃给一个四十多岁的大胖子洗澡无论如何来说都是惊世骇俗的,但玄宗皇帝却任凭杨贵妃为其演了一出“洗儿”闹剧,这看似很荒唐,但其实是杨贵妃忠实地执行了玄宗皇帝皇帝的想法,就是以她自己的方式为玄宗皇帝笼络这个胡人而已,更何况当时生子、收义子都有这种“洗三”礼,玄宗皇帝为何要阻止杨贵妃的一片好心呢?

要知道,玄宗皇帝为拉拢安禄山这个胡人可是煞费苦心啊,兼任三镇节度使这还不算,甚至多次家宴也邀其入席,赏赐金银无数。玄宗皇帝还专门在长安城给安禄山建宅子,什么标准呢?“但穷壮丽,不限财力”,这是玄宗皇帝的原话,这个宅子的用具也奢侈无比,《资治通鉴》记载得很清楚:“厨厩之物皆饰以金银,虽禁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拉拢安禄山之举,可见一斑。

至于所说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一些丑闻,多见于后世一些艳史小文,这“洗三”礼有着严格的礼节不说,貌若天仙的杨贵妃岂会看上体重三百斤的安禄山?

所以,一个“洗三”人情拉拢,既不费钱又不费人,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玄宗皇帝对安禄山就全无防范吗?也不尽然!

玄宗深知安禄山的危险性,只是自认为可以驾驭而已,他也对安禄山进行了牵制,如何牵制呢?“厌弭之术”!就是用迷信的手段镇住安禄山。

《旧唐书》记载,安禄山每次上朝,玄宗皆在御座东边为其设立专榻,并在榻后设一“金鸡障”,这就是玄宗皇帝采用的“厌弭之术”。由于安禄山是粟特人,属于西北人,故而将其榻置于东边,然后用“金鸡障”之阳气镇压安禄山,让其不能阴阳相济,由此即便反叛也不会成功。

可笑啊可笑,一世英名的玄宗皇帝竟然用如此方法进行防范一名武将,既然有所防范为何不削减其权势呢?真是多此一举!

结语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帝国不可避免地滑入深渊,曾英明一世的玄宗皇帝在生死存亡之际,连他最珍爱的女人也没保住,他生命中几乎所有的美好东西都无情而彻底地覆灭了,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莫大的悲剧。

更大的悲剧是,“安史之乱”给中华民族带来长期而深重的灾难,不仅在客观上给唐王朝诞生了无可根治的藩镇、官宦之害,更重要的是让后世王朝几乎都将精力注意到防止武将坐大,而对外成了苟且妥协,这就是所谓的“守内虚外”,实施这样的国策的王朝几乎都是纳币割土、丧权辱国,中原王朝几乎完全丧失了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不难想象,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后世产生了多么大的心理阴影。

而这一切,又无不与玄宗皇帝有关,他亲手创造了“开元盛世”更亲手酿造了“安史之乱”,到最后却让整个大唐帝国和天下苍生为其买单,而且让后世付出了无数代价,想来,他真的不值可怜!

参考资料:《唐乱》、《唐玄宗的得与失》、《唐玄宗传》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533.html

安禄山,张守珪,杨贵妃,粟特,胡人,张九龄,皇帝,突厥,汉人,唐玄宗,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张守珪,杨贵妃,粟特,胡人,张九龄,皇帝,突厥,汉人,唐玄宗,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张守珪,杨贵妃,粟特,胡人,张九龄,皇帝,突厥,汉人,唐玄宗,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