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王为什么要赐死战功赫赫的白起?是个人偏见,还是有长远考量?

秦王为什么要赐死战功赫赫的白起?是个人偏见,还是有长远考量?

白起,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喜欢他军事才能的人称他为战神,不喜欢他血腥杀戮的人称他为杀神。

其实不管称呼他什么,不管怎样看待他,都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且对他不同的看法多数是因为长平之战,在那一战之中白起坑杀赵国将士四十万,因此留给后世不同的名声。

如果站在秦国当时的角度,白起的做法未必是错误的,毕竟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不是做慈善。因此,白起作为守护秦国的英雄,在秦国民众心里肯定是地位崇高,在秦国君主的眼里是国家大功臣。

既然如此,秦王为何要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是感性使然,还是出于理性的考量?

白起的为人处世之道

众所周知,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人情世故,而且这一点不是自己想不想、是否愿意就能决定的,这还只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何况是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秦国官场。

白起作为秦国当时军方最具影响力和最具权威的代表,肯定会暗中遭到他人的羡慕嫉妒恨,所以需要考验白起的为人处世,这一点若是做好了,恐怕白起也不至于落个被赐死的下场。

其实白起在小时候性格就比较孤僻,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而白起也不在意这些,只想着研究自己的兵法,时不时还会自己去山地做兵法演练。

从此可看出白起的将军命是源于自己从小的专注付出,也能看出白起的性格不合群,所以这一点为他的悲凉结局埋下伏笔。

关于白起的为人处世,首先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军事能力与白起恰好相反,但是他在秦国军方的活跃度让人感到羡慕。

这个人名为王龁,为什么说他被人羡慕?因为秦昭襄王几乎每次派兵出征最先派的都是王龁,等王龁打了败仗之后才派白起出马。

按常理,一个带兵作战经常输的将军不应该受到重用,但是这位王龁偏是属于不按常理的角色,他的每次不按常理都是由秦国君主说了算。

但是可以被秦王选为不按常理的人物,源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让人信服,让秦国君主爱用他,第一时间想到用他。

与之相比,白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身居高位,却属于备用人选,这个情况足以说明白起的为人处世不适合尔虞我诈的秦国官场。虽说命运和他自己的军事能力让他走上高位,但不能保证他的为官之路走得更稳更长远。

其次是长平之战后,时间跨度不到一年,秦国再次发起了战争,史称邯郸之战。

此战秦王先是委任王陵为主帅,发兵攻打赵国,但这场战争的结果是秦国大败,面对这个结果秦王是不能接受的,所以震怒的秦王想到正在养病的白起,于是下诏令让白起再战沙场。

可是白起这个有意思的大神,竟然拒绝接受秦王的旨意,而且还自认为自己理由充分、为国为民、忠心耿耿的阐述攻打赵国是严重不利秦国当下的局势。

可惜秦王并没有听进白起的建议,但是秦王也并不甘心,又多次安排重臣去劝说白起,终是无果,没办法的秦王又再次起用王龁,最后还是大败而归。

当邯郸之战的结果传到白起耳边时,白起再次耿直地说秦王不听自己的劝说,最后还是惨败,真是不应该啊!

可惜白起的耿直之言,传到秦王那里却如同嘲讽一般,让秦王心中终起怨恨,认为白起不知为君王分忧,只知道看君主笑话,真是岂有此理。

祸根早已埋下

为何说祸根早已埋下?源于白起的重用,白起重用的确是因为自己的才能,但是古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白起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秦昭襄王的娘舅魏冉。

秦昭襄王之所以能坐上君主的位置,他娘舅魏冉可是只要功臣之一,所以在秦昭襄王即位后,魏冉权倾朝野,加上与自己的姐姐(宣太后)一起把持朝政,导致秦昭襄王长达几十年没有完全掌控王权。

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母亲宣太后去世,时机成熟,秦昭襄王采纳客卿范雎的建议,把娘舅魏冉和宣太后重用的秦国四贵赶出咸阳,就此秦昭襄王才真正的掌握王权,所以范雎就此开始受到重用。

而范雎这个人就是白起被赐死的主要祸根,因为魏冉对白起有知遇之恩,范雎把魏冉赶出了都城,等于把自己放在了白起的对立面。

若是白起是一位政客也许会跟范雎联合在一起掌握更大的权力,可是白起只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战将,不会做政客的事情。

与此同时,范雎早已盯上白起,或者说早已把白起视作眼中钉,因为范雎从扳倒魏冉集团开始,就对跟魏冉有密切关系且又活跃在秦国朝堂的人持着担忧的心态,生怕哪天被这些人暗中干掉。

白起与范雎真正对上眼,是在长平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当时白起的想法是乘胜追击,一举歼灭赵国。

这时赵国派出使者找上范雎,并游说范雎,赵国使者说如果不阻拦白起的继续战斗,恐将在未来白起的地位再上一层。

届时将凌驾于百官之上,范雎都得屈居于下,加上范雎因为魏冉之事仇视白起,而且范雎心胸狭窄,于是采纳了赵国使者的建议。

范雎向秦昭襄王进言,以秦国军队征战3年需要休养为由,应该放弃进攻,秦王也答应了范雎的提议。

这个结果是白起无法理解的,所以对于提出建议的范雎有了抱怨,因此在邯郸之战第一轮失败之后,秦王安排范雎作为说客去劝说白起,白起压根儿就不理范雎,就此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僵硬。

之后在邯郸战役彻底失败之后,白起被罢官赶出都城,范雎并没有放过白起的打算,反而立马建议秦王处死白起。

范雎的理由:白起可能会因为罢官而怀恨秦王,从而被敌国利用,那么后果不堪设想。这个莫须有的罪名,秦王也极为认可,于是就有了白起被赐死的结果。

秦王赐死白起的背后缘由

1,功劳太大,秦王害怕

秦国从商鞅变法之后,施行军功爵制度,也就是说只要谁能不断的立下军功,就能一直累积军功上升官位。

而白起自从出道开始就从未有过败绩,因此白起立下的大大小小的军功数不胜数,在军事思想治国的国度里,这样的人所拥有的威望也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点也是君王所害怕的。

不可否认,秦王的心理是矛盾的,既爱又怕;爱,是因为秦国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在上升的趋势,发展到秦昭襄王时期已经达到东周诸侯国的顶峰。

所以秦王此时的目标是统一六国,那这个目标就需要一个超级战将来作开路先锋,白起就是这样的人选。

怕,就是认为白起如今的军功已经达到一个世间万千军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白起又带领秦军一统六国,那功劳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威望之高是难以预料的,潜台词就是危害王权之深更是不可预测的。

诚然这一切只是秦王的想象,但是秦昭襄王不愿意去拿自己祖宗几代人的心血去赌博,所以在范雎的推波助澜之下,毫不犹豫地赐死白起。

2,从法家思想的角度出发

秦国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主要的政治思想就是法家思想,而法家思想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大体意思就是不论其他任何关系,只论法治,只要违反法律,就一律判罚。那这个跟白起赐死有什么关系?就算白起抗令不遵,但是已经接受了罢官和逐出都城的处罚,不应该在受其他处罚。

当然这样说没有错,但是不要忘记,在古时候违抗君主的命令向来都是大逆之罪,这个罪的判罚死刑都是轻的,严重的是株连三族、乃至九族才是重罚,所以白起所受之罚实在是太轻了。

其实主要是因为白起的地位够高、功劳够大、影响力够大,借白起之头颅,显秦朝法律之森严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试想一下,从此以后谁敢仗着自己的功劳去抗秦王之令?

因此,白起得死其实有些机缘巧合,甚至可以说是自己送上门去给秦王砍的,不然秦王找这样立权威的角色去哪寻找。

3,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首先,秦昭襄王并不昏庸,所以他自己所做的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的因素也是关系到秦国的方方面面,绝不会因为白起的抗令而一时脑热就干掉白起。

其次,秦昭襄王再不喜欢白起,也不会真的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白起,因为他还要考虑到伤害有功之臣的因素,毕竟白起立下惊天战功都能随意被杀,那还有谁敢替秦国效忠!

因此,秦王赐死白起,既是小人使坏,也是当时秦国的对外扩张需要,赵国当时是秦国的重要拦路石,想要搬开这块硬石头,也是有必要干掉白起的。

若是白起活着,赵国军队面对秦军会有一种哀兵之感,正所谓哀兵必胜,即使不谈胜利,只谈赵国总是与秦军拼死抵抗的状况,就是严重影响秦国统一的步伐,所以只能牺牲老将白起来换取秦国的利益。

总而言之,秦王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既有感性的一时脑热,但更多还是出于理性的考量。

因为秦国的实力和处境,都告诉秦王不能做一个昏君,只有时刻保持足够的清醒,才能应对随时发生的变化,才能守住祖宗几代人经营的江山,才能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统一目标。

因此,白起的死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也许换一个时期换一个君主,白起可能会得到善终。可是这谁又能说的准,终究白起被赐死已是2000多年前的陈旧事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8570.html

白起,襄王,偏见,秦国,秦昭,赵国,魏冉,秦王,战功,范雎,观点评论,白起,秦昭襄王,秦国,魏冉,秦王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白起,襄王,偏见,秦国,秦昭,赵国,魏冉,秦王,战功,范雎,观点评论,白起,秦昭襄王,秦国,魏冉,秦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白起,襄王,偏见,秦国,秦昭,赵国,魏冉,秦王,战功,范雎,观点评论,白起,秦昭襄王,秦国,魏冉,秦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