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亡秦必楚”,秦法能让秦国崛起,但却从基因上就与楚人不兼容

“亡秦必楚”,秦法能让秦国崛起,但却从基因上就与楚人不兼容

公元前221年,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帝国,终于在秦王嬴政一朝一统天下。

秦灭六国历时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楚赵两国对秦军的抵抗都较为激烈。赵将李牧与秦将项燕都曾大败秦军,就军事角度而言,赵国对秦国的抵抗烈度甚至还要略胜于楚国。

然而,在十余年后发生的爆发的反秦战争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几乎都来自楚国:陈胜、吴广、项羽都是楚人,刘邦虽然是生于魏国,但是其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楚国,与他一起打天下的那群弟兄也都是楚国人,这一切似乎真是印证了那句传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上述四人中,项羽是大贵族,而其余几人只是平民,或者勉强算得个上中产阶级,楚国各个阶层的人似乎都积极活跃在反秦的战场上。

秦灭楚,楚国贵族因利益受损而憎恨秦国可以理解,但作为平民的楚人为何对让秦国强大,让秦人过得还算不错的秦法秦制不满?真的只是被楚国的旧贵族所欺骗与裹挟,还是另有他因?

秦灭六国表面上靠的是大秦的虎狼之师,但是实际上是虎狼之师背后的秦法,秦制。说到底,灭六国者秦法也,而在六国之中,楚国人对于秦制秦法的反感与憎恨似乎远超会胜过其他诸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分析,秦制与楚人因何不能兼容。

两个蛮夷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秦国也好,楚国也好,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秦楚两国有一个共同点:都曾经被中原诸国视作蛮夷。蛮夷要想生存就得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秦国的祖先秦非子的工作是为周王室养马,因为养马有功而成为周的附属国,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把自己玩死了,西周的都城镐京被犬戎占领,秦襄公率军营救西周有功,得到了周幽王之子周平王的册封,至此,秦国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

周平王册封秦襄公的土地在岐山以西,秦国虽然建立,但是积贫积弱,还要时时面对来自西北犬戎的威胁,秦人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恶劣的生存环境也让秦人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性格。

老秦人的努力并不白费,随着秦国在与西戎和周边诸侯国的战争中连连取胜,秦人得以在关中平原上繁衍生息,至秦穆公时,甚至成为了仅次于晋国、秦国和楚国的强国。

但秦穆公时期秦国的辉煌只持续了一代,随后等待秦国的是百年衰落,而真正让秦国走向强大的是秦孝公时的变法,既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变法,事实上商鞅变法时,其余六国也在寻求变法,但是为何只有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是商鞅的改革措施太过高明,还有另有其他原因呢?

楚国的建立比秦国更早,周成王时期,楚国的先祖熊绎被封于丹阳。

但楚国的遭遇与秦国相似,都被中原政权视为蛮夷,楚国像中原诸侯一样必须向周天子进贡,但楚国的首领只能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是无资格参加诸侯盟会的。

楚国所在的长江流域在当时并未并充分开发,楚人需在蛮荒之地上建立家园,“筚路蓝缕”一词原本就是用来形容楚人创业的艰难。

理论上,楚人面前是广阔的长江流域和更为广阔的长江以南地区,但此时这些地方大多未经开发,楚地中江汉平原还算适合发展农业,而其他地区多山川丘陵,并不十分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却很适合渔猎,楚地矿产丰富,从西周中期开始,楚地的居民就开始大规模冶炼青铜。

这就是楚国人面临的局面:理论上土地很多,但是大多是未开化之地,想要变强,就得闯出一片天地,楚人的闯劲由此得到锻炼。

经过艰苦创业,楚人在中原文明尚未染指的南方地区集聚了相当的力量,但是依旧不被中原政权承认,总是被称为蛮夷,楚人也不争辩,你说我是蛮夷,那我就是蛮夷吧,楚国首领熊通(后来的楚武王)在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遭拒后,在前704年自称为王。楚武王也大方承认过:我蛮夷也。

于是,传统中原强权与蛮夷楚国的之间的战争持续进行,至楚庄王时期,楚国一举击败当时的中原诸国中实力最强的晋国。

楚庄王

此后,晋楚两个大国的争霸持续了数十年,但楚国并没能进一步取得优势,反而在后起之秀吴国的打击下,险些亡国,但楚国底蕴犹在,在短暂衰落之后又迅速崛起,成为了后来战国七雄中有相当实力的大国。

楚国也进行了一次改革,就是所谓吴起变法,但是吴起变法的结局是因以支持变法的楚悼王死后,旧贵族发动叛乱,杀死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而结束,楚国的贵族的能量为何如此之大?

商鞅变法因何成功?

我们的一个基本认知是:秦国的强大始于商鞅变法,而要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大部分人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1.实行法治(也可以说严刑峻法),轻罪重罚,实行连坐。

2.鼓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但是,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被大家忽略,这一点就是强行让家庭小型化。

秦律有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

这一点许多人认为不重要,但事实上它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有利于打造出一具高效运转的小农经济下的国家机器。

让我们再简化一下商鞅的法令:1.鼓励秦人去耕种。2.让家庭小型化。3.打击商业与游民,但鼓励军功。

好了,商鞅脑中的理想国已经出现:这个国家由一个个小型的,以农业为绝对主要生产方式的家组成,除种地外,这个国家的人获得收益的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就是打仗,立军功。

秦国以法律的形式让秦国的基础生产组织是一个个小型家庭,这些小型家庭需要承担国家的兵役和徭役,但是也获得了好处,一块能够用耕种来养活自己一家老小的土地。

用秦晖的话说,秦法的本质是让秦人原子化。

这些原子化的秦人只有在大秦帝国这具高效运转的国家机器中才能获得收益。

于是,一具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以农业为基础的,鼓励军功的国家机器搭建完成。

而支撑这具机器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

或者说,这具国家机器只有在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模式的国家中才能运行。

现在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谁是帮助商鞅完成了变法,大多数人的答案一定是秦孝公,这当然没错,但是,比秦孝公更重要的是大秦地界上那一片片黄土地。

秦国境内有关中平原那样的大片适合农业耕种的土地,而且,这些土地相对而言比较肥沃,一个小型家庭在一块不算太大的土地上耕种,获得的收成就可以养活自己,这才是秦孝公与商鞅能够用法令的形式让秦国境内的家庭趋于小型化,让秦人趋于原子化的原因。

在秦国的土地适合搞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前提下,商鞅以变法的形式让这种经济形势迅速推广,秦人因此变得强大,商鞅变法干掉了贵族和大家族,让秦人直接秦国政府绑定,而秦国的贵族之所以被干掉,原因无他,在适合发展小农经济的秦国,他们的存在就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因素,是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的。

秦人强大的根源,说到底是秦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制度。

或许你已经有一个疑问了,秦人施行了与自己小农经济模式相契合的法令,所以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国家实力大幅增强,但是,这种制度是否放之四海皆准呢?

吴起变法为何会失败?楚国贵族势力为何那么难缠?

让我们看看吴起变法失败的楚国,楚国是个奇葩,如果说分封势力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退步力量,那么楚国简直退步到家了。

楚国从一个小小的蛮夷之国,变成一个雄踞南方的大国,期间兼并了40余个诸侯国,但是楚国兼并诸侯国时,即使也使用武力,但是在完成兼并后,也会给被兼并的诸侯国的贵族一定的权力。

楚国境内,有大量的封君贵族,这些贵族爵位可以世袭,甚至可以拥有少量的属于自己的军队,某种意义上讲,楚国,这个诸侯国内部,还有不少更小的诸侯国。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确实奇怪,但是更奇怪的一点是,如果说贵族封君贵族势力是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势力,那么为什么楚国在整个战国时期都是一个较为强盛的诸侯国?以至于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能够完成统一的国家非秦必楚,非楚必秦呢?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如果一种制度,一个阶级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么它一定会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如果楚国的封君贵族只是一群吸血鬼、寄生虫,那么即使他们能够暂时逆历史潮流而动,杀死改革的吴起,完成旧制度复辟,但是他们依旧会被推翻。

但他们迟迟没被推翻,这背后一定有其原因。

聪明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楚国位于长江流域,其地多山川河泽,大片的适合大规模农耕的土地较少,且不算肥沃,而与此同时,楚国境内地理环境复杂,又多矿藏,所以楚人的从事的行业不仅仅是农业。

而由于大面积的平原较少,土地又不甚肥沃,对于楚国人来说,更有效,或者说更理智的生产方式就是:大家族共同生产,然后共同分配劳动成果。

这就是楚国的封君贵族势力强大的原因,楚国的土地和自然环境注定,楚国人很难通过一个个小的家庭,以小农经济为绝对主要生产模式的方式来组成国家。

在楚国中央政府与楚人之间建立联系时,必须通过贵族和大家族的中间纽带。贵族与大家庭的负责人是平时生产的组织者,战时则是军事行动的领导者,他们管理着各自区域的社会事务,享受着这种制度带来的红利,但也要承担各自的义务。

这些才是楚国贵族势力强大,难以消灭的原因。

楚国的环境已经决定,楚国的基础生产单位不可能是一个个小的家庭,而让楚人原子化的想法也是愚蠢的。

楚人与秦法不可能共存

好了,理清这些之后,秦楚之间的矛盾的根源也同时被理清了,它的顺序大致是这样的,位于西北黄土地上秦国,有大量平原地带,在这些土地上,以小家庭作为生产单位就勉强可以自给自足,于是对于秦国来说,最高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就是:将秦国人原子化,以小家庭为基础生产单位。

而后再以小家庭为单位对秦人进行组织,让原子化的秦人成为国家机器中的一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族完全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存在,因而秦法有明显的抑制大家族分家的倾向。于是在秦国,中央强地方弱,一旦行动,大秦帝国就是中央直接统辖秦人,中间没有贵族什么事。

因为严格执行这样的国策,秦国的实力与日俱增,最终灭掉六国,而秦国理所应当的认为秦制是最好的制度,适用于一切国家,一切社会。

但是,地处江汉地区的楚国却走上了另外一条路,楚地多山川河泽,连贯的大平原较少,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于发展,楚人需要以较大的家族为基础生产单位,一个家族在复杂的环境中相互协作,彼此分工,才能生存。

楚国地方势力很强,楚国这个诸侯国中本身还有许多类似于诸侯国的存在,因为楚国地方势力贵族较强,中央相对没那么强。一旦行动,需要各贵族集团分别统筹自己的治下的人,然后组成一个类似联军的组织。

秦统一六国后,当然认为楚国这一套是他们几百年前就玩剩下的愚蠢的阻碍社会发展的旧制度,而秦法秦制是光荣伟大的进步制度,于是在楚国也推行秦的那一套法令。

但是,楚国的地理环境造成楚人如果以小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其效率是很低的。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结果,秦法对于秦人来说,虽然说不上是仁政,但是,起码还能让秦人觉得日子过得还算可以,而对于同样以农业为主,国境内有大量平原,可以发展小农经济的的其余五国的国民来说,秦法虽然严苛,但是还勉强能够接受。

但是对于楚人来说,秦法就是暴政,不给人活路的暴政。

所以,在秦始皇还在,秦国的武力威慑还存在时,就有大量楚人逃上山野,而当秦始皇死去,秦朝开始陷入动乱时,楚人就开始积极的杀令守,复楚国,亡秦必楚由此而来。

谁是汉朝?

有一种说法这样形容秦与汉的关系:亡秦者楚也,亡楚者秦法也,其潜在含义就是汉全盘继承了秦的制度。

但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汉朝的前期,实行的是郡国制,即郡县与诸侯国并存的制度。

而这郡与国的分布,又是原秦国国土几乎全部被归为郡县管辖,而原楚国的国土则大部分是诸侯国。

历史对刘邦这个人的评价不怎么样,远远比不上项羽,更比不上秦始皇,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秦始皇开创的大秦二世而亡,武力无双的项羽输给了刘邦。

而刘邦,这个在很多人口中的“流氓”,他开创的大汉王朝却传递了四百多年。

你可以说刘邦是个流氓,但是也许正是他身上这种属于“流氓”的务实精神让他不但打下了江山,还坐稳了江山。

刘邦没有秦始皇一扫六合的气魄,也没有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但是他懂得实事求是。

你可以说他没有理想,是的,刘邦没什么执念,但是正是因为没什么执念,他才懂得在秦地施行适合秦人的法令,而在楚地施行适合楚国人的法令,在这一点上,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秦始皇与项羽都比不上刘邦。

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天下的愿望,而项羽也践行了“亡秦必楚”的誓言,秦楚各灭了对方一回,然后天下归于刘邦,归于新的大汉帝国,这或许是种宿命。

随着刘邦的夺取全国政权,秦与楚看似都已经终结,等等,真的终结了吗?

秦楚文化与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秦国两国的文化对于日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施加着影响,如果你把秦制与楚制相综合,就得得出日后的四百年强汉的大致轮廓。

好了,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究竟形成了怎样的秦文化与楚文化。

上文反复提到,秦制的核心是让秦人原子化,单个秦人不过是大秦这架高效运转的社会机器中的一员,单个人只有在大秦这个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秦制造就了集体主义,造就了秩序。

而楚国,贵族权力较大,自主权也有较多保留,因为有一定的自主权,所以在楚国,大家贵族仍有自己的“自留地”,于是,楚制造就了个人主义,造就了闯劲。

秦制之下,一切按计划运转,无趣,不浪漫,但却稳定,楚制之下,各个强人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混乱,不稳定,但有时可以造就神来之笔。

现在想想秦楚两国的军事行动,是不是这样,大秦的军事行动大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攻灭六国;而楚国的军事行动,主帅的水平很重要,项羽巨鹿一战堪称神来之笔,直接逆转了整个战局,让大秦帝国的翻盘成为泡影。

秦楚两种文化都不完美,都有优势与劣势,但好在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中国人的哲学讲阴阳,阴与阳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秦文化与楚文化正是对立统一的两面。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相互碰撞,也相互融合,在秦楚两国都已经不复存在的千年之中,秦风楚辞依旧唱响在中华大地,这歌声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灵魂,写进了中国人的基因之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4157.html

秦法,诸侯,崛起,秦国,商鞅变法,中原,贵族,楚人,楚国,秦必楚,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秦法,诸侯,崛起,秦国,商鞅变法,中原,贵族,楚人,楚国,秦必楚,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秦法,诸侯,崛起,秦国,商鞅变法,中原,贵族,楚人,楚国,秦必楚,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