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始皇的故事22荆轲刺秦王,被高估的英雄,为何还能千古传诵?

秦始皇的故事22荆轲刺秦王,被高估的英雄,为何还能千古传诵?

秦灭韩、灭赵之后,按照原本计划,接着本来应该是灭魏之战。

秦国军队已经往南调拨,直指魏都大梁,不过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虽然没有改变整体的战争走向,却改变了战争的小走向。那就是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和赵国接壤的国家,除了魏国,还有燕国。赵国被灭后,秦国曾经的统战对象燕国感到恐慌。燕太子丹年轻的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认识嬴政,后来秦和燕连横,燕太子丹又在秦国做人质,可是他待在秦国很不开心,就逃回了燕国。他遇到卫国人荆轲,就开始一起策划刺杀秦王。时间不等人,再不刺杀秦王,燕国可能就要没了。

此处尝试一下描绘手法的故事体——

33岁的秦王政一大早起来,洗漱完毕,穿好衣服,坐在案头翻阅一捆捆竹简。不一会儿,宫门外一名侍卫急匆匆地跑进来,呈上一卷精美的丝绸书信。嬴政打开书信看了看,喜出望外,马上吩咐侍卫叫来几位大臣。

原来,这是燕国太子丹送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到,燕国不敢抵挡秦国的攻势,打算献出燕国重要区域的地图投降,为了表示诚意,燕国还会派人将当年投降燕国的一名秦军将领的人头献上。

秦王在咸阳宫欣喜地等待着燕国使者的到来。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搜查,燕国使者身上什么配饰也没有了。他低着头、弯着腰,双手恭敬地举着一份卷起来的图册,穿过大臣聚集的大殿,来到秦王跟前。

秦王非常开心,他已经灭掉了两个国,现在竟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得到一个国。

他看着面前的使者小心翼翼地打开图卷,燕国的山山水水渐渐出现在他眼前。图卷快要到头的时候,燕国使者突然从图卷里面抽出一把匕首,一个箭步冲向前,抓住秦王的胳膊,准备往秦王的胸前刺出匕首。

秦王反应敏捷,使劲向后退,把自己的衣袖都扯断了,又赶紧把手伸向腰间去拔剑,可是这个地方太狭窄,剑又长,他拔不出来。

秦王跳起身,朝旁边的一根柱子跑过去。那名刺客赶紧追上来,围着柱子追赶秦王。

大臣们都吓傻了,他们也没有兵器,只能远远地看着秦王被刺客追杀。大臣们提醒秦王从身后拔剑,秦王拔出剑,正对着刺客一刺,击中了那人的大腿。

这名刺客依然很勇敢,不肯放弃,使出浑身的力气抛出匕首,偏了一点,牢牢地钉在了秦王身旁的柱子上。大家看刺客没有了兵器,一拥而上,把他制伏了。

这名刺客名叫荆轲,是燕太子丹以献上燕国地图的名义,专门派过来刺杀秦王的。

秦王非常生气,命令前线士兵不要往南,立刻调转方向往北攻打燕国。秦王嬴政不惜改变作战计划,也要报燕国刺杀的仇。

他命令大将王翦进攻燕国,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占领了燕国一大半的土地,包括燕国的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带着一批人逃到了远处的辽东,对秦国已经不构成威胁。秦王这才重新让军队南下。

秦国攻打燕国属于小意外,按照原本计划,应该是消灭楚国之后再灭燕国的。燕国在这一次的战争中还没有被灭,因为宗庙还在,燕王从北京迁到了辽东地区。

秦国要等到灭楚以后才回过头来彻底灭燕。这时候的燕国,已经奄奄一息了。

接下来,公元前225年,灭魏之战。

秦军用水淹大梁的办法灭魏。

战国的战争在此时已经彻底没有风度可言,趁着地震和灾荒灭赵国,用反间计和水攻等策略,这是讲究绝对实用主义的士人带来的风气,不只是法家、兵家、纵横家,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士人的共识。

商鞅凭借与魏国公子的交情,提出叙旧,魏国公子高高兴兴地来了,他却将人囚禁,趁机大杀四方,这样的事情得到很多人的赞赏,然而这种对德性的消耗终将让秦国万劫不复,连一块砖也留不住。

灭掉魏国后,秦王相当得意。

他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已经基本灭掉韩、赵、燕、魏四个国,接下来他要对楚国动手。

在讨论灭楚计划时,秦王政觉得楚国早就衰弱了,只需要20万大军就能轻松拿下。灭赵、灭燕的名将王翦却告诉秦王:没有60万大军,你不可能灭掉楚国,楚国虽然弱,但是楚国地方太大。

秦王觉得王翦太夸张,60万大军相当于秦国举国动员的兵力。他让王翦退休回老家,起用李信和蒙恬代替王翦去攻打楚国。

20万秦军遇到了楚国的名将项燕,被打得一败涂地。

接下来是灭楚之战。秦王不得不重新考虑战争策略。王翦已经回老家了,秦王该怎么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7975.html

刺客,英雄,王翦,燕国,秦国,故事,秦王,千古,荆轲,楚国,故事传记,王翦,燕国,秦国,秦王,楚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刺客,英雄,王翦,燕国,秦国,故事,秦王,千古,荆轲,楚国,故事传记,王翦,燕国,秦国,秦王,楚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刺客,英雄,王翦,燕国,秦国,故事,秦王,千古,荆轲,楚国,故事传记,王翦,燕国,秦国,秦王,楚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