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为什么在东汉时期,会出现袁绍、杨修这样的“四世三公”大家族?

为什么在东汉时期,会出现袁绍、杨修这样的“四世三公”大家族?

东汉的“三公”其实不值钱,但“四世三公”确实很罕见,两汉四百多年,只有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两个家族上了榜。

所谓“四世”是指连续四代人。

所谓“三公”,就是指太尉、司徒、司空(西汉称大司马、丞相、御史大夫)三个最高长官,其中太尉负责军事,司徒负责行政,司空负责监察。

有时候也会把荣誉职务“太傅”算进来,称之为“四公”,只不过太傅不常设,经常空缺,所以通常说“三公”,很少提“四公”。

如果不计连续性,弘农杨氏在西汉还有一位三公,即司马迁的女婿杨敞,他曾经官至御史大夫,如此一来杨氏就是“五世三公”了。

如果只计连续四代人,袁氏略胜一筹,他们是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杨氏四代出了四位三公。

我们最熟悉的弘农杨氏子弟,应该算是那位“大聪明”杨修了,以杨修为“坐标原点”,杨氏的“四世三公”分别是:杨修的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父杨赐、父亲杨彪。

弘农杨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杨喜,楚汉战争时,他和另外四人斩杀项羽,因此得封赤泉侯。

民间传说,杨家的崛起得益于杨震的父亲杨宝做了一件善事。有一回,杨宝救了一只被猛禽追击的黄雀,后来黄雀托梦给杨宝:我是王母娘娘的使者,为了感谢您的搭救,送您四枚白环,保你家四世三公。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结草衔环”中的“衔环”。

杨家四代人都是清廉守节之士,杨震因此被宦官和外戚联手害死。史书记载,杨震下葬的那天,天上飞来一只大鸟,不停地低旋哀鸣,泪如雨下。

遗憾的是,杨家人的刚烈之风一代不如一代,杨震性如烈火;杨秉刚正不阿,少了一点舍生取义;杨赐也能犯颜直谏,却多了几分委婉;杨彪则学会了妥协。

我们最熟悉的汝南袁氏子弟,应该算是那位玩残了东汉帝国的袁绍了,以袁绍为“坐标原点”,袁氏的“四世三公”分别是:袁绍的高祖袁安、从曾祖袁敞、祖父袁汤、生父袁逢、叔父袁隗。

袁家四代人除了袁安以外,剩下的三代人其实都毫无建树,难听一点说就是尸位素餐的庸碌之徒而已。

即便如此,袁隗还是没能避祸,受累于袁绍、袁术组织关东联军讨董,他最终被董卓杀害了。

历史上最牛的“三公”当属一个叫胡广的官员,此人历经六朝,三次出任太尉,二次出任司徒,一次出任司空,还以太傅之身病逝。

从东汉到唐朝的九百多年,是历史上的豪门政治时代,那些家族累世高官一点不稀奇,但连续四代人位居宰执,在我印象当中好像仅此两家,别无分店。

更神奇的是,杨氏和袁氏还同处于一个时代,两家还是姻亲关系(杨修的母亲就是袁家人)。那么,为何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东汉呢?

一、三公更换的频率太高,任职的机会大增

开篇我就提到,“三公”听起来很唬人,但在东汉,它的含金量锐减,不值钱了。

原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帝国后,为了不让皇权受到外朝的掣肘,他创立了以尚书台为核心的朝政结构,将“三公”架空了。

也就是说,三公的地位很高,其实没多少实权,已经沦为大办事员了。这就意味着三公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成了一只好看的花瓶。

于是,三公的轮换变得很频繁,相当于皇帝赏给大臣们荣誉职务。

我们看一组数据,东汉195年一共有多少位三公:太尉79人次(平均每任2.47年),司徒73人次(平均每任2.67年),司空82人次(平均每任2.38年)。

东汉开国之初,三公的任职时间其实还是比较长的,越到以后更换的频次越快,尤其是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三公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周转率”自然需要更高一些。

以汉灵帝一朝为例:太尉23人次(平均每任0.91年),司徒13人次(平均每任1.62年),司空18人次(平均每任1.17年)。

比如曹操他爸曹嵩,花了一亿钱买了个太尉,才五个月就下课了,平均每天成本70万钱。最短的是一个叫孟戫的官员,才上任26天就下课了。

三公更换的越频繁,大家“一日游”的机会越多。就像如今的评奖,100个人能搞出200个奖,中奖概率200%。

这种情况下,出现四世三公的几率就高了很多。放在西汉,皇帝们都不喜欢更换三公,那时候父子两代出任三公就是特大新闻。

二、宗法制的滥觞,家族是社会个体的依存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一直没有停息,但有一个制度却始终不变——宗法制,这个制度决定了家族作为最微观的社会组织,主宰个人命运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个人的前途完全被家族利益绑定,这就给豪门家族的崛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三、学术豪门化,家学催生政治垄断集团

秦朝之前,宗法制主要是士大夫阶层的游戏,老百姓不掌握任何社会资源,社会面的影响不大。

但随着西汉中后期儒学的兴起,以及察举选仕制度的完善,学术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并形成了门学、家学这种学术垄断的倾向。

门学以师生关系为脉系,家学以血缘关系为脉系,二者在通过婚姻关系交融,促使掌握学术资源的家族逐步豪门化。

弘农杨氏专修《欧阳尚书》,汝南袁氏专治《孟氏易经》,两大家族门下弟子数千,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进而成为政治资源垄断的最大受益人。

同样陈氏、荀氏、司马氏、孔氏、王氏等,走的也都是这条路。

当年袁绍、袁术兄弟逃出京城,为何有能力在地方一呼百应?其实不是他们的个人能力有多强,而是他们背后的袁氏家族将他们塑造了成了士族阶级的领袖,他们代表了豪门集团的整体利益。

四、军功家族的陨落,为新豪门集团创造了空间

如果没有桓灵时期,或许就不会有杨氏、袁氏这种新豪门集团的兴起,因为东汉开国之初的豪门集团已经被军功集团所霸占。

这些军功家族以外戚身份左右皇权,导致他们与皇权的摩擦越来越激烈,他们的下场也越来越惨烈。每一位皇帝亲政后,几乎都要对外戚家族进行一次屠杀。

如此几番轮回,在汉桓帝和汉灵帝的收官之战中,军功家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政治力量是不能缺位的,他们留下的真空必然会由其它势力填充,这就给杨氏、袁氏、荀氏、陈氏等豪门家族创造了历史条件。

综上所述,宗法制的人文环境,三公的平民化,学术的豪门化,以及旧豪门集团的退场,给新豪门集团的崛起创造综合条件,这就是那个时期杨氏、袁氏这样的大家族产生的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7414.html

司徒,杨震,东汉,太尉,大家族,杨修,杨氏,袁绍,代人,袁氏,故事传记,三公,杨修,杨氏,袁氏,弘农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司徒,杨震,东汉,太尉,大家族,杨修,杨氏,袁绍,代人,袁氏,故事传记,三公,杨修,杨氏,袁氏,弘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司徒,杨震,东汉,太尉,大家族,杨修,杨氏,袁绍,代人,袁氏,故事传记,三公,杨修,杨氏,袁氏,弘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