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卤城之战,历史记载中各不相同,真相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卤城之战,历史记载中各不相同,真相到底是什么

卤城之战是一场众说纷纭的战役,造成这种结果的是因为历史记载的前后矛盾。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这场战役没有记载。最初记载这个战役的是《汉晋春秋》,被裴松之加在了注释中。这个记载说诸葛亮“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而在《晋书》中,对这场战役的记载是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并且攻拔诸葛亮的营垒,诸葛亮退走。司马懿追击诸葛亮,击破诸葛亮的抵抗,俘斩了上万的蜀军。在《资治通鉴》中,采纳了《汉晋春秋》的说法,说诸葛亮获甲首三千。

一、卤城之战的真实性。

我们从这些互相矛盾的历史记载中,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卤城发生了战斗。不能肯定的是,战斗的结果究竟是诸葛亮胜利还是司马懿胜。不过,我们从这一仗的后果来看,这一仗应该是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大体打成了平手。

我们看这次诸葛亮北伐的记载,并没有任何人在撤退回来得到封赏的记录。如果诸葛亮在卤城之战中取得了那么巨大的战果,是不可能不对有功人员加以封赏的。不过,在《三国志》中,却有着这场战斗的蛛丝马迹。比如在《王平传》中,就有这场战斗的记录。既然这场战斗爆发过,蜀军又没有对这场战斗的表彰,那么这场战斗的战果就肯定没有《汉晋春秋》记载的那么辉煌。

而司马懿的战果也不可能像《晋书》中所说的那样。《晋书》中说司马懿打败诸葛亮,迫使诸葛亮撤退。而主要的战果是在追击中取得的,司马懿击破了诸葛亮的军队,俘斩了上万的蜀军。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个战果也是不可能的。一是众所周知,魏军在诸葛亮北伐中最大的损失,就是张郃的战死。而这位曹魏的名将就是战死在这次对诸葛亮的追击中。张郃是这次追击战里曹魏的主将,连主将都战死的战斗,怎么可能会击破对手呢?

二是诸葛亮的蜀军兵力有限,在诸葛亮时代,整个蜀军也不过才十二万军队。除了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总是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看家,自己只率领三分之二的兵力出征。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最多也只带了八万军队。如果诸葛亮在这一战中损失上万军队,那么对蜀军的打击将是十分沉重的。

在街亭之战后,诸葛亮为了承担失败的责任,他主动自贬三等。如果这一次诸葛亮同样失败,他肯定会承担这个责任。可是我们在历史记载中根本没有发现类似的记载,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这场卤城之战确实发生过,不过战果对于双方都不是决定性的,对战争的结局不起任何作用。

二、卤城之战的大致经过。

卤城之战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率领八万蜀军从汉中进攻祁山。魏军坚守祁山、上邽、陇西等要点,并因为曹真身体有病,魏帝派司马懿前去接替曹真拒敌。

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并没有强攻祁山、上邽等曹魏的堡垒,而是围而不攻,企图与魏军主力在野外决战。因此,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的机动作战,来吸引司马懿决战。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全军救援祁山的时候,便亲自率领三万军队攻打上邽,并抢割了上邽的麦子。

司马懿率领军队回救上邽,但是并不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在收割完麦子后,又率军南撤,司马懿又再次尾随诸葛亮而行。在卤城附近,诸葛亮又回军求战,司马懿又退到山上,掘壕自守。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手下的将领都要求出战,司马懿见群情激奋,难以压抑,只得下令出击。

这一仗,司马懿分兵两路。自己率领一路魏军作为正兵,进攻诸葛亮的大营。张郃作为奇兵,进攻王平守卫的诸葛亮大营侧后的南围。在这场战斗中,张郃进攻的王平,坚守不动,使得张郃无法攻下南围。正面进攻的司马懿所部,也被诸葛亮派出魏延、高翔、吴班各领一支军队逆战,遭受了失败。司马懿率领败军回营坚守不出,张郃也无功而返。

卤城之战虽然被一些人说得神乎其神,其实从头到尾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斗法。诸葛亮是希望在野战中消灭司马懿,而司马懿则是坚持紧跟诸葛亮,不与诸葛亮决战的策略。这是因为诸葛亮的最根本的弱点在他的后勤补给方面。如果司马懿死死抓住诸葛亮的弱点,当诸葛亮的粮草不济撤军的时候,对他进行追击,那么就能够获得胜利。

在当时,诸葛亮实际上是处于司马懿的包围之中。他的背后有魏军坚守的祁山堡,威胁着诸葛亮的后路,使得诸葛亮的后勤运输遭受严重的威胁。当面又有司马懿的大军压制,如果稍有差错,就大祸临头。在这种态势下,诸葛亮要和司马懿决战,实际上是担负着极大的风险的。司马懿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始终保持着尾随不战的态势,使得诸葛亮求战不得,进退两难。如果始终保持这种态势,诸葛亮的处境是十分困难的。

诸葛亮为此采取了逼迫司马懿速战速决的策略。在部下的逼迫下,刚刚得到军权,没有得到全军信任的司马懿,只得违背自己的意愿与诸葛亮作战。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卤城之战中,司马懿是留了后手的。他的正面出击并没有用全力,而是牵制诸葛亮的兵力,掩护张郃对王平的攻击。如果张郃得手,那么诸葛亮的后路被切断,将会危在旦夕。

可是张郃的攻击没有得手,司马懿便撤回了大营。诸葛亮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并没有取得他想要的战果。因为诸葛亮既没有能够给司马懿的主力沉重打击,攻下司马懿的大营。同时,诸葛亮也不能对孤军深入的张郃进行反击,任其撤退,从此就能够知道这场战斗的结果了。

经过这场卤城之战后,司马懿继续他的坚守战略。处于司马懿半包围态势下的诸葛亮,因为粮草供应困难,最终不得不撤退。司马懿为了实现他追击取胜的策略,不顾张郃的反对,派张郃追击。张郃在木门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诸葛亮也顺利的撤回了汉中。至此,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结束。

三、卤城之战的后果。

卤城之战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历史上第一次直接交锋。在此战前,双方互相斗智斗勇,进行了多次战术上的机动。虽然双方没有交手,可是在战略战术上两人已经进行了交锋。这一切斗法的效果,都在卤城之战中得到了体现。

诸葛亮是采取以机动作战的战术,调动司马懿,寻求在野外决战。同时,也兼顾自己的粮草供应的困难,抢收对方的小麦,补充军粮。而司马懿则抓住诸葛亮的粮草供应困难的弱点,始终对诸葛亮步步紧逼,限制诸葛亮的行动,但是又不和诸葛亮决战。这样,司马懿就始终给诸葛亮施加着压力,使得诸葛亮背负着后勤的重担,最终因为粮草不济而撤军。

实际上,诸葛亮采取的是以攻为守的战略,司马懿采取的是以守为攻的战略,而在战术上双方又翻了过来,诸葛亮是以守为攻,司马懿是以攻为守。诸葛亮对司马懿一直进行着挑战,可是这是他在司马懿进攻态势下的防御举动。而司马懿在遇到诸葛亮的挑战时,就坚守不出,这是他采取以防守的手段,对诸葛亮施加压力,保持进攻的态势。

在双方的卤城之战中,诸葛亮采取的是以防守挫败对方的进攻,再加以反击的战术。而司马懿虽然采取的是进攻的战术,他实际上想要采取的是防御的效果。这样,司马懿在进攻诸葛亮的大营时,只是试探性的进攻,一旦形势不利,就马上撤了回来。这样,卤城之战就以虎头蛇尾的结果结束了。

不过,经过这一场战役,司马懿基本上对诸葛亮的战略战术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也通过这一场战役,对自己的部下和军队的战斗力都有了认识。尤其是和诸葛亮的交手中,他确立了自己的战略战术。那就是坚守不战,等待诸葛亮的粮草耗尽撤退时再进行追击。同时,张郃在追击时中伏也给了司马懿深刻的印象。

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双方在卤城之战中得到的经验教训都被付诸实践。诸葛亮依旧采取曾经成功的机动作战,进占北原,偷袭阳遂。但是在对诸葛亮早有防范的魏军防守下,诸葛亮的机动作战都没能成功。司马懿坚持行之有效的战略,坚守不战,等待诸葛亮粮尽撤军。同时,在蜀军撤退的时候,司马懿汲取张郃的教训,谨小慎微。在蜀军摆出反击的姿态,马上撤军。

而诸葛亮则汲取了自己后勤困难的教训,在第五次北伐中,着重力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积蓄了三年的粮草,并且用木牛流马进行运输。诸葛亮还抓住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特点,采取战场屯田。他将军队和当地百姓混杂在一起,在当地开荒种田,解决了粮草的供应问题。如果这样继续僵持下去,诸葛亮可能会逼司马懿改变策略,与自己决战。可惜的是,诸葛亮因为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没有完成自己的意愿。

结语:

卤城之战在历史上记载不一,但是这场战斗是确实存在的。不过不管这场战斗双方的胜负如何,都没有对战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从各方面的文献资料来看,这场战斗应该是诸葛亮取得了胜利。不过由于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诸葛亮全军上下也没有进行封赏。

但是,这场战斗对诸葛亮和司马懿日后的战争,影响十分深远。他们两人都通过了这场战斗,对敌人的作战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将这些经验教训运用到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去。在那次战役中,司马懿和诸葛亮经过多次交锋,最终遏制了诸葛亮的攻势,使得诸葛亮壮志未酬。这一切,未始不是卤城之战带来的结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8235.html

卤城,司马懿,历史,诸葛亮,真相,战果,蜀军,军队,张郃,魏军,故事传记,卤城,司马懿,诸葛亮,卤城之战,张郃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卤城,司马懿,历史,诸葛亮,真相,战果,蜀军,军队,张郃,魏军,故事传记,卤城,司马懿,诸葛亮,卤城之战,张郃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卤城,司马懿,历史,诸葛亮,真相,战果,蜀军,军队,张郃,魏军,故事传记,卤城,司马懿,诸葛亮,卤城之战,张郃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