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赵括就是个“纸上谈兵”之人,这其实是个误解,他没有那么好骗,白起也没那么能掐会算。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开始变得强大,秦昭襄王嬴稷继位之后,在宣太后、魏冉、范雎、白起等人的辅佐下,秦国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蚕食了周边邻国的土地,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白起,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百战百胜,号称人屠,与各个国家交手,从来都是以大胜收场,让人闻风丧胆。

但是,有这么一个国家,它与秦国同宗同族,却因为领土纠纷,与秦国成为死敌,它就是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强国赵国。

赵国,历史上多次击败秦国,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国力达到鼎盛,之后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但赵国的底子很好,是当时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一战的国家。

赵国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强大,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赵人好战,历史上赵国长期与草原民族交战,尤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队不但在战术上日益强大,而且战斗力也很不错;

第二,赵国自赵武灵王之后,虽然王权一直都不怎么强,但军事动员能力却很好,而且内部相对团结,百姓愿意为国家死战,这一点在七国之中,只有秦国可以与之相比;

第三,赵国名将辈出,廉颇、赵奢、庞煖、李牧等等,可以说从赵武灵王开始,每一代赵国国君都有名将可用,这不是每一个诸侯国都具备的。

当六国被秦国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赵国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击败秦国的国家,比如赵括的父亲赵奢就曾在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国,因此赵国在心理上并不惧怕秦国,反而有一定的心理优势。

可以说,在很长时间里,秦国都没有正面与赵国爆发较大规模的冲突,而是将精力放在对付其他国家上,但在长平之战爆发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彻底隔开,这让韩国十分恐惧,担心秦国灭了韩国,于是派人向秦国求和,表示要割让上党郡给秦国。

上党郡,是个十分重要的地区,是秦国东出的战略要地,秦国攻打韩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得到上党郡。

但是,上党郡距离秦国远,距离赵国却很近,而上党郡首冯亭对秦国没有好感,便打算带着上党军民投靠赵国,让赵国保护上党郡的安全。

冯亭其实是个聪明人,他用上党郡作为诱饵,让秦国与赵国死磕,这对韩国是最有利的,搞不好最后谁也得不到上党郡,上党郡依然是韩国国土。

对于冯亭的诡计,赵国国内也不是没人看出来,但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都很自信,根本不惧怕秦国,因此都主张接收上党郡。

于是,赵孝成王派人接受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并派遣廉颇率军二十万驻守在长平,以此来防备秦军攻打。

得知消息的秦昭襄王勃然大怒,便以左庶长王龁为主帅,率领大军攻打上党,将绝大多数城池都给占领了,但上党百姓根本不愿意被秦国统治,于是纷纷逃往长平,廉颇一一接收。

没有百姓生活的上党郡,对于秦国来说,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因为战国时期的战争,一方面是为了争夺土地,从而获得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争夺人口,两者同等重要。

赵国这么做,让秦国觉得不地道,秦昭襄王很生气,于是下令王龁攻打长平,长平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这里要说一下,长平之战刚刚爆发的时候,不论是秦国还是赵国,都没想到战争会升级。

对于赵国来说,最大的目标是击败秦军,夺取上党郡,最不济也要抵挡住秦军的攻势,保住已经获得人口这个战果。

对于秦国来说,自然是想通过一次战争来教训一下赵国,让赵国服软服输,稳固秦国对上党郡的统治地位,并让赵国将上党郡的百姓交出来。

战争开始后(前260年农历四月开始),廉颇并不保守,他率先对秦军发起进攻,这一战双方互有胜负,可以说是战平了。

当年六月,双方爆发了第二次战争,这一次秦军真的很猛,将廉赵军给击败了,廉颇知道赵军不是秦军的对手,无奈之下只得退守丹水以东,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以此来消耗秦军。

廉颇的考虑不无道理,毕竟秦国刚刚得了上党郡,士气正盛,与之正面硬刚不是上策;但对赵国有利的是,秦军远道而来,物资供给相对困难,且刚刚得到上党郡,人心未附,这对秦国来说是个不小的隐患。

只不过,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可不认同廉颇的做法,他们认为赵国强大,怎么能龟缩不战?

当然了,这不代表赵国君臣就不理性了,为了避免事态升级,赵孝成王最终决定,先派人秦国求和看看,以此来争取时间,从而调整主将人选。

也就是说,赵孝成王还是主战的,廉颇却主张防守,两人意见相左,换将自然要提上日程了。

赵国的使者来到秦国之后,秦昭襄王的想法就立马变了,他想将战争的规模升级,用一次大的战争来灭掉赵国的有生力量,从而削弱赵国。

这个想法,秦昭襄王其实早就有了,因为除了齐国和燕国这两个和秦国“远交”的国家之外,周边所有国家都被秦国打趴下了,唯一一个还没被打趴下的国家就只有赵国了,现在赵国主动求和,说明赵国内部出问题了,他怎么能放过这个机会呢?

于是,秦昭襄王暗中答应与赵国议和,并故意让其他国家知道,这是为了避免其他国家出兵,与赵国一起合纵伐秦。

同时,秦昭襄王开始大举发兵,增援长平前线,为即将爆发的大战做准备。

正当两国谈判的时候,赵国趁机开始挑选取代廉颇的主将人选了,秦国这时候使了个坏,派人到赵国散播廉颇的谣言,致使赵孝成王最终决定让赵括取代廉颇。

于是,赵括就来到了长平前线,他同时还带去了二十万大军,加上其他零散军队,这样赵军的总人数就来到了四十五万。

赵孝成王的想法是,在同等兵力之下,赵军自然不是秦军的对手,但如果是两倍于秦军(最开始秦军人数大约也只有二十万)的赵军,那就大不一样了。

但赵孝成王没想到的是,秦军的人数也在增加,最终达到了六十万之多,这样赵军的优势就不存在了,反而处在了绝对劣势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赵军是谁当主帅,其实并不重要,廉颇无法战胜,赵括也无法战胜,也就是说长平之战从这个开始,就注定是赵国战败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如果让廉颇继续当主帅,还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秦军不是就没有胜算吗?

这只是想当然的,因为再坚固的城池,也有守不住的时候,尤其在人数众多,且骁勇善战的秦军面前,廉颇能够守几天,还真不好说。

要知道,此前廉颇一直都在战败,就没有取胜过,赵孝成王不信任他,其实也可以理解。

再一个就是,赵国的国力与秦国无法相比,几十万大军张着嘴等着吃饭,对赵国的消耗很大,能不能撑到最后,也是个大问题。

当然了,用赵括接替廉颇,当然是一种冒险了,但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李牧还年轻,没有崭露头角;而乐毅刚刚从燕国投奔赵国不久,没有真心归附,除此之外无人可用了。

也就是说,赵孝成王真正可以使用的将领并不多,赵括作为赵奢的后代,出自于武将世家,算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了,秦国不使用反间计,大概率也是这个结果。

但是,这不代表赵括就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史书批评他,仅仅只是因为他战败了,但事实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对他来说或许有些过分了。

赵括走马上任的时候,秦昭襄王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他也来了个临战换将,暗中让白起替代王龁成为主将,并对外封锁消息。

为何用白起替代王龁?

王龁的能力当然很强了,他未必不能击败赵军,但人屠白起显然更加厉害,有他坐镇指挥,获胜的希望更大。

可以说,秦昭襄王一点也没有小看赵国,也没小看赵括,他实施计策让赵括替代廉颇,只是不想看到赵军一昧龟缩,而是想要赵军出城跟秦国展开大战,因为他的最终目的是消灭赵军的有生力量,这一点是自始至终都不变的。

白起的到来,将秦军对赵军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谁来领导赵军,其实都无济于事,区别在于谁能让秦军的损失更大。

再说赵括,他上任之后,认真分析了形势,猛然发现形势十分不妙,秦军人数众多,看来是要与赵军决一死战的样子。

这个时候,赵括有三种选择,第一个是退兵,但这就意味着赵国向秦国投降,赵国君臣肯定不答应;

第二个是守城,之前廉颇的教训历历在目,他不能这么做,再者秦军虎视眈眈,赵军似乎并不占优势,很难守得住;

第三个就是主动出战了,看起来很冒险,但如果获得胜利了,局势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最终,赵括决定主动出战,他调整了军事部署,更换了将领的人选,赵军立马变得团结一致,围绕在赵括身边,要与秦军决一死战。

试想,如果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将领们怎么会那么听话呢?只能说,赵军上下都意识到赵括是对的,所以才愿意跟随他与秦军决战。

也就是说,赵括选择主动出击,既是服从朝堂上的决策,也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这是赵国君臣的一次豪赌。

这场赌博的结果是,赵国赌输了,史书说白起面对赵括进攻的时候,先是假装战败撤军,引诱赵军追击,然后派人断了赵军的粮道,并将赵军围困起来,赵军最终在缺粮的情况下战败,赵括本人也中箭而亡。

长平之战中,赵军四十五万人被杀,只有二百四十名未成年的小兵被放回去,但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秦军也损失了二十万!

也就是说,在赵括的进攻下,秦国也损失惨重,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带给秦国的灾难还不止于此,史书记载秦国打光了家底,“国虚民饥”,以至于在之后的邯郸之战中战败,还被迫接受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的请求。

可见,赵括的主动出击并非徒劳,只不过赵国的整体实力在秦国之下,战败是注定的事情,这不是赵括可以改变的。

当赵国假装与秦国求和那一刻起,秦昭襄王就已经决定要跟赵国爆发一次大决战了,为此他准备得十分充分,先是通过议和来稳住了其他五国,然后调动了几乎所有兵力,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反观赵国,四十万主力大军已经是赵国的全部家底了,但秦军的人数更多,战斗力也更强,且有白起坐镇指挥,两相对比之下,赵军可以说是毫无胜算。

因此,我们不能将赵军战败的原因,归咎于赵括,相比于廉颇不断战败,赵括还率军杀掉了二十万秦军,这个战绩已经很优秀了。

赵括主动出击,也不全是白起引诱的结果,因为这既是赵国朝堂的决策,也是赵括审时度势之后制定的战略。

赵孝成王的错误就在于,太过于盲目自信了,再加上平原君赵胜也很支持他,因此主战是当时赵国的主旋律,没人可以改变,秦昭襄王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决定发起一次大战的。

赵括在这种情况下担任主将,除了主动出战之外别无选择,但他也不是毫无胜算,赵军展示出了应有的水平,斩杀了二十万大军,最后在粮道断绝,援军无法抵达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抵抗了四十多天,足见他还是有能力的。

再说白起,与其说他引诱赵括进入包围圈,不如说是赵括自己进的包围圈,赵括没那么好骗,因为他没得选,只能选择进攻。

长平之战中,白起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在赵军倾巢而出的情况下,派人断了赵军的粮道,并阻止赵国援军靠近长平,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在于秦军人数占据优势,不然秦军不可能在包围赵军的同时,还能分兵干其他事。

所以说,因为赵国作战败者,我们就说赵括是纸上谈兵,是不公平的;而秦国作为战胜者,我们就说白起骗了赵括,也不是事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5779.html

廉颇,国家,赵孝成王,白起,长平,秦国,赵国,秦军,上党郡,大军,故事传记,赵军,秦国,赵国,秦军,上党郡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廉颇,国家,赵孝成王,白起,长平,秦国,赵国,秦军,上党郡,大军,故事传记,赵军,秦国,赵国,秦军,上党郡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廉颇,国家,赵孝成王,白起,长平,秦国,赵国,秦军,上党郡,大军,故事传记,赵军,秦国,赵国,秦军,上党郡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