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战国时代的合纵与连横,张仪是如何取胜的?为什么对他的评价不高

战国时代的合纵与连横,张仪是如何取胜的?为什么对他的评价不高

对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孟子》中的评价较为中肯,说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这个评价也适用于张仪。

纵横家心怀机诈权谋,口含巧舌如簧,活动于政治舞台,他们的主张一旦被采纳,各国的关系就可能发生变动,往大了说,确实事关一国兴衰。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但人们对苏秦的评价往往要好过于张仪。实际从本质上讲,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都是一样的,无非在实现的手法上各有千秋,张仪的手法在人们看来过于“小人”做法。这一点,与李斯有点相像,以至于他们的口碑都打了折扣。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与苏秦都是鬼谷的学生,两人之间的关系还不错。苏秦学成后,便开始周游列国,以图发展,最后在燕国谋到了职位,他说服燕昭王听从了他的合纵战略,之后游说六国,成功实现合纵抗秦,并且他还被委任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一时间,八面威风。

苏秦的战略也相当成功,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但当时苏秦也怕秦国反击,为了守住他的合纵计划,他需要有个人来入秦,并能为他所用,以此阻止秦国的反击。

苏秦想到的这个人就是张仪,在苏秦的眼中,张仪的才智远高于他。如果让张仪入秦,他的合纵计划一定能守得住。

但是,他比较了解张仪,如果正面说,张仪未必去,所以,苏秦用了激将法,迫使张仪入秦,自己只要暗中帮助即可。

主意一定,苏秦就先找了个人去劝导张仪,让他主动来投自己。张仪混得并不如意,于是,便到赵国去见苏秦。

苏秦又故意摆架子,不仅推迟出来见张仪,而且在见到他后还故意奚落他,说他如此穷困落魄,此处也不能留你。

张仪自感受辱,于是就想报复苏秦,而要报复苏秦,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赵国陷入困境,因为当时苏秦在赵国封侯,名声显赫。

张仪在苏秦的暗中帮助下,经过一番上下打点,终于见到了秦惠王,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智被拜为客卿,参与筹划谋略攻伐之事。

苏秦的舍人看到张仪大功告成,于是便把苏秦的激将之法,以及暗中帮助他的事都告诉了张仪。张仪恍然大悟,并保证说,苏君在位时,他绝不敢破坏合纵。

对于以上《史记》中的记载也有争议,根据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文物资料推测,苏秦被车裂于公元前284年,而张仪则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要晚死25年左右。所以,他们两不可能形成对手,张仪当时的对手主要是公孙衍和陈轸。

但不管苏秦与张仪的关系到底如何?张仪的确是进入了秦国,也见到秦王,并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也向秦王提出了他的连横策略,以此攻破六国的“合纵”联盟。

说到合纵与连横,只是相对于当时六国而言的。战国七雄,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秦在西,齐在东,韩魏居中。

马凌之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霸主,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也站起来了。这样,秦、齐都有了扩大地盘的需求,图谋向中原地区扩张。

处于东西二强夹击之下的韩、赵、魏三国,再加上北燕、南楚,为了自存,联合起来,东向抗齐或西向抗秦,称之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从而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之为连横,也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但是形势总是在不断变化中,战国晚期,乐毅破齐后,齐国便一蹶不振;赵国经长平之战后,也被严重削弱。这样一来,秦国就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权。

所以,合纵连横政策也有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被称为合纵;若秦联合东方一国攻打其他诸侯国,则称为连横。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对当时各国形势了如指掌,且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还能从中获取巨大利益的说客,就应时而生了,这一批说客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纵横家”,其中苏秦和张仪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连横战略是张仪一生最重要的功绩,那他的连横战略是如何的呢?连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拆散齐楚联盟,孤立这两个可以与秦国争霸的诸侯国。

他的第一站选择了魏国,魏国在马陵之战后便失去了霸主地位。张仪的计划是,让魏国归附秦国,然后让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他在魏国当了相国,一呆四年事情毫无进展。

直到魏哀王即位后,张仪才有了机会。当时秦攻魏,齐国也来攻魏,在秦、齐的攻打之下,魏王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归附了秦国,以图自存。

齐楚两国都是强国,而他们两国是盟国,要打败他们,首先要拆除他们的联盟关系。张仪到楚国后为楚王画了一张饼,表示秦国愿以六百里商地来换取齐楚两国废除盟约。张仪的主张遭到陈轸(后来到了秦国)和屈原的反对,但最终也没拦住楚怀王。

楚国与齐国断绝盟约关系后,便派一名使者进入秦国索要土地,结果等来了一个笑话。张仪归秦后,先是三个月不上朝,后来见到了楚国使者,却说他个人愿意食邑六里进献给楚怀王,还责备楚王耳朵不好,听错了他的话。

楚怀王闻报后大怒,于是发兵攻打秦国,发起丹阳之战,结果被秦国大败,还丢失了丹阳、汉中两地。楚怀王受骗失地,悔恨莫及,只好再让屈原二次使齐,重修旧好。屈原以他的声望和外交才能,说服了齐宣王,两国再度结盟。

公元前311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夺取了召陵(河南偃师县)。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不得不提出议和。秦国提出要用楚国的黔中郡来交换半个汉中,但楚怀王为了泄私愤,提出要用张仪来换黔中郡,不要土地。

张仪也没有畏惧,他太了解楚国内政了,腐败且混乱,所以,他又一次去到了楚国。他提前收买了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言听计从。就这样,张仪再次说服了楚怀王,与秦结成连横。

楚国经丹阳之战,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楚,取郑,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大国地位。

张仪诓骗楚国后,又奉命出使韩、齐、赵、燕,以类似的手法,灭各国志气,长秦国威风,极尽威逼利诱,说服各国连横亲秦。由此可见,张仪的外交战略是成功的,而其外交手段则是卑劣的。

张仪对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都有深刻影响,通过他的连横游说策略,使得秦国在各诸侯国中产生巨大的威慑力,瓦解了苏秦的六国合纵,主要表现在排除了楚国这一大障碍,从而为秦灭六国提供了一统天下的基本战略,这是智慧外交的表现,值得肯定。

但是,由于他卑劣的外交手段,下场也不太好。

秦惠王去世后,张仪在秦国失去了政治舞台。其二,他为人不好,也没有人为他说话。比如,在当时与他共事的秦国名臣有陈轸、公孙衍、樗里疾和甘茂等人。

张仪为了排挤陈轸,说他暗中通楚,诬陷陈轸出卖国情,最终逼走了陈轸。张仪和公孙衍是老乡,但也同样以卑劣的手段将其逼走。樗里疾和甘茂也一样对他没好感。

司马迁说他是“倾危之士”,评价也没什么不对。所以,在秦武王即位后,他受到了群臣群起而攻之,说他没有诚信可言,左右卖国,如果仍留用他为相国,秦王就会被天下人耻笑了。

在秦国众臣诋毁他的同时,齐国也落井下石,特派使者来责备张仪。内攻外扰,大有不杀张仪誓不罢休之势。张仪顿感恐惧,于是,他想了一个脱身之计,就跑到魏国去了。

结果,他一到魏国,齐国就来攻打魏国。这也是张仪意料之中的事,他出走时对秦武王也是这么说的。

他说只要齐、魏两国一开战,秦国就乘机讨伐韩国,然后进入三川,出兵函谷关不用进攻其国家,只要逼近周京,周天子肯定吓得都会把所有祭哭交给秦王,到那时,秦武王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帝王之业也就成了。秦武王居然信了,还出动了三十辆兵车,特意把张仪送到了魏国。不得不说,张仪的嘴的确厉害。

魏襄王看到齐国来攻,十分害怕。张仪和他说不用怕,他有退兵之策。他让自己的门客先到楚国,然后借用楚国的使臣前往齐国做说客。

使臣到了齐国,便把张仪和秦武王所说的计谋,也就是上面所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和齐王说了,齐王听了恍然大悟,故撤兵。

张仪用了一个连环计脱身,也再现了他的连横之策,的确是很有智慧。难怪他早年在楚国被鞭笞后,回去问妻子,问他的舌头还在不在,妻曰在,他说,只要舌头在,这就够了。

他的一生,最大的资本就是“喉舌”,这也是所有纵横家们的资本。公元前309年,张仪在魏国为相一年后去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284.html

张仪,关系,评价,秦惠王,合纵,苏秦,秦国,六国,连横,齐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张仪,关系,评价,秦惠王,合纵,苏秦,秦国,六国,连横,齐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张仪,关系,评价,秦惠王,合纵,苏秦,秦国,六国,连横,齐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