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汉武帝独尊儒术?尊的是“孔孟之说”?法家VS儒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尊的是“孔孟之说”?法家VS儒家

导语: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近400多年,从推翻秦朝的统治之后,迅速从秦代的灭亡中汲取教训,总结出大概两点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一,即为汲取过度,导致普通百姓“苦秦久矣”,纷纷揭竿而起;其二,即为王朝没有统一信仰,人民的思想建设有问题。

所以,汉代就根据这两点教训做出了如下改革。

其一,汉代初期就遵从“黄老之术”,也就是“无为而治”。简单来说,汉代初期大量减轻赋税徭役,与民修生养息,后来也出现了大家所熟知的“文景之治”。

其二,汉武帝时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把它作为了大汉帝国的“门面”担当。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这里的“儒术”就是孔孟推崇的儒家学说吗?而我们又真的了解儒家学说吗?汉武帝真的就是一个推崇儒家学说的皇帝吗?那么,他为何要推崇这里的“儒术”呢?

汉武帝画像

一、何为“孔孟之说”-----儒家学说?何为法家学说?

提起法家,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法律。没错,法家文化就是以制度之法为主,讲究直接、痛快和高效;他们推崇的就是制度理性。

喻中曾说“法家学说主张的就是政治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在理性主义、现实主义、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审视政治与国家的产物”,所以,法家的理论充满了现实性和现代性。

但是,法家主张人性本恶,他们的文化具有明显的缺陷,那就是虽然高效却很残忍。

就比如《商君书.去强》中的“以奸治民”,就是说国家必须用奸恶之人去压制良善之人,国家才能强、才能有序,否则用贤良之人去压制奸恶之人,国家就会大乱。

而人们常常提到“儒家”这个词,但是对他其实缺乏了解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多误解。

首先,谈到儒家,我们必定会提到孔子,但是孔子非常特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述而不作”,他只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却从来没有为此专门写一本书来记载。众所周知,我们熟悉的《论语》是由其弟子编撰而成的,而和他同时期的老子、墨子、韩非子都各自写了一本书。

孔孟画像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儒家主张的就是全面回到三代(三代即为夏商周时期),也就是回到西周时期的生活。所以,在西周的时候并没有儒家的出现,而到了西周灭亡之时,儒家也就诞生了。而孔子“述而不作”,也是因为自己所讲述的、传播的都是西周生活和制度,这些都已经有周代传下来的“五经”了。

所以,汉代的儒生们都称周公为“先圣”,而孔子为“先师”。

那为什么说我们很多人对于儒家存在误解呢?举个例子,“三纲五常”。提到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这“三纲”是儒家提出来的。但是,这可就是冤枉儒家了;因为这些可都是法家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韩非子曾经说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也就是说,臣子顺从君主,儿子顺从父亲,妻子顺从丈夫,这样天下才能治理得好,不然就会天下大乱。

(韩非子图像)

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三纲,而儒家呢?

儒家所提倡的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样才能达成“臣侍君”、“君使臣”“儿事父”的礼仪。可见,儒家提出的“三纲”非常像一个契约,只有自己做好了本分的事情,才能要求别人。

对比起来看,儒家主张的是“双向选择”,充满仁义;而法家主张的却是“强制性单向选择”,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理性和冷漠。

二、从双面看待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提起汉武帝,我们很多人脑子里面都会想到“雄才大略”这次词语。诚然,“北征匈奴”“南征南越”“征西南”“开漕渠”.......这一件件都是利于千秋万代的大事,可谓是彪炳千秋。

汉军征战

但是,获得与付出都是成正比的。汉武帝做的这些事情可都是劳民伤财的大事,代价的“直接承受者”就是汉代老百姓。而且,汉武帝在位53年,发动战争26次之多。相当于,每两年就要发动一次战争,而人民每两年就会迎来强制性的服兵役、交军粮等等沉重负担。

与此同时,汉武帝其实和秦始皇极为相似。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喜欢大兴土木。秦始皇有阿房宫,而汉武帝则更是“青出于蓝”。他在长安附近建了甘泉宫、未央宫、建章宫、蜚廉桂观、通天茎台等等。《史记.封禅书》中就有记载道:“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

汉武帝建章宫图

再者,汉武帝曾经颁布一条政令“告缗”。司马迁《史记》就曾记载这一政令“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于是商家中家以上大抵破。”

什么意思呢?

前面我们提到汉武帝如此大兴土木和好征伐,国库的钱财很容易就耗空了;所以,他向商人们提高了税赋,甚至让商人们上报所有钱财,上交其财产的百分之六,而商人们肯定会有所隐瞒。而这时汉武帝突然发布“告缗”政令,也就是鼓动老百姓告发这些隐瞒财产的商人,然后将这些商人抄家,所得财产官府和告密者各分一半。之后这个政令越演越烈,直接从商人扩大至全国人民,汉代所有中产以上的家庭都破产了,而告密者又被别人告密,最后全部财产都进了汉武帝的“国库”。

所以,这样一个皇帝会选择臣子与皇帝之间的双向选择?会选择“天下为公”、充满仁义的儒家学说?想必不可能吧。

三、汉代独尊“儒术”的真身

那么,汉代独尊的“儒术”是什么呢?

在《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在汉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看到自己父亲汉宣帝使用严苛刑罚,便劝阻道,我们汉代不是主张“独尊儒术”,以儒治国吗?汉宣帝瞬间变色,便告诉他:“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也就是说,汉代独尊的“儒术”,表面上是孔孟的王道,本质上却是秦始皇的霸道。

而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是只是给法家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化了一个妆,让普通百姓认不出它。

董仲舒图像

所以,董仲舒实际就是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方法。怎么个接法?直白的说,董仲舒就是保留了儒家一个很重要的核心,那就是“天命观”。他要求皇帝重视天命,也就是上天的想法;用“占星”“望气”等等一套玄学说法嫁接到了法家学说身上。

梁漱溟就曾评价董仲舒的这次改革“把生动的理性、活泼的情理僵化了使得忠孝贞洁泥于形式,浸失原意,变成统治权威的工具,那就是毒品而害人。三纲五常之所以被称为吃人礼教,要即在此。”

四、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

那么,前面说道汉武帝既然不喜欢儒家反而更推崇法家,为什么又要给法家穿上“儒家的外套”呢?

首先,现阶段汉王朝的治理需要法家,因为汉王朝“机器”的运行需要刑法制度的保障。所以,法家推崇的法律制度是被国家所需要的。

其次,就是直接用法家或者整套使用法家是行不通的。开篇的时候我们就提到了秦国的灭亡的原因就是没有统一信仰,思想建设有问题。因为法家主张“天下为君”,是一套为君主服务的学说,秦始皇公然把它摆出来,这不就是明摆着让普通百姓知道你不会考虑他们的利益吗?所以,百姓就会对朝廷有意见,不会心甘情愿的学习法家;而且秦国法家的管理严苛无比,时间长了、压迫重了、人民承受不了就会纷纷造反。

汉武帝图像

所以,要想不重蹈覆辙,就必须给百姓统一思想;但是不能直接套用法家,而汉王朝的治理需要法家,汉武帝又舍不得法家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权利,而这个时候董仲舒就给汉武帝提出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打个比方来说,法家是一个人的骨架,而儒家就是一个人的皮。儒家让法家这具“骨架”更加好看漂亮,更能“面见世人”。

总的来说,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就是大概两点。

其一,让皇权有了仁德的外衣,让百姓更加信服汉代朝廷,认为皇帝是为他们着想的。

其二,让民众有了统一的信仰,汉武帝更好管理百姓的思想,而且不影响皇权和汉王朝治理的实际运行。

五、结语

汉武帝末期,由于汉武帝自身颁布的严苛政法,导致流民四期,国家动荡不安,天下已经开始四处起义。但是,汉武帝悬崖勒马,颁布轮台诏,向民众认错,并且大改政治法令,这才得以保住了风雨缥缈的大汉王朝。

但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权。

而且,历史只能向前走,而不能向后退。全面复辟儒家所推崇的三代时期封建制生活显然不可能;而且,如果仍然是“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文明能不能一直传承下来、后来还会不会出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总的来说,存在即为合理。法家和儒家都是被需要的存在,只是如何调整两者的比例才是关键!历代的王朝灭绝,简单来说就是法家和儒家比例失调的结果吧。

所以,即使儒家学说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仍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没有法家强制性律法也无法造就一体化的郡县制,而秦朝之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郡县制才是历史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张宏杰.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M].长沙:岳麓书社.2019.8

【2】汉代儒生并不把《论语》当成经典,只当做普通读物

【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5.

【4】司马迁《史记》

【5】《汉书.元帝纪》

【6】韩非子《韩非子》

【7】《论语》

【8】喻中.法家的现代性及其理解方式.[J].山东大学报.2018.1

【9】《商君书.去强》

(备注: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1202.html

孔孟,汉武帝,学说,孔子,汉代,天下,独尊儒术,才能,法家,儒家,观点评论,汉武帝,韩非子,董仲舒,法家,儒家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孔孟,汉武帝,学说,孔子,汉代,天下,独尊儒术,才能,法家,儒家,观点评论,汉武帝,韩非子,董仲舒,法家,儒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孔孟,汉武帝,学说,孔子,汉代,天下,独尊儒术,才能,法家,儒家,观点评论,汉武帝,韩非子,董仲舒,法家,儒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