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廉颇晚年趁火打劫,叛国出逃,投奔魏国,最终死在楚国,令人惋惜

廉颇晚年趁火打劫,叛国出逃,投奔魏国,最终死在楚国,令人惋惜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这一讲我们进入始皇帝二年(前245年),《资治通鉴》记载了两件大事:一是秦国麃(biāo)公攻打卷(quān)城,斩首3万,二是廉颇的人生终局。#廉颇#

麃是地名,所谓麃公,指的是麃地的地方官,姓名没能留下记载。卷城是魏国的城邑,在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再往东南几十公里就是魏国都城大梁了。麃公战果喜人,斩首3万。

这个时候,信陵君依然在醇酒美人的生活里明哲保身,不问朝政,魏国人被斩首3万就斩首3万吧。魏安釐王大概会在秦国和信陵君这两大威胁之间仔细做过权衡,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损兵折将,也不肯请信陵君重掌兵权。但是,信陵君的号召力应当还在,至少邯郸之战还仅仅是十几年前的往事,赵国总该记着这份大恩大德,出手援助一下吧?

赵国确实出兵了,领兵的还是当时威名正盛,才被提拔为代理总理的廉颇将军。但是,廉颇肩负的使命并不是报恩援魏,而是趁火打劫,攻克了大梁东北方的繁阳县,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一带。很难想象赵国能把忘恩负义做到这种程度,但很遗憾,史料没能给出更多的细节。

我们也不知道廉颇在打下繁阳之后,原计划是不是挥师南下,扩大战果,因为一件意外忽然发生了:赵孝成王驾崩,赵悼襄王接了父亲的班,而赵悼襄王才一继位,就安排武襄君乐乘接替廉颇的指挥权。

前边讲过,乐乘是乐毅的族人,赵国的资深将领,近几年里还跟廉颇打过配合,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国入侵。在赵国能跟廉颇比战功,比资历,比身份地位的,也就只有乐乘一人了。我们不清楚廉颇和乐乘有什么矛盾,也不清楚赵悼襄王为什么要临阵换将。这件事很像是当年燕惠王继位之后,派骑劫接替乐毅的翻版。那么,既然有乐毅的榜样示范,廉颇会不会扔下军队,投奔其他国家呢?

按理说应当不会,因为在“将相和”那段情节里,蔺相如为了国家大计忍辱负重,毫不介意个人的得失荣辱,终于感化了廉颇,这才有了负荆请罪的经典场面。言犹在耳,廉颇应该爽爽快快地交出兵权,回国交差才对吧?

但并没有,廉颇竟然像乐毅一样叛国出逃了,还比乐毅多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出逃之前,带着本部军队向乐乘发起进攻,把乐乘打跑了。就这样,在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不惜让赵国军人自相残杀之后,廉颇这才逃离赵国,就近投奔魏国去了。

《资治通鉴》交代了几句后话,说魏国接收廉颇之后,一直对他有猜忌,不敢重用,而赵国接二连三地被秦国欺负,打不过。这样一来,赵悼襄王想起了廉颇的各种好,很想请他回国,廉颇也想起了赵国的各种好,很想重新被赵国起用。看上去双向奔赴,本该一拍即合,但事情竟然没成。

问题首先出在了赵悼襄王身上,在他眼里,廉颇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只是一件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管用才会用,不管用就该扔。廉颇再怎么是一代名将,毕竟已经上年纪了,请回来之后如果没法发挥武将价值,赵国还得给他养老送终,那就太不划算了。怎么办呢?不如先派个使者过去,表面上表达一下关心慰问,实质上观察一下老将军的身体状况。

赵悼襄王既然存了这份鸡贼心思,可就给廉颇的仇家郭开看到了机会。郭开拿重金贿赂使者,拜托他阻挠廉颇回国。

廉颇看到赵悼襄王的使者之后,完全看懂了对方的来意,于是刻意表现自己身强力壮,一顿饭就吃了1斗米,10斤肉,吃完了还披甲上马,神采奕奕。

使者回国之后,向赵悼襄王汇报见闻,说廉将军虽然年迈,但饭量还好,只不过在陪同自己吃饭的短短的时间里,接连好几次出去大便。

赵悼襄王一听,廉颇消化系统紊乱,显然没法带兵打仗了,那就由着他在国外自生自灭好了。但廉颇并没有在魏国一直待下去,毕竟是天下名将,后来被楚国人秘密请去了。廉颇在楚国为将之后,再也没能建功立业,廉颇认为毛病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楚国军队太不堪用,因此留下一句名言:“我思用赵人。”意思是说,还是赵国人指挥起来最顺手啊。这句话后来有了引申义,意思是:还是老班底最好指挥啊。

就这样,廉颇在楚国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死在楚国当时的国都寿春。

寿春,在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出城向北有一座著名的八公山,汉朝淮南王刘安鸡犬升天的故事就是在那里发生的,廉颇墓就在这座八公山下。不过赵国人也没有忘记廉颇,所以在邯郸市的赵王城遗址公园也有一座廉颇墓,这是历史名人常有的待遇。

让我们回顾一下刚才的细节。廉颇的饭量,原文是“一饭斗米,肉十斤”,(按照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里的考证粗略估算的话,米吃了2升,肉吃了2.5公斤)

显然有夸张。使者污蔑廉颇“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这里的“三”,用法相当于“三思而后行”的“三”,表示“多次”。

廉颇的饭量和消化功能后来成为文学语码,屡屡见诸诗词。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辛弃疾的名句“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既然熟悉了廉颇的一生,看到诗句里“复用赵人”、“一为楚将”、“三遗矢”、“市道”这些词语典故,已经不会觉得陌生了。

廉颇的人生终局,除了令人唏嘘感叹之外,也不由得使人好奇郭开到底和廉颇有什么仇。很可惜史料全无交代。还是这位郭开,后来接受秦国的贿赂,害死了赵国名将李牧。赵国前后两代最能打的武将都不是折在了秦国手里,而是折在郭开手里。

南宋文坛宗主刘克庄有这样一首绝句:

浪说三遗矢,犹堪一据鞍。

君王不自试,耳目信人难。

——《杂咏一百首之五十三·廉颇》

刘克庄感慨的是,赵悼襄王不去亲自和廉颇接触,这才导致被郭开和使者联手蒙蔽。那么问题来了:君王要想获得真实信息,难道只有事必躬亲这一个办法吗?

就算君王再怎么勤政,也必须仰赖耳目之臣。如果依赖制度建设,但制度总有漏洞。中央集权的程度越高,科层制的层级就越多,君王和一手信息之间的信息传递节点就越多,信息失真的概率就越高。如果发展特务组织,谁又来监控特务们呢?

赵悼襄王的使者直接受赵悼襄王委派,直接向赵悼襄王复命,同样无法避免信息失真。那么,建立一套独立的信息校验机制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历朝历代都很让人头痛的管理学难题,每一种解决方案都没法行之久远。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倒可以体会一下司马光和旧党大臣们对变法的疑虑。

廉颇的事迹就到此为止了,江山代有才人出,下一讲里,赵国新一代名将李牧将会闪亮登场,和李牧一起登场的,是即将折磨秦汉两朝的北方劲敌:匈奴。

我们下一讲再见。

上期回顾:郑国渠的修建始于阴谋,一条疲秦之计是如何成为强秦之策的?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0420.html

乐乘,斩首,廉颇,赵悼襄王,趁火打劫,秦国,赵国,乐毅,魏国,楚国,观点评论,廉颇,赵悼襄,郭开,赵悼襄王,赵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乐乘,斩首,廉颇,赵悼襄王,趁火打劫,秦国,赵国,乐毅,魏国,楚国,观点评论,廉颇,赵悼襄,郭开,赵悼襄王,赵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乐乘,斩首,廉颇,赵悼襄王,趁火打劫,秦国,赵国,乐毅,魏国,楚国,观点评论,廉颇,赵悼襄,郭开,赵悼襄王,赵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