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两个顶级大忽悠,一部战国七雄史

两个顶级大忽悠,一部战国七雄史

#头条创作挑战赛#

(鬼谷子 形象)

战国时期的大牛鬼谷子,收了四个徒弟。

这四个徒弟,分别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不过这四个人中,有史记载曾拜师于鬼谷子的,只有苏秦和张仪,而孙膑庞涓拜师鬼谷子门下的记载,只见于《东周列国志》这种历史小说,未见于正史。

苏秦跟鬼谷子学本领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做张仪。

俩人虽然是同学,但如同后来孙膑和庞涓的交情一样,处得比较一般。

苏秦学成之后,辞别恩师,一直在外游历。

当然,说的好听是游历,说的不好听就是瞎混。

《史记》: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风尘仆仆在外游历数载,岁数一天比一天大,最后混的啥也不是,只好返回家乡。

回了老家的苏秦,过得也不是很好。

如果说物质上的贫瘠对苏秦来说不算什么的话,那么最难捱的,就是乡亲们的嘲笑。

《史记》: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兄弟姐妹,姑嫂子侄对他都没有好脸子,见到苏秦总是会笑话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整天不务正业,结果混来混去一事无成。

面对亲戚朋友们的嘲笑,苏秦有点受不了,于是他干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闭门不出,当起了宅男。

苏秦的家里,藏书很多,但他却无心阅读。

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跟着师父鬼谷子已经读了太多的书,但读来读去,丰富的阅读量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古籍)

不过最终,他还是找来了一本叫做《周公阴符》的古籍,开始埋头钻研。

传说,这本书是奇书,是上古时期由黄帝所作的。

苏秦把自己关在家里,钻研来钻研去,终于让他钻研出一套合纵连横之术。

什么叫合纵连横呢,一句话很难解释得清楚。

总而言之,苏秦认为自己学明白了,学透了,可以离开家乡,到天地之间去游说各国国君了。

苏秦的第一站,是东周的周显王。

周显王对苏秦倒是很有兴趣,但周显王身边的大臣们瞧不起苏秦的穷苦出身,所以很快联合起来把苏秦赶走了。

离开周朝,苏秦又跑到了秦国。

秦国当时的国君,是秦惠王。

秦国素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但问题是,秦国前不久才处死商鞅,秦国上下得了说客敏感病,都很讨厌苏秦这种阴谋家,所以苏秦在秦国也没有得到重用。

秦国不行,苏秦又跑去了赵国。

赵国的国君,是赵肃侯,赵肃侯对苏秦还算可以,但当时赵肃侯的弟弟赵成在赵国担任国相,这个赵成相当反感苏秦,结果苏秦在赵国也屡受排挤。

一次出师不利,大多数人也许不会放弃,但接二连三的失败,往往会彻底地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

你去周朝混不好,是周朝的原因,你去秦国混不好,是秦国的原因,你去赵国混不好,难道还是赵国的原因么?

通常人到这一步,都会自我反思,认为自己的失败也许并非都是环境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自己的问题。

吾日三省吾身,学会自我反省,这是一件好事儿,但问题是有些时候,这个世界上出现的人事物就是那么的讨厌,就是那么的不可理喻,就是为了恶心你而存在的, 所以你完全没有必要反省自己。

(苏秦 形象)

世界在我的面前竖起高墙,那么我一定会奋力击碎它。

很显然,苏秦就是一个很有韧性的人。

离开赵国之后,苏秦没有犹豫,他立刻又跑去了燕国。

去燕国发展的日子也绝非一帆风顺,燕国的高官对苏秦并不重视,因此没人引荐他,甚至就连个接待他的人也没有。

我们的苏秦同志客居在燕国,等啊等,等啊等,直等了一年多才见到了燕国的国君燕文侯。

当时,燕国的国策,是举国之力对抗秦国。

当然了,这并只不是燕国的国策,基本上当时所有诸侯国都很担忧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发展势头正猛的秦国。

《史记》: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苏秦见到燕文侯,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其担忧远处的秦国,你更应该担忧就在你旁边的赵国,与其担忧旁边的赵国,你不如和赵国结盟,你们两个国家联合起来,互相帮助。

燕文侯还算是个明白人,他对苏秦的说法深表赞同,立刻对苏秦委以重任,并且重金资助苏秦,让他代表燕国去谈合作。

再回赵国,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因为讨人厌的赵国国相赵成已经死了,没有他来干涉,原本对苏秦就有好感的赵国国君赵肃侯立刻接见了苏秦,而苏秦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不仅成功的游说赵国和燕国联合,还进一步的透露出了自己的想法:

《史记》: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

赵国应该牵头,联合齐楚燕韩魏,合力攻打大家共同的隐患,秦国。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赵肃侯立刻就被震惊了。

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看起来单薄瘦弱的年轻人,心里居然藏着这么大的志向。

后生可畏,真是后生可畏啊。

(赵肃侯 形象)

一番感叹之后,赵肃侯决定,全力支持苏秦。

离开赵国后,苏秦先后去了韩国,魏国,楚国和齐国。

苏秦具体是怎么游说这些国家的国君的,作者就不再啰嗦了,但作者可以把各国国君对苏秦的态度给大家一一罗列出来。

《战国策》:得明教,愿从上。

韩宣王对苏秦十分佩服,表示愿意支持苏秦英明的想法。

《史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敬以国从。

魏襄王说,我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来没有听过这么贤明的教导,我愿意听先生的话。

《史记》:寡人不敏...未尝得闻余教...敬以国从。

齐宣王说,我为人蠢笨,今天才听到这么好的教诲,我愿意支持先生。

《史记》: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楚威王说,先生心怀天下,为百姓,为苍生社稷,为了对抗秦国,我愿意举国之力服从先生的调遣。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苏秦成功说服了六国合作,并且被六国联合任命为了从约长,也就是六国联盟的总负责人。

(游说六国)

大功告成,登上人生巅峰的苏秦返回赵国复命,途经洛阳,看到当年冷落自己的周显王专门派人为自己清扫道路,看到当年那帮嘲笑自己的亲戚朋友们也都跪在地上迎接自己,他一时间感慨万千,于是说出了那一句经典的:

《史记》: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当年我穷酸卑微,一无所有,哪怕有人愿意接济我,给我两亩地让我耕种,我也愿意老死乡间,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佩戴六国相印了。

六国联手,共抗秦国的形势出现,说实在的,纵然是身经百战的老大哥秦国,也是有点慌的。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文章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张仪。

张仪和苏秦师出同门,但毕业要比苏秦晚一点。

苏秦在赵国获得赵肃侯信任,马上要开始“合纵大计”(也就是联合六国)的时候,张仪正巧来投奔苏秦。

当然,不是张仪自己要来的,而是苏秦把他叫来的。

因为这个时候的苏秦,需要一个帮手,一个能稳住秦国的帮手。

我们知道,秦人善战,喜欢打仗,动不动就讨伐六国,所以在联合六国之前,苏秦必须保证,不能因为秦国搞出什么大动作(比如贸然挑起战争)而导致自己的计划出什么乱子。

所以,他找上了自己的同窗张仪。

他把张仪叫来赵国,让张仪以后跟着跟自己混。

张仪呢,当然很开心,在家靠父母,出门就靠朋友啊,

苏秦是自己的师兄,那更是自己的挚爱亲朋,手足兄弟,他还能害自己么?自己跟他混那还有错? 于是,我们的张仪同志屁颠屁颠的就去了。

不去不知道,一去,张仪可就有点大失所望。

苏秦对他的招待十分冷淡,在赵国,仆人丫鬟吃什么,苏秦就给张仪吃什么,吃住不好也就算了,苏秦也从来不提拔他,不给他机会让他施展才能。

不提拔也就算了,苏秦有好几次还在公共场合批评张仪,让张仪在众人面前跌了份,丢了脸。

(张仪 塑像)

面对如此刻薄寡恩,无情无义的师兄,张仪愤恨难当,一气之下,离开赵国,去了秦国。

当然,这其实都是苏秦安排好的。

张仪前脚到了秦国,后脚苏秦就派人告诉他,这两天不是我故意针对你,羞辱你的,我是想要把你逼到秦国,让你在秦国和我互为照应,帮我监视秦国的一举一动。

再者说了,诸国之中,秦国最强,你不是有才能么?你完全可以到秦国是发展呐,那是个大平台啊。

苏秦的想法很好,但他执行的过程,却是大大的有问题。

你想要让师弟张仪去秦国帮你的忙,你大可以直接了当地说,而没有必要通过这种排挤打压的方式把张仪赶到秦国去。

你之前接连在诸国受辱,你能忍辱负重,迎难而上,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自尊心都和你一样弱啊。

那么很显然,张仪就是一个很有自尊心,或者说自尊心极强的人。

因为被逼到秦国的张仪意识到,苏秦举六国之力剑指秦国,秦国危急,但这也同样是自己的机会。

如果自己能得到秦国的支持,进而像苏秦那样游说六国,破坏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那么不仅自己可以成就功名,还能把苏秦羞辱自己的仇给报了。

复仇的火焰从少年张仪的心中燃起,他发愤图强,到了秦国之后一顿表现,果然被重用,成为了相邦,进而得到资助,得以出使六国。

张仪出使六国的时候,苏秦已经完成了他的合纵大业,六国联合的威压之下,秦国窝窝囊囊的在家待了十五年,一直不敢对外窥伺。

而张仪,就要逆行而上,做苏秦合纵大业的第一个破坏者。

(张仪游说六国)

您还别说,张仪还真是个牛人,游说各国的水平,只比苏秦高,不比苏秦低。

《史记》: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他到楚国,楚怀王立即退出了六国联盟,开始和秦国交好。

《史记》:说韩王……韩王听仪计。

他到韩国,韩宣王也听从了张仪的建议,疏远联盟,和秦国亲近。

《史记》:齐僻陋...乃许张仪。

他到齐国,齐湣王也表示退出六国联盟,奉行独善其身的国策。

《史记》:赵王许张仪,张仪乃去。

他到赵国,曾经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也表示六国联盟不过是镜花水月,也同意了张仪的建议。

《史记》:请西面而事秦,献恒山之尾五城。燕王听仪。

他到燕国,燕昭王为了表示诚意,更是献出了五座城池来讨好秦国。

《史记》: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

他到魏国,魏国更是直接任用他为相国,大小事宜全由张仪负责。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苏秦的合纵大业,基本上已经被张仪的连横之计破坏殆尽了。

这一对师出同门的乱世奇才的较量,在这一刻,以战国七雄的纷乱和战火为筹码,终于落下了帷幕。

公元前309年,张仪病逝于魏国,而苏秦的命运,则更为多舛一点。

六国联盟不复存在,苏秦心灰意冷,回到了燕国。

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为了报答燕国国君对他的知遇之恩,前往齐国为相邦。

明着,是为齐国工作,暗着,则是以燕国间谍的身份在齐地活动,大搞破坏,搞得齐地内外交困,快速衰败。

(燕攻齐)

不过,这注定也是一条不归路。

他为燕国卖命的身份很快被齐国得知,齐国震怒,苏秦终被车裂而死。

而在苏秦死后,燕国趁机攻打逐渐式微的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差一点灭亡了齐国。

史书上没有说过苏秦是哪国人,但可以肯定是,他不是燕国人。

既然不是燕国人,何以把一生之才学,在最后的时间里,奉献给了燕国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那里,是苏秦梦开始的地方。

如果没有燕王的赏识,就没有后来那个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对苏秦而言,他一生从哪里开始,一生便要从哪里结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3005.html

赵肃侯,史记,国君,燕国,苏秦,秦国,问题,赵国,离开,原因,观点评论,张仪,燕国,苏秦,秦国,赵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赵肃侯,史记,国君,燕国,苏秦,秦国,问题,赵国,离开,原因,观点评论,张仪,燕国,苏秦,秦国,赵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赵肃侯,史记,国君,燕国,苏秦,秦国,问题,赵国,离开,原因,观点评论,张仪,燕国,苏秦,秦国,赵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