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从甄丰谋反,探析王莽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及对王莽代汉的影响

从甄丰谋反,探析王莽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及对王莽代汉的影响

始建国二年,王莽登基的第二年,爆发了一场谋反案件,主角竟然是王莽的密友甄丰和他的儿子甄寻。

事件由一块石头引起。一天王莽收到一个“符谶”,所谓符谶也叫图谶,就是带有图案或类文字的物件,以石头居多。这些物件上的图案或文字,都是天然的,所以它被人们认为是上天的意志,社会上有一大批学者,专注于图谶的研究,以通达天意。

王莽拿到的这块图谶说,“故汉氏平帝后黄皇室主为寻之妻”。黄皇室主即王莽的长女王嬿,汉平帝的皇后,王莽建立新朝后,以“黄皇室主”称王嬿。这块图谶的意思是说,王嬿应该嫁给甄寻为妻。

黄皇室主王嬿

对谶纬学说笃信的王莽,这一次却勃然大怒:“黄皇室主乃国母,怎么可以嫁甄寻,一定是造假,抓捕甄寻,追查真相!”

王莽说得没错,这就是甄寻伪造的图谶。其实真正的图谶少之又少,因为它能左右政治走向,所以,大量的假图谶批量出现。比如有个叫哀章的读书人,做了所谓的金匮策书,直接把王莽推上了皇位,哀章因此从一名太学生,直接荣升为帝国四把手!

这种无本万利的生意,让很多赌徒不惜铤而走险,甄寻就是其中之一。之前,他就成功地靠伪作的“新室当分陕立二伯,以丰为右伯”,为他父亲甄丰谋得了“右伯”的位置。

甄寻见势不妙,鞋底抹油跑了。他一跑,他爹甄丰傻了,知道大祸临头,一咬牙自杀了。王莽看到这个情形,觉得里面大有文章,下令猛追。一年多后甄寻落网,牵连包括帝国三把手,国师刘歆的两个儿子,大司空王邑的弟弟等要员被杀。

甄丰此人早年生平不详,笔者仔细查了一下他的仕途轨迹,发现他的起起落落,与王莽的沉浮惊人地一致。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出,甄丰年轻时候就是王莽的挚友,王莽被贬时,甄丰曾经辞官消失,应该是追随王莽去了新都国。

甄寻

当了王莽一辈子铁粉的甄丰,为何在王莽当了皇帝后,反而撕破脸?原因就是,王莽的登基,导致甄丰失宠,他从原先的“四辅”之一,降为第三档的“四将”之一(新朝的核心层从上往下,分为四辅、三公、四将)。

甄丰心里的怨恨,让几十年的友谊出现了裂痕,在甄寻的激化下,酿成了君臣反目!问题是,甄丰到底做了什么,让他失去了王莽的信任呢?

原来在王莽的核心层中,存在两大政治派系,两派之间的斗争,就是甄丰被踢出核心圈的原因。这两大派系都是什么?他们的政治目标和矛盾又是什么?对王莽代汉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西汉末年的两大政治派系——辅汉派和代汉派

所谓辅汉派,就是希望王莽扮演周公的角色,辅佐幼主复兴汉室的一群政治家。所谓代汉派,则是另一派政治家,他们认为大汉已经没救了,希望王莽改朝换代,直接革了大汉的命。

辅汉派认为大汉还有得救,唯一有能力给大汉续命的就是王莽。代汉派认为天命注定汉统要绝,革命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出路,而王莽就是毫无争议的“革命者”。

他们有一个共性,都认为汉帝国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也都承认王莽在政治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只是希望他扮演的角色不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两种角色根本无法兼容,这就是后来两派矛盾爆发的原因。

王莽

甄丰就是辅汉派的核心人物,此外还有王莽的堂兄弟王舜。代汉派的阵容相对比较强大,核心人物包括刘歆、平晏、甄邯、王邑、王寻、孙建等人。

需要指出的是,有史学家认为刘歆是辅汉派,笔者不认同。刘歆虽然最后也走向了与王莽的决裂,但不能因此认为他就是辅汉派。以笔者的分析,刘歆是最坚定的代汉派,尽管他是西汉宗室子弟。(请参看本人的另一篇文章《

忠臣还是奸贼?先助王莽登基后又阴谋政变,揭秘大学者刘歆的真相

》)

辅汉派和代汉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汉武帝末年,由于他的穷兵黩武和冤狱兴起,社会上一度出现起义不断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代汉者当涂高”的政治流言。这是西汉帝国第一次被预言要灭亡。

此后的昭宣中兴,这种政治流言也没有停息,比如汉昭帝时期有个叫眭弘的大臣,就以“公孙病己”的谶言,劝汉昭帝禅位给贤人。汉成帝时期,随着国力的日趋衰退,社会上兴起“太平道”,到汉哀帝时期,这个半宗教色彩的组织,信徒已经扩散到朝中大员。在一个叫夏贺良的官员鼓动下,汉哀帝甚至做出了宣布大汉已亡,自己改称“陈圣刘太平皇帝”的闹剧。

包括后来席卷半个汉帝国的“西王母事件”,让大汉要“更天命”(改朝换代)的说法深入人心。无论朝野,根本都不避讳谈论这个敏感话题,笔者曾经开玩笑说,西汉就是被这帮乌鸦嘴说亡的。

刘歆

言论禁锢的年代,西汉人为何胆敢嘴上不把门?原因就是有理论体系支撑——谶纬学说。

谶纬学说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来的副产品,本意是借着天命观,约束至高无上的皇权,最后却演变成了一股“妖风”,一个无法根治的流行病。全社会都说谶纬,甚至制造图谶附会谶纬。

既然是神的意志,有什么不敢说的?说大汉将亡,那是神说的,不是我说的,我只是天神意志的解读者。皇帝也信这个,所以,他们也逐渐卷入了对自家的诅咒中!

这就是代汉派产生的社会基础。

改朝换代毕竟涉及“忠君”这个命题,这也是儒生们绕不开的结。吃着大汉的食禄,却做着改朝换代的事,有人迈不过“忠君”这道坎,所以,有不少官员在王莽代汉后,选择了归隐。

这就是辅汉派产生的原因,保不住大汉,将来没脸为官;为了自己的将来,也要拯救大汉不亡。

为什么两派都选定了王莽?这个问题很复杂,笔者曾经专门论述,这里只能简单复述。一是王莽的品行,代表了那个时代儒家精英分子的思想;二是王莽外戚的身份,具备这个实力;三是他被社会各阶层,误当做各自的利益代表人。

辅汉派和代汉派的三次交锋

辅汉派和代汉派曾经有过三次程度不同的交锋,如果不是这些事件的存在,还真难寻觅他们的踪影。

王莽

第一次交锋发生在汉平帝在位期间,这个阶段由于汉帝国呈现出复苏景象,所以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代汉派明显处于下风。帝国的宣传基调,力图将王莽塑造成第二个周公,所以无论从制度层面的改革,还是王莽个人的待遇,一律向周公看齐。

到汉平帝末年,随着王莽个人的声威达到顶点,社会舆论开始慢慢变味,王莽开始逐渐被神话,地位也逐渐超过了当年的周公。很显然,代汉派开始由隐性状态,走向前台。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刘歆的迅速崛起,他其实就是王莽代汉的“革命理论源泉”。

第二次交锋发生在汉平帝驾崩后。笔者一直认为,汉平帝驾崩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从精神上动摇了辅汉派的根基。汉平帝驾崩,意味着政坛风波再起,代汉派“天亡大汉”的宿命论再次喧嚣尘上。

不过,由于王莽本人对辅汉派的力挺,双方妥协性地拥立了两岁的孺子婴为太子,由王莽代行皇帝职权。这一次,双方几乎打了个平手。

第三次交锋发生在翟义叛乱平定之后。笔者认为,正是翟义叛乱,让刚刚平息的两派政治斗争再次被挑起。代汉派坚持认为,翟义叛乱的根,就是没按天命的要求去做,让王莽“位不配德”,只有让他即真,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出路。

这一次,代汉派完胜,王莽终于站在了代汉派一边,堂而皇之地废汉自立。

王莽

王莽代汉其实是代汉派顺应潮流,积极推进的结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王莽代汉并不是他个人的愿望,这个单一因素所决定,他只是被历史大环境的风浪席卷,推上了皇位!

无论辅汉派还是代汉派,他们都是一群对社会发展,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社会精英分子,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混乱,国力贫弱的局面。同时,他们都没有逃脱历史的局限性,都是被“天命”毒害了的一代人,除了对“天命的指示”有不同程度上的解读,本质上是一类人。

比如王舜,此人跟王莽一样,深受王政君信任,史书对他的评价很高。王舜本是一个坚定的辅汉派,但到了后期,他的态度发生了动摇,做了一个心有不甘,却无奈接受事实的随大流者。他奉王莽之命,跟王政君讨要玉玺时的一句话,暴露了他内心的矛盾:“即使您不给他玉玺又能怎样?他早晚要做皇帝的!”

这就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环境造就的潮流,绝非哪一个人能左右。这就是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认为,王莽不是篡位的原因。

尾声

当然,心有不甘的还有甄丰,他比王舜还要坚守。由此他和王莽产生了巨大分歧,这个分歧,恐怕不是《汉书》中“怨恨”两个字所能概括,王莽代汉从某种程度上,摧毁了甄丰的政治信仰,和个人崇拜!

在这场斗争中,没有黑脸也没有白脸,无关乎道德。他们只是在历史圈定的范围内,做出了他们所能够尽到的最大努力,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先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46844.html

政治,派系,探析,甄丰,刘歆,甄寻,王莽,斗争,集团,代汉,八卦爆料,甄丰,辅汉派,刘歆,王莽,代汉派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派系,探析,甄丰,刘歆,甄寻,王莽,斗争,集团,代汉,八卦爆料,甄丰,辅汉派,刘歆,王莽,代汉派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派系,探析,甄丰,刘歆,甄寻,王莽,斗争,集团,代汉,八卦爆料,甄丰,辅汉派,刘歆,王莽,代汉派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