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春秋“保晋戈”传奇

春秋“保晋戈”传奇

文|张长国

在菏泽市成武县博物馆的古代兵器陈列橱窗里,有一件春秋时代的青铜戈,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散发着幽幽的青光,透出阵阵寒意。一眼看去,它和其他青铜戈没有什么不同,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其一侧刻有古朴的金文——“保晋戈”。

这是菏泽市内博物馆收藏展出的古代兵器中唯一一件刻有文字的戈,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据了解,该青铜戈是1990年9月成武县文物管理所征集的,于1972年出土于该县的小台遗址,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铜矛。

一般来说,戈的各个部位都有专门的命名,戈由三部分组成,即援、胡、内。

援,是戈平出的尖头部分,两边有刃,像一柄平出的匕首,既可以平推敌人的脖子部位,也可以像镰刀一样割拉敌人的脖子、腿等部位,还可以用尖头啄、扎敌人。

胡,是援的直下部分,和援几乎呈直角,上面有两个或多个孔,可以把戈穿绑在木柄上。

内,是援后面的短柄,上面也有孔,是为了更牢固地绑扎在木柄上。

据《考工记》记载:“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大意是说,戈的援上下的刃之间两寸宽、内四寸长,胡六寸长,援八寸长。但由于春秋时期度量衡不统一,各地制造的兵器实际大小是有差异的。

成武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戈,援长11.5厘米,胡长6厘米,“保晋戈”三字竖排阴刻在援的内侧。

这件兵器为什么叫“保晋戈”呢?从字面来理解,就是保卫晋国的戈。既然是保卫晋国,肯定是当时的晋国发生了外敌入侵的大事件,晋国人或者是在战前铸造了这些戈,或者是在战后为纪念这件事在戈上刻了铭文。但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所在地在今山西省,成武县并不属于晋国,为什么晋国的兵器会在成武县出土呢?这背后肯定有不为人们所知的大事件。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十五年,赵鞅使邯郸大夫午,不信,欲杀午,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亲攻赵鞅,鞅走保晋阳。”

这段历史说来话长。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赵鞅(赵简子)欲将住在邯郸的五百户卫国人迁往晋阳,让管理邯郸的族弟赵午回去办理这件事。赵午回邯郸后一说,大家都不同意,事情没有成功。赵鞅认为赵午起了不好的作用,准备杀赵午,赵午就与中行寅、范吉射起兵攻击赵鞅。赵鞅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一带)。晋阳城水深城高,赵鞅一直坚守了两年时间。

有研究者认为,赵鞅在这个时期铸造了保晋戈,为了激发士气,他特地要求在戈上铸造了“保晋戈”三字,以示退无可退。

到公元前493年,赵鞅在外援的帮助下,击败范氏、中行氏,中行寅、范吉射逃入朝歌(今河南淇县)。赵鞅在友军支持下,率晋军包围朝歌,而齐、鲁、宋、卫、郑、鲜虞等国则支持范、中行二氏。齐国向朝歌运输粮食,并由郑大夫子姚、子般领兵护送,范氏出城迎粮。赵鞅知道后,领兵前去截击。与郑军在铁丘(今濮阳西北)展开激战。

当时郑军势众,赵鞅的兵力少,为激发士气,他在战前誓师中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左传·哀公二年》)这也是战国军功制度的源头。晋军士兵争着立功,士气高涨,晋军大败郑军。

因为鲜虞、齐国、卫国支持自己的敌人,赵鞅在兵力强盛后,率兵开始征伐他们。

公元前489年,赵鞅率晋军伐鲜虞;前485年春,赵鞅率师伐齐国;前481年春,伐卫国。

战争非常激烈,也许是当年赵鞅在晋阳铸造的兵器很多,质量也很好,所以,十年之后,这些兵器仍然能继续使用。

在赵鞅伐卫国时期,成武县西的曹国已被宋国所灭,成武县成为宋国北境,成武县的小台遗址在老城城区东约三里,北面约二十华里就是鲁国的南部边境重镇——南鲁,东面四十里就是鲁国西大门——防城。

也许是在晋军伐卫的过程中,一个卫国的小兵在战斗中获得了晋军的兵器,失败后向东一路逃亡,然后,带着自己的矛和获得的战利品“保晋戈”隐居在这个进退自如的边境地带,最终老于乡间,带着自己的荣光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或许,这就是“保晋戈”的传奇经历。两千多年后,适逢盛世,“保晋戈”重现于世,被收藏于博物馆中,这也是“保晋戈”在历史中最好的归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957.html

赵鞅,敌人,保晋戈,成武县,古代兵器,卫国,春秋,晋军,保晋阳,晋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赵鞅,敌人,保晋戈,成武县,古代兵器,卫国,春秋,晋军,保晋阳,晋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赵鞅,敌人,保晋戈,成武县,古代兵器,卫国,春秋,晋军,保晋阳,晋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