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朝汉初币制:加速经济增长,为什么却造成七国之乱?

秦朝汉初币制:加速经济增长,为什么却造成七国之乱?

前言:

货币,是商品贸易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媒介。自它诞生起,便意味着人类社会在不断学习与进步。中国的货币体系,即是如此。

在漫长的上古时期,人们的交易还处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古代的货币体系,这才有了逐渐一统的趋势。

而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却是当时并不起眼的秦国。

秦国的货币思想

秦国最初出现在世人眼中时,不过一个蛮夷小国。赳赳老秦,虽然国力虽弱,却总想着强大自己。

在乱世纷争之际,秦国抓住际遇,使得本国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想要实现这一点,又离不开货币的管理措施。

战国时期地图

(一)秦国统一货币

时间,要从战国后期时说起。当时的秦国,位于西陲边境,其经济与社会地位,都显得有些落后。要知道,战国后期有四大货币体系,各国的布钱刀币都很有特色。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

但随着历史大势的发展,圜钱逐渐成为主流,并逐渐流向秦国,对它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秦国历代帝王,皆有雄心壮志。他们不甘偏安一隅,时刻准备进取。当圜钱流入秦国后,当时在位的君王——秦惠文王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对本国境内的货币完成统一。

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下令,将秦国境内的货币发行权收归朝廷,并统一货币的价值标准,并命人铸造秦圜钱,同时还确定了"两"为计量单位。

所谓"货币王室专铸,盐铁王室专营",秦国的经济在经过调控之后,很快便走上了正轨。

对此,学者李剑农先生曾直言:"其名称虽仍袭秦之旧,其形制则从仿自璧、瑗之圜钱,盖以此最为便利也。于是贝瑗属、钱傅属、刀属等形制之币皆废。圆周方孔,遂成中国制钱之定式焉。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时期的"初行钱",对中国未来两千多年的币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基础上,始皇帝在统一全国十一年后,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这里还有个小插曲:秦国经过连年混战,再加上秦始皇修筑长城与宫殿,导致秦国的财政入不敷出。

倘若此时贸然推行币制改革,可能会引起六国旧地百姓的强烈不满。

直到十余年之后,秦朝国力略有恢复;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已经初步打破,嬴政这才下令,将货币统一,规定其重量与制式,并将发行权收归朝廷。

这一决定,不仅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进步,还能有效消除地方割据多年带来的地区差异。

另外,秦国采用的圜钱样式,对后世的币制有着深远影响。小小一枚铜币,外圆内方,这代表着古人认知的"天圆地方",这也难怪后人都对他颇为任何,并代代将其传递下去。

秦 "第十"方孔圜钱

(二)秦国的三种货币

据《史记》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可以看到,黄金与铜钱,是秦朝主要流行的两种货币。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所以它被官府列为"上币",是朝廷用来赏赐与衡量的主要货币。

在当时,黄金被当做天平砝码,属于官家特用。所以能看出,黄金作为货币行使的主要职能,便是贮藏。

古代黄金

铜钱,则是广大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使用的。它有着固定的重量、大小与形式,不仅便于携带与保管,而且交易起来也十分方便。所以秦朝的铜币,才是行使货币的流通职能。

秦简

这里说的布钱,不仅也是一种常见货币,而且还与铜钱有着兑换比例。十一枚铜钱,可当一个单位的布帛。

尽管秦朝只存在了三十多年,但它对货币统一的贡献,却是不可抹杀的。

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在取得天下后,也延续秦朝统一货币的思路,继续对铜钱进行不断改良。

西汉前期的币制改革

秦朝立国三十余年,社会还未恢复,便再次迎来了战乱。所以汉朝建立之后,国内的经济形势一片萧条。

上到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能享受的经济待遇都颇为有限。

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刘邦一方面鼓励百姓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又颁布了一系列的利商政策。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于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在商品经济稍有起色后,刘邦又开始了币制改革。

(一)高祖刘邦的"荚钱刘邦的币改措施,总结起来就是"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意思是说,刘邦认为秦朝铜币的质量过高,于是便发行了更加轻便的"荚钱",一般为三铢重,但仍然确立这种钱币为半两钱。

秦代铜币倘若真的笨重,便不会如此受到欢迎了。因此这里说的"重",是指铜币本身的价值很高,要远远大于它作为货币的实际价值。汉初物价高涨,倘若再采取高质量铜币,势必会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

另外,由于连年战争,导致许多金属原材料被消耗掉。而以汉初当时的矿产量情况考虑,朝廷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在铜币流通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其用料,以减少这种金属资源的消耗。这么一来,货币流通量便能变相增加。

不仅如此,为了继续使得货币流通量再次得到增加,刘邦还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铸币权下放,允许民间私自铸造钱币。这里说的"民",显然不是一般百姓,因为他们没有实力铸造钱币。

实际上,掌握一定土地与资源的豪强地主,才是刘邦的目标。他想要借这个政策,来笼络到各地豪族,使得他们愿意一起与国家出力,从而刺激到汉初的经济发展。

不得不说,这个妥协性的办法,的确起到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还存在很多弊端。

贾谊

当时,地方豪强与分封的诸侯都纷纷利用这个政策,铸造一些质量低劣的铜币,并从中赚取差价,导致自身势力得到飞速膨胀。

鉴于这种情形,汉高祖刘邦最终又取消了这个政策。

(二)汉文帝的"四铢钱刘邦死后,吕后掌权,依旧推行了一系列币制改革,基本将秦朝统一币制的种种措施再次得到加强。同时,还规定了盗铸钱令,不允许民间私自铸钱。

汉文帝继位后,面对币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改革。

首先,为了提高钱币质量,避免出现"荚钱益多轻"的现象,汉文帝将铜币设置为四铢钱的同时,还做出明确规定:不得在铜币中掺杂其他劣质金属,只允许使用铜和锡这两种金属,从而成功保证了钱币质量。

其次,汉文帝崇尚无为,竟然撤销了盗铸钱令,再次将铸币权下放到民间。汉文帝做出这个决策,一是为了提倡节俭,减少朝廷的铸币费用,二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对朝臣与地方诸侯与豪强进行施恩。

(三)七国之乱的爆发

汉文帝的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说明此举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不仅如此,汉文帝为了防止民间在铸币时偷懒减料,还用黄金等贵重金属作为衡量其质量的砝码,希望对民间私铸钱币起到监督作用。

但不可否认,这样并不能满足一些人的贪心。

据《汉书》记载:"民心动摇,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这里明确指出:由于铸币业中的巨大利润,不少百姓纷纷放弃繁重的农业活动,反而都投向了铸币。

在当时,汉初的经济主体依旧是农业。唯有农业发展起来,国家的经济才能得到增长。而这种铸币带来的利润,对国家来说,却是一种虚拟的泡沫经济。

更加可怕的后果随之而来。

据《盐铁论》记载:"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这里提到的几个人物,都是当时颇为有名的地方诸侯或豪强势力。

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导致他有底气"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从而不断积累起了自己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吴王刘濞

所以汉景帝在决定削藩之后,吴王一边惶恐不安,一边又不舍弃自己的丰厚利润,遂与其他诸侯联合起兵。

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七国之乱,便爆发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59161.html

经济,社会,铜币,铜钱,秦国,秦朝,货币,币制,统一,黄金,观点评论,刘邦,铜币,秦国,货币,汉文帝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社会,铜币,铜钱,秦国,秦朝,货币,币制,统一,黄金,观点评论,刘邦,铜币,秦国,货币,汉文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社会,铜币,铜钱,秦国,秦朝,货币,币制,统一,黄金,观点评论,刘邦,铜币,秦国,货币,汉文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