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朝廷治国策,百姓身上衣:汉朝是如何把治国哲学“穿”到身上?

朝廷治国策,百姓身上衣:汉朝是如何把治国哲学“穿”到身上?

前言

衣服是人类一个必备的生活用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赋予衣服的职能也越来越多,由最开始的"保暖遮羞"到凸显自己的审美,成为一种有格调的装饰物,并且在这其中还划分了非常严格的规范。

在古代,如果乱穿衣的话是会遭来杀身之祸的,不同的阶级的穿衣服的款式是不同的,从颜色、质地、配饰都是有着一套等级森严的秩序存在。

古代服饰的不断发展不仅代表着人们审美和制衣技术的不断更新,并且在社会观念随之发生改变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也会随着观念的改变从而改变服饰的样式、色泽和纹饰。

汉朝时期东汉和西汉盛行的哲学观是有着区别的,从最开始提倡的道家转变为儒家的时候,对当时流行的服饰审美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服饰直接从消极转变为了积极,并且在儒家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等级森严的服饰体系。

衣服的起源

服装追根溯源的话,大概要到远古时期,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猿人洞穴中曾经发现过用来缝制衣服的骨针,那么关于服装的起源流传比较普遍的大概有三种说法。

缝制衣服的骨针

穿衣为了适应自然气候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类祖先是没有衣服这个概念的,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时候,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和自然界的斗争中慢慢学会了运用外界的事物来为自己所用。

于是就制造出了衣服,能进行有效的躲避寒风暴雪的侵袭,同时还能够抵御蚊虫的叮咬,用来保护身体。

穿衣是为了装饰自己

人类穿这些衣服不是避寒,而是为了装饰自己,并且的原始人们已经有美的意识。

学者们认为在原始时期人们是不懂得穿衣的,也不知道用兽皮和原始衣服来保护自己,因为在原始民族中不穿衣服的民族并不在少数,没有装饰物的民族却少之又少,并且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年幼孩子对于装饰物往往更感兴趣,羞耻感则是在成人观念的影响下才会有的。

原始人穴居图

这种先天的观念可能就是当时的人的看法,所以说这部分学者认为人们当时穿衣是为了装饰自己,也就是爱美。

穿衣是因为智力被开发后,有了羞耻心

随着时间的慢慢发展,人类的智能不断的被开发,逐渐明白了礼仪,知道了什么是羞耻感,之后,才发明了用于遮身蔽体的衣物,并且看人类服饰的形成,也往往是由从下身往上开始发展的,先以树叶或者是兽皮围住下身,慢慢发展出出上身的衣服和袍子。

汉朝服饰的两个阶段

汉初期对于服饰呈消极态度

汉朝时期的服饰发展是分为两个部分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承袭了先秦遗风的,因为秦朝存在的时间过于短暂,在自己的服饰风格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就已被推翻,使得汉朝在成立初期长达70年的时间里,人民乃至皇帝文武百官还有着秦朝乃至战国时期的服饰特点,最终呈现出了战国和秦朝服饰文化在汉朝初期并行存在的审美风格。

秦朝服饰

因为,在这个时候汉朝刚刚建立,社会、经济和文化并没有发展起来,服饰文化自然也不会很有汉朝的特点。

在汉朝的前几代君王都是休兵养民,所崇尚的都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由于统治者在治国方面都采取了"无为而治",所以说在人们的服饰方面也就不会有过多要求,放任自然,还是沿用的是秦朝旧制,且不论尊卑都是黑色礼服,在此期间即便是有朝臣提出想要对历法和服饰制度做出改变,毕竟现在是新的朝代,总沿用旧朝的制度说不过去,但是,这些提议均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

老子的思想呈现出趋于自然,顺应自然,同时,他也并不主张人们的服饰过于华美,从而丢失真正的自我,他们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并不受外界华美的事物所累。

老子

在某种角度看,道家的思想对于服饰的发展是呈现出比较消极的态度,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这一时期汉朝的风格还是沿袭前朝多于创新的也是能够理解的。

治国思想改变后,服饰审美随之变化

然而,在经过了70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恢复,变得越发强大,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就不太适用于现在的汉朝,于是,就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提高儒学的地位,并这一观点作为治国思想。

《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

汉武帝还规定了服饰的颜色,用颜色来彰显王权的至高无上和权威性,但是这也仅仅是处于独尊儒术的初级阶段。

在西汉王朝灭亡之后,东汉王朝建立起来,光武帝刘秀通过系统的学习儒家思想之后,明白了儒家思想对于巩固政权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于是,在东汉王朝儒家就成为了主流的思想。

随着皇帝的大力提倡,儒家大臣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些思想被用于到国家的发展中,使得国力强盛人民越发安居乐业,也形成了与西汉时期相比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

孔子

儒家思想下形成了服饰制度

服饰开始区分等级

因为儒家思想推崇"礼、乐、仁、义"来维持社会君臣等级尊卑有序的秩序,服饰就成为了最容易彰显等级制度礼仪的重要外在工具。

并且,反过来从穿衣上所体现的社会伦理规范也可以熏陶、约束人们的秉性,成为统治者的一种重要统治工具,同样也是成立的,因此皇帝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服饰的车服制度。

这跟汉朝初期对于服饰的消极态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东汉时期人们对于服饰美的评判标准就是要合乎礼仪,就是大概意思就是说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间穿着合适的衣服,就是合乎衣服的礼仪了。

并且在东汉明帝年间就颁布了车服制度,里面的服装制度以及冠类的佩戴也有了极为详细的标准,仅仅冠类就有多达20多种,它跟服饰也是具有着一样的作用,成为区分等级的标志之一。

深衣融合儒、道两家思想,在汉朝广泛流行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服饰是实行的上身和下身没有连接的、区分开来的服装形式,到了战国时期才有了上下连为一体的服饰风格——深衣,整个长袍是线型的,形状又方正又规矩,更趋近于古雅、简洁、质朴的审美,深衣的造型既简单,并没有繁琐的装饰和裁剪,这与道家的自然朴素,天然的思想是相合的。

深衣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要称得上流行时期的还要数汉朝时期,儒、道两家作为汉朝的统治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朝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的发展,而深衣既有质朴又形状规则,非常符合儒道思想的典型特征,这就成了汉朝服饰简单自然美的文化支柱。

汉代女子深衣

而儒家的"美、善"的思想则在深衣中也有所体现,成了汉朝服饰造型中的内在文化。

汉朝服饰在儒、道两家的学说互相影响,展现"中和"之美

随着汉朝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织品的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繁多,光是颜色就已经超过了10种,并且丝绸色彩还彰显了朴素且自然美丽的审美诉求。

汉朝的大部分丝织品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用大面积的素色打底,然后用色彩明丽的装饰去点缀,服饰的颜色和图色彩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素色打底和图案之间的留白更显出汉朝服饰的统一协调之美的,底色搭配华丽的图案,呈现出"中和"的审美,沉稳大气。

并且,和谐的"中和"之美是在这一时期最高的审美标准,善于用精致的大面积长袍就会搭配比较简单的粗边图案,这种粗糙与精致的搭配特质成了审美文化支柱,而汉代的服饰在儒、道两家的学说家也在互相影响,显示出了内外和谐的一致美。

结语

总体来说,汉朝服装无论是从造型到质地,颜色到图案等方面,受当时社会所倡导的哲学价值观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汉朝哲学的天人合一以及对于天、地、人本质的把握是相当深刻的。

在汉朝服饰造型方面,人们以追求 "中和"之美为核心和最终目标,同时在汉朝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美学思想也成为了中国的美学核心,从人的心、性中感受艺术本质,追求精神和内心的双重解放。

并且东汉的史学家班固所提出的关于衣服的"隐形自障闭",也是对于汉代衣装文化的更深一步的影响,主要是强调了衣裳的伦理作用,就是将身体隐秘的包裹,不外露形骸,这一思想也在中国的服饰历史中贯穿。

服饰文化中所反映出的领域规范和等级规范,也是同时期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对外延伸,使得汉代服饰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服饰体系,对之后的朝代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汉书·武帝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1495.html

上衣,国策,汉朝,思想,衣服,人们,百姓,哲学,服饰,的发展,观点评论,汉朝,思想,儒家,服饰,深衣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上衣,国策,汉朝,思想,衣服,人们,百姓,哲学,服饰,的发展,观点评论,汉朝,思想,儒家,服饰,深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上衣,国策,汉朝,思想,衣服,人们,百姓,哲学,服饰,的发展,观点评论,汉朝,思想,儒家,服饰,深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