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爱钻研的读者朋友们,有不少人给我留言,他们问了同一个问题,春秋时期为何称“春秋”。今天笔者正好写这样一篇文章,给大家统一做一个答疑。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前确实研究过,翻阅了一些相关资料。

“春秋时期”是史学家对东周前期这段历史时期的命名,一般指的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这295年的时间。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以“三家分晋”视为春秋时期的结束,两者之间相差数十年的年间,究竟哪种说法更准确,笔者在这里不做赘述,依旧将讨论的主题归回“春秋时期”为何叫“春秋”这个问题上来。

东周早期只有春和秋

笔者以为,之所以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是因为在东周早期,一年中只分春秋二时,尚未出现四季之说。所以,那个时候所记载的“春秋”,代指的时间就是一整年,而不是今天的春和秋两个季节。

在《庄子·逍遥游》之中,记载了这样一句与春秋有关的话,“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指“蟪蛄”生命短促,不足一年的时间,与我们今天常说的“夏虫不语冰”所表达的意思颇为相似。

至于“冬夏”两季,那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历法日趋详密后,这才在春秋二时的基础上,再细分出冬夏二季。为什么一些早期的书籍记录“春夏秋冬”的顺序为“春秋冬夏”,就是这个原因。

史官称之为春秋

春秋时期,王权尚存,各个诸侯国会定期在春秋二时朝拜,上报各国的经营情况和重大事件。所以,各个诸侯国皆设史官,记载本国一年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本记录重大事件的史料,就被史官们命名为“春秋”,这与当时遵循“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有关。

由于时代久远,又经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春秋》基本都毁于战火,但鲁国的《春秋》却保存得相对完整。

这本由鲁国史官所著的《春秋》,记载的内容主要是鲁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同时也记载了其他诸侯国的一些失礼非礼之事,除此之外,一些各个诸侯国公布出来的事件、信件等内容,也全都收录其中。

今天我们看到的《春秋》,并非鲁国史官所著,而是由孔子根据《春秋》所编撰的修订版。因此,后世许多史学界质疑孔修版的《春秋》已经不能算是史料,只能算是“经”,书中个人观点太浓郁,已经与修史所追求的真实性偏离了,胡适就持这种观点。

但不论《春秋》如何变革,它的名字没有争议,这是各个诸侯国史官们统一定出来的名字。春秋时期之所以称之“春秋”,便与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名字有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上述两种观点,笔者是比较认同的,但对于这个问题还有许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

诸多观点,其实本质上还是基于以上两种观点,甚至还有一些观点是基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这些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倒是南怀瑾先生对孔子编修《春秋》这件事的观点颇为独到。他认为,孔子编修《春秋》时,之所以取名为“春秋”,主要是想表达自己写史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春天是由冷转暖,气温逐渐升高,而秋天是由暖转寒,气温逐渐降低。如此一来,春秋两季合在一处,刚好形成一种独特的平衡,以此来寓意“客观”、“公正”。

这不失为一个独特的观点,笔者也对南怀瑾先生非常尊重。但说实话,笔者还是以为,孔子编修《春秋》时,可能并未有此想法,仅仅是沿用此前的“春秋”之名而已。

综上,东周时期的“春秋”二字,所代表的含义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彼时,“春秋”代表的不是两季,而是一年。“春秋”也是各个诸侯国每年两次按时上报天子的“大事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史书”特征。

史官修史时采用“春秋”为名,正好收录各个诸侯国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又能对应两次诸侯国朝拜天子的时间。如果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当年的事情,各个诸侯国每年朝拜天子,汇报各国一年的经营状况,像极了“述职报告”。

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春秋”之名又像是一种固定了名称的“报告”,类似于年终总结。总体而言,“春秋”代表的是时间,是“一年”的意思。而“春秋”演变成史书的名字后,涵盖的时间超出“一年”的界限,也有“一年又一年”的意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46037.html

名字,诸侯国,时间,历史,观点,孔子,问题,中国,春秋,笔者,观点评论,诸侯国,孔子,春秋,春秋时期,鲁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字,诸侯国,时间,历史,观点,孔子,问题,中国,春秋,笔者,观点评论,诸侯国,孔子,春秋,春秋时期,鲁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字,诸侯国,时间,历史,观点,孔子,问题,中国,春秋,笔者,观点评论,诸侯国,孔子,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