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细读《左传》:春秋首场大戏:郑伯克段于鄢,偏心娘导致兄弟大战

细读《左传》:春秋首场大戏:郑伯克段于鄢,偏心娘导致兄弟大战

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身为鲁国庶长子的姬息姑上位,成为鲁隐公。

这一年,不同的诸侯过国有很多事件发生,够我们嗑瓜子喝茶看戏了。

鲁隐公上位了,春秋也就开始了。

我们先不论历来对“春秋时代”开始时间的争论,只按照《左传》的时间线来讲故事。

前面我们说了古代历法的问题,也说了各诸侯国国君登位和在位的纪年问题。

为什么要说到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诸侯国太多了,每个国家国君登位时间不同,纪年也不同。

我给大家算一算就知道了。

鲁隐公元年,按黄帝纪年是1976年,按周历是周平王四十九年,齐国的齐僖公九年,晋国的晋鄂侯二年,秦文公四十四年,楚武王十九年,宋穆公七年,卫桓公十三年,陈桓公二十三年,蔡宣侯二十八年,燕穆侯七年,郑庄公二十二年。。。。。。

算不下去了,要是按照周朝当时100多个诸侯国,妈呀,算的一团浆糊了。

用公元纪年就很清楚了,就是公元前722年,一目了然。

不过,我们还是要提一提这个诸侯国的年份问题,因为不同的国家都有很多精彩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君在位时间里。

我们要讲这些故事,就要回到那些年那些国发生的那些事儿。

比如我们一起追过的猫儿狗儿,和我们被大白鹅追着咬的那些糗事。

《左传》中的第一场春秋大戏,就发生在郑国,是鲁隐公元年五月发生的事,

也就是郑庄公二十二年发生的事。

说起来,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了。

只要是参与过宫斗的人,无论男女,都热衷于说这个故事

很多人,和很多帝王,都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警戒,来警告那些心怀不轨想夺位的人。

也都要提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你看,连甄嬛这个后宫女人,都要对雍正皇帝说“子姑待之。”

你就等着他“自作孽,不可活”吧!

说了半天,大家都知道了,我说的就是那个著名的故事

“郑伯克段于鄢”

说到底,就是兄弟俩用各种手段争他爹留下的遗产罢了。

他爹的遗产有多少呢,整整一个诸侯国啊,谁能不眼红?

再加上有个偏心的娘在中间拉偏架,这场大戏看的吃瓜群众是应接不暇。

有没有熟悉的味道?娱乐大瓜经常就是这样上演的。

本来两人私密的事,双方开撕,加上亲友助阵,生生演绎出连续剧,看的大家一愣一愣的。

最近特别火的汪小菲开撕前妻大S的故事,就是这样。

两人那些扯不清理还乱的鸡毛蒜皮家事,本来就够看热闹的了,再夹杂上汪小菲的亲娘张兰,大S的亲娘和妹妹齐上阵,双打硬是变成了混合打,组合拳。

大戏是一出接一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为吃瓜群众做嫁衣。

郑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俩加上他娘,也是如此这般为大家贡献了足够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

黄帝纪年1976年,周平王四十九年, 鲁隐公元年,齐僖公九年,这一年的夏四月,郑庄公平定了共叔段之乱。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的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名叫叔段,因为后来流亡共国,被叫做共叔段。两人大战在鄢地。

为了当上国君,兄弟俩大打出手,最终,哥哥战胜了弟弟,稳固了君位。

在这中间,两人的亲娘武姜,起了重要的搅和作用。

她不仅为小儿子争取利益,摇旗呐喊,还准备和小儿子里应外合,打倒大儿子。

虎毒不食子啊!大儿子也是儿子啊,何必这么狠那?

武姜是谁,她是郑武公的妻子,郑庄公和共叔段的亲生母亲,申国国君之女。

说起武姜,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现在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女人——

芈月。

芈月和武姜没有关系,但是她做过一件事,却是在历史上是开创性的。

武姜,姓姜,“武”字是根据丈夫郑武公的谥号加的。

说到这个谥号,就要提到著名的芈月太后,是她第一次解放了女性。

啥?有没有搞错?芈月解放过女性吗?

不错,芈月执政时期,曾经做过一件事,使女性在称号上脱离了男子,有了自己单独的称呼和谥号。

在古代,君王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还有谥号。

年号是在汉武帝之后才开始有的。这个以后咱们再细说。

像“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这个天宝,就是唐玄宗的其中一个年号。

而郑庄公二十二年,只是一种纪年方法,并不是年号。而“庄”字,是他的谥号。

而庙号,在商朝时期就有了,周朝废止了。到了汉朝又开始实行。

谥号在周朝就有了,秦始皇废止后,汉朝又开始重新使用。

啊,神奇的汉朝!

不过谥号,不只是君王使用,后妃、诸侯、大臣都有谥号。

我们举清朝的例子来说明,就大体明白了。

我们所熟知的康熙皇帝,“康熙”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年号。

康熙皇帝,全名是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是他在位时的年号。

而他的庙号是清圣祖,他的谥号就很长了: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一口气读下来,我差点背过气去,也只记住了最后一个字“仁”。

不错,“仁”字才是后世对康熙常用的谥号。

这当然是康熙的子孙们为了对他歌功颂德,把那些赞美之词能用的都用上,才有了这长长的谥号。

不过历史上对康熙的谥号一般只用最后一个字“仁”,所以康熙皇帝也经常被后代称为“清圣祖仁皇帝”。

在先秦时期,诸侯死后有谥号,而诸侯的在世夫人,在诸侯死后,就要用丈夫的谥号来称呼。

比如楚威王去世后,他的在世王后的称号就改为楚威后,秦惠文王去世后,他的王后就改称为秦惠文后。

《芈月传》中对这一点表达的很清楚。

同理,武姜,是申国国君的女儿,“姜”是申国的国姓,武姜也就是一个申国姜姓的女子,嫁给了郑武公,成为了郑武公的夫人。

这个“姜”姓,和后来盛产美女的齐国“姜”姓,同根同源,但不是一家。

郑武公死后,谥号为“武”,他的夫人的称呼也就改称为“武姜”。

这个女子,虽然贵为申国公主,却连自己名字都没有,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称呼,多么的悲哀。

可是却因为老公的去世,有了独特的称呼“武姜”。

这就是古代礼法对后宫女性的最早的约束之一。没有自己的名字,称呼要依附于丈夫。

但是芈月改变了这个传统礼法。

我就是我,我的地盘我做主。

她在儿子秦昭襄王登基后,给自己新立了一个称号,叫“太后”,后世称呼她为“宣太后”。

而“宣”字,是芈月死后的谥号。

这个厉害的女人,不仅开创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女性执政,也是第一个叫“太后”的女人。

她不仅废除了后宫女性依附于丈夫的称号,还开创了女性后妃自有的称呼,并且在谥号上,也有了女性独立的谥号。

我们还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后妃为例子来举例说明。

比如清朝乾隆皇帝的皇后富察氏,她的谥号是“孝贤皇后”,与丈夫乾隆皇帝的谥号是分开的。

乾隆皇帝的谥号也是一长串: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后世子孙称呼乾隆皇帝为“高宗纯皇帝”,与“孝贤皇后”完全不搭嘎。“孝贤皇后”的谥号完全是独立的。

这是芈月对古代女性后妃的第一次解放。

说武姜,就得说申国,说申国,就要提到著名的“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和褒姒。

这是西周最后一场大戏,也是名传千古的大戏,直接导致了西周的灭亡,春秋的开幕。

武姜的祖国申国,以盛产王后而著名。周朝几代王后都出自申国。

周幽王的王后,就是申国人,她的父亲是申国国君申侯。

申王后生了一个儿子,姬宜臼,封为太子,本来是要继承王位的。

结果,他爹周幽王一门心思

“思美人”

,终于找到了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褒姒。

褒姒虽然美艳,但是不爱笑,这可急坏了周幽王。

宁可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为了博美人一笑,这个昏君,什么事都敢做,这就有了有名的“烽火戏诸侯”。

点燃烽火,哄得诸侯们发兵急慌慌来救他,结果却是一个笑话。

只要是个正常人,谁愿意被人当做笑话来耍笑啊!国君也不行,更何况是为了“红颜祸水”。

结果,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戏了一次又来二次。

诸侯们不干了,谁以后看到烽火再发兵去救周幽王,谁就是脑子进水了。

可是,周幽王很欢乐,为什么?因为褒姒看到被“烽火”戏弄的诸侯,冷笑了一声。

褒姒应该不是傻子,她对这种小儿科的做法不屑一顾,只是冷笑。

可是小儿科的周幽王乐不可支,只要美人能笑,江山我也可以拱手相送。

这不,他不仅烽火戏了诸侯,还要废太子,送江山给美人,只为博美人一笑。

他废了太子,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这不是“坑爹”,这是“坑儿子”,是两个儿子一起坑,先坑了太子宜臼。

伯服虽然小,但是他娘是个明白人,这下子自然高兴了。

可能这时候她真正的笑了一次。这让周幽王废太子更起劲了。

他不仅要废太子,还打算除掉太子,废掉申王后。

申王后只好带领太子逃到了老爹处,也就是申国。

申侯一听,这还了得?我这国丈也做不成了,不答应。

不答应,那怎么办?打呗!

于是,他联合犬戎、缯国,进攻首都,打算向女婿问个究竟。

谁知犬戎才不管那么多,问什么问,打就是了。

打进首都,见人就杀,见房子就烧,把个首都搞成了一堆破砖烂瓦。

周幽王、褒姒、伯服全部被杀,黄泉下团聚。伯服是第二个被坑的儿子。

请神容易送神难,申侯请来的犬戎,见到首都的繁华,乐不思蜀,不走了,留下来吃吃喝喝。

犬戎不走,太子宜臼着急了,盟友变成了敌人,而且占据了自家不走了,那我怎么当这个王啊?

于是,宜臼召集诸侯来勤王。

还不错,他爹不着调,诸侯不来救驾,对于宜臼太子,大家还是很给面子的。

来了不少的诸侯,秦襄公、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都来了。

记住,郑武公就是武姜的老公,郑庄公和共叔段的父亲。

赶走了犬戎,宜臼做了周天子,就是周平王。勤王的各位诸侯都有功劳,周平王封赏了他们。

其中就有郑武公,被留在了周平王身边。

首都镐京被犬戎焚烧,又有地震等灾祸,周边的戎狄等外族又不断侵略,周平王不胜其扰,烦啊!

于是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王朝,春秋战国时代也就开始了。

周平王迁都,郑武公、秦襄公均带兵护送,立下大功受到了封赏。

秦襄公护驾有功,正式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周平王还给他开了空头支票,说,爱卿啊,你只要把戎人打跑,他占的地盘就归你所有。

秦国人热血沸腾,拿着鸡毛当令箭,奋勇开拓,一顿操作猛于虎,把戎人杀成了二百五,把大片土地拿到了手中。

这战斗力,这武力值,爆表啦!

空头支票变成了实惠,秦国人意气奋发,再接再厉,开拓能力和勇武精神足以让他们傲视群雄。

后来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养马人的后代,边陲角落的小秦国,最终成长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并且打败六强,统一华夏,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是我们华夏民族最傲娇的历史之一。

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也不问出身,只要是英雄就好。

中国人也崇拜英雄,但是只崇拜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英雄的人。从来也不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漫画瞎编出来的虚无缥缈的英雄身上。

而且我们的英雄,开拓进取,自我成长,保护自己和人民。

不像别的国家,总是幻想着靠着想象出来的英雄保卫自己。

自强自立才是王道!

而郑武公呢,他也没有闲着,也在开疆拓土,让郑国逐渐强大起来。

并且与盛产王后的申国联姻,娶了申侯之女,申国的公主,姜姑娘为夫人。

这位姜夫人,生下了著名的郑庄公和共叔段。

因为姜夫人的偏心,这兄弟俩为了郑国国君之位大打出手,因此闻名于后世。

姜夫人先生的是郑庄公,是难产,倒着生出来的,起名叫“寤生”。就是脚先出来的意思。

这一次生产,把姜夫人吓坏了,差点丢了小命。

这个孩子,一定是来找我讨债的,我怎么可能喜欢一个“讨债鬼”呢?

姜夫人从孩子生下来那一刻起,就厌恶这个孩子。

三年后,姜夫人生下了次子叔段,谢天谢地,这次是顺产,姜夫人高兴得很。

两相对比,是个人都喜欢小儿子,讨厌“要命”的大儿子。

在这种情况下,姜夫人一直溺爱小儿子,为了让小儿子上位,使尽各种手段。

向老公撒娇,要立小儿子为太子,废掉大儿子。郑武公头脑还算明白,不答应。

好吧,老公不答应,自己亲自来,为小儿子争取利益。

郑武公死后,姜夫人变成武姜,继续为了小儿子当上郑国君主而不屈不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她的持续不断努力下,大儿子郑庄公一直纵容弟弟,要啥给啥,除了君王之位。

即使有大臣提出异议,郑庄公也是坚持不改。不过,他提出了警醒后世的著名论断: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话说的,似乎大家都喜欢“养虎为患”。

等到共叔段做大做强之后,郑庄公才起兵讨伐他,打败了弟弟,巩固了自己的君位。

所以,这段历史,或者说郑庄公的这种做法,我有点异议,或者说,我有点怀疑。

事实真相真是这样吗?

他把自己弟弟的野心养的足够大,才去消灭掉,是不是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意思?

或者换个说法,叫“得不偿失”?

当共叔段弱小的时候,他完全可以防微杜渐,不费吹灰之力就灭掉他的野心。

又何必费劲巴力的把这只“老虎”从小虎仔养成大老虎,养肥了再宰?

两者之间费的力气完全不在一个段位啊!

要不然,你既然纵容他,不如直接把王位让出来给弟弟,你也博得一个“让贤”的美名。

你弟弟也满足了自己的野心,你的母亲也会因为你的孝顺对你另眼相待。

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所以,对郑庄公的这种做法,我曾经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真的无法理解。小苍蝇不打,打大老虎,太费解了。

不过,有一个原因,我想,也可能是最接近郑庄公的想法的,比较合情合理又合法。

那就是“师出有名”。

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有礼仪礼节的说法和做法。凡事都要讲礼法,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即使是侵略别人,也得有一个名义。

或者是“勤王保驾”,或者是“清君侧”,或者是“消灭反叛”。

不然的话,你会尽失人心。不得人心,你就有可能失败。

即使你成功了,在道义上你也是个失败者,会受到众人或者后世的谴责。

这就是“礼”的一部分。

共叔段虽然要这要那,但他是郑庄公的弟弟,他母亲的爱子。

满足了弟弟的要求,郑庄公就是孝顺了母亲,爱护了弟弟。

“尊老爱幼”、“孝悌忠信”,是中国人的立人之本。

郑庄公的这些做法,让他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反过来说,共叔段的做法,不仅“不忠不悌”,而且违背了“礼制”,是非法的。

这会引起大家的公愤。

此时,郑庄公再去讨伐弟弟,就是“名正言顺”的。

我想,对郑庄公行为的这种理解,可能更符合道义,也可能更符合实际吧。

无论如何,郑庄公打赢了君位保护战,稳固了地位,也为后来他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的小霸主奠定了基础。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损失点名声怕什么?

何况,他这种做法,可能还为他带来了好名声。

加上他后来与母亲的“黄泉相会”,更为他带来了好名声,值得我们为他喝彩。

郑庄公打赢了君位保护战,接下来还有什么样的精彩表现让我们眼前一亮呢?

那就是“黄泉路上的相会”。

这句话原本是表达悲剧的一句话,但是到了郑庄公这里,他却上演了一部自导自演的喜剧,

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和做派。

这更确定了他“孝子”的名号,也掩盖了他动手打弟弟的坏名声。

精彩故事继续上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44917.html

郑庄公,谥号,鲁隐公,伯克,纪年,诸侯,首场,故事,春秋,武姜,故事传记,郑庄公,谥号,姜夫人,武姜,郑武公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郑庄公,谥号,鲁隐公,伯克,纪年,诸侯,首场,故事,春秋,武姜,故事传记,郑庄公,谥号,姜夫人,武姜,郑武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郑庄公,谥号,鲁隐公,伯克,纪年,诸侯,首场,故事,春秋,武姜,故事传记,郑庄公,谥号,姜夫人,武姜,郑武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