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如果他不死袁绍就能击败曹操?不会做官且刚直过度的智囊名士田丰

如果他不死袁绍就能击败曹操?不会做官且刚直过度的智囊名士田丰

三国小人物志0056:刚直过度的智囊名士——田丰

如果他不死袁绍就能击败曹操?不会做官且刚直过度的智囊名士田丰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田丰,字元皓,是三国时代袁绍麾下的一名谋士,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且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

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的笔下,田丰是袁绍帐中最具智慧的谋略家之一,和沮授齐名。不仅在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北方霸主之战”中屡献奇策,为袁绍一统北方四州立下汗马功劳。还在之后的官渡前夕,为袁绍提出了“持久战+袭扰战”的正确战略方针。

应该说,田丰这个人物,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了“敬重”+“惋惜”的印象。敬的是他谋略过人,料事如神,不愧于“大贤”的称号;惜的是他未遇明主,空有锦囊妙计却不被采纳,最终还反而因此被袁绍所杀害……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应该说,田丰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所写的情形大体一致。不过,田丰情商低,不善为臣之道是真,但说他看不透君主心思,不会揣摩君主意思,却未必。客观来说,关于他的死,固然有他自身性格的问题,也有袁绍外宽内忌,刚愎自用等因素所致。

我们还是翻开相关的史料记载,来具体寻探一下田丰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并给他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

就拿袁绍麾下来说,除了田丰,还有沮授,鞠义,淳于琼(正史上忠勇而并非酒鬼)等这些重量级的人物,都没能在陈寿笔下得到“独立立传”的资格。

所以,我们只能在书中其他人物的传记里,以及结合《先贤行状》,《后汉书》等史料,去寻探田丰这个人物的历史事迹。

不过,据《后汉书》记载,田丰的仕途之路却并不顺利。虽然一开始被太尉府征辟,推荐为茂才,后来还被选为侍御史,得以入朝为官……但是田丰性格倔强强硬,眼见朝中宦官当道,大权独揽,而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贤臣,却一再被排挤,甚至被迫害致死……他恼怒于朝廷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于是愤然辞官回乡,在冀州牧韩馥麾下为官。

(《后汉书》记载:钜鹿田丰,并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

看得出,田丰果然不愧于后来荀彧赠与他的,“刚而犯上”四个字的评价。他虽然满腹经纶,才华过人,但是性格却过于“刚直”,凡事过于坚持自己所认同的“原则”。即便在自己的主公面前,他也从来不顾任何场合,丝毫不作任何掩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试想就像是在一家公司里,某个员工虽然业务方面很强,为人也很正派。但是却心直口快,性格倔强,凡事直来直往,说话也毫不客气,就连老板的面子也不给……这样的刺头人物,即便是个人能力再出众,恐怕也很难得到领导的喜欢和器重……

不仅如此,袁绍还对田丰十分器重,州内大小事宜都与之商量,言听计从。君臣之间俨然一片和谐相处的气氛……(《先贤行状》记载: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

至于田丰,也没有辜负主公袁绍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不仅是在内政安理等事务上,为袁绍尽心尽力,将冀州的内外政事,都打理地井井有条。就连出兵打仗的时候,他也随时跟随在袁绍身边,作为谋士。

而据《三国志》记载,在界桥之战中,有一次公孙瓒的先锋部队包围了袁绍,射来的箭矢如像下雨一般密集。这时候袁绍身边的人,正是田丰,他也同样不顾自己的安危,扶着袁绍躲到一堵矮墙后面,并和袁绍一起沉着指挥,最终击退了公孙瓒军的进攻……

看得出,田丰在袁绍身边,确实算得上是心腹人物之一。在他的各方面协助下,袁绍也真的是在和公孙瓒的各场战役中,逐渐反败为胜。最终将其困在易京城内,引火自焚……(《先贤行状》记载: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

据史料记载,田丰与袁绍最早的分歧,出现在“迎献帝”一事上。袁绍一开始出于自己的想法,没有听从麾下谋士们的建议,出兵去迎汉献帝。导致被曹操抢先一步,把献帝接到了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使得原本声望更盛,实力也更强的袁绍,从此失去了“政治合法性”上的优势,处处在宣传口吻上受制于曹操……

然而,由于此时公孙瓒尚未灭,北方四州也并未完全平定,所以心中另有考虑的袁绍,并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当然,史书也并未记载,田丰和袁绍之间,在此事中因为意见的不同,而发生过什么不快……

不过,到了四年之后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是否出兵攻打曹操一事上,田丰就和袁绍之间,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

在与袁绍主力会战的前夕,发生这种后院起火的事情,曹操当然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主力尽出,攻打徐州的刘备。这样一来,就必然造成大本营许昌的空虚。这时候,田丰又向袁绍献计,建议他趁此机会出兵,南渡黄河,趁曹操首尾不能相顾之时,直捣黄龙,拿下许昌,这样天下大势可一战而定……

(《后汉书》记载:五年,左将军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据沛以背曹操。操惧,乃自将征备。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

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在曹操发兵徐州的时候,麾下谋士都纷纷谏言,担心被袁绍趁机大兵压进,到时候和刘备纠缠,回援不及,反而会丢了兖州和许昌……这也从侧面证明,此时对于袁绍来说,确实是进攻曹操的好机会,而他却莫名其妙错过了这次千载难逢的良机……

说白了,既然袁绍自己已经作了决定,那么他麾下的臣子,也只能是听命行事。而田丰这时候,又是怎么做的呢?他见袁绍不搭理他的建议,气得是上蹿下跳,暴跳如雷,并大声痛斥袁绍不顾大局,延误军机……

结果就是,田丰的抱怨和斥责,非但没能改变袁绍的决定,还因此埋下了他和袁绍之间关系破裂的隐患。只是田丰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是我行我素,和袁绍针锋相对。最终导致了袁军兵败官渡的结局,也因此而赔上了他自己的性命……

自从曹操西进,主力到达徐州地界以后,原本看似大张旗鼓的刘备,在曹军的进攻下几乎是一溃千里。不管是他麾下新招的徐州兵,还是东海、昌霸等地,号称数万人马的反曹起义军(《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还是之前收编袁术的部队,都在曹军精锐的面前不堪一击……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

而且曹操虽然兵力实力弱于袁绍一方,但他能谋善段,擅长用兵,变化无常,手底下也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谋士。与其与之正面交战,倒不如玩个“防守反击+侧面袭扰”,这样才能发挥出袁绍一方地大兵多,且粮草充实等优势。

此等状况下,曹军自然是利于速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兵精善武,战力卓绝等最大的优势。而袁绍一方,很明显是利于持久战,来个紧守不出,让曹操无处下口,空有强兵勇将却无合适的用武之地……这样只需僵持上一年半载,则曹军必然耗不起这样的拉锯战,迟早会因为粮草和后勤等原因而撤退。

不仅如此,田丰还建议袁绍将手底下的精兵集中,分成几路由猛将率领,轮番从多个方向袭扰曹操后方。反正到了一地就掠夺一地,能破坏的东西全部破坏,让曹操后方的各种生产活动大受影响,也令其缺粮少草的状况更加恶化。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记载: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尽管史书并未记载细节,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田丰此次和袁绍的冲突,肯定比上次更加激烈。甚至于田丰此次进言的态度,已经到了不依不饶,非得让袁绍接受,绝不善罢甘休的地步……结果,不但未能说动袁绍,反而惹得后者大怒,给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记载: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

所以,田丰一开始入朝为官,不容于朝廷;后来回到冀州,效力于韩馥麾下,也不容于上司和同僚;再到后来在袁绍麾下,田丰虽然一开始很得重用,和袁绍相处和谐。但后来还是不免因为自己的刚直性格和直言不讳,而被袁绍所妒恨。

尽管,这些出自于《先贤行状》等史料的记录,可信度有待商榷。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性格刚直到了如此地步,说话做事如此直率的刺头人物,和同僚处不好关系,也是正常的。这恐怕也是导致他后来悲剧的原因之一……

然而,即便是知道君王心中的所想,但田丰还是一直坚持自己的“刚直”,这恐怕就只能解释为“性格使然”了……他这样不顾君臣之间的层级,动不动越界进言,而且直言不讳,大扫君王面子的做法,自然是并不明智。可以说,在“为臣之道”上,田丰还是相当缺乏的。

是的,在中国儒家体系的“人治”文化下,做臣子的人,永远是要学会去考虑“君臣相处之道”的。光有才能、有本事不行,还要善于揣摩君主心思,读懂君主的意会。知道什么时候,对君王说什么样的话,才能够为君王所接受,并不会损害君臣之间的关系。

看看以政治水平而见长的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前夕,明知道刘备兴兵伐吴的举措是错误的。但既然知道刘备是决心已定,就并不过多出言相劝,反而是托病不出。完美避过了在这种风口浪尖上,和刘备产生冲突的可能性。

所以说,所谓的君臣相处之道,并非是让人学会去巴结谄媚。而是教会臣子如何去与君王共处,尤其是在双方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学会如何去处理分歧,并同时保持一个团队的团结和和谐,才能凝聚出最强的战斗力……

当然,这一切和袁绍这位主公,也脱不了干系。袁绍在历史上留下的评价“外宽内忌,刚愎自用”,也不是浪得虚名。他这样的君主,在心胸和气度上是差了一截的。至少,比不上曹操和刘备这种一流的优秀君主。

尤其是在击败公孙瓒,一统北方四州之后,袁绍的心态在胜利的刺激下,也发生了许多微妙的改变。他开始变得飘飘然,不再满足于自己一方诸侯的身份,而是打算要称王尊侯,甚至开国称帝了。

相比之下,刘备的麾下,之后也出现过这样刺头的人物。像庞统,蒋琬这些荆州名仕,在刚加入他的队伍的时候,都是在任上无所事事,以消极怠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以及想快速升官的想法。

至于在曹操的麾下,也有像程昱这种生性刚戾,与人多有不和,也动不动会出言相逆的人。而曹操对程昱非但容之用之,还对其对其赐待益厚。后来程昱不仅立功颇多,还成为曹魏的开国元勋之一,死后还得以从祀于曹操的庙庭……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田丰之死。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田丰的“愚忠”表现,既然袁绍之前不听他的劝告,导致了官渡惨败,而今大势已去。而且他也看透了袁绍退兵后,必将杀他的心思。为什么他不趁机赶紧逃跑,另投他主?而是甘愿留下来,慷慨赴死,难道就仅仅只为了,成全自己“忠臣不事二主”的最后英名?

而且按照袁绍的“驭下”方针,对于手底下所有掌握实权的人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其家人族人,以此作为人质,以及防止其反叛的筹码。所以,田丰不可能不顾家人宗族的性命,为了自己的仕途而只身逃跑。

所以,最后田丰选择了“慷慨赴死”,这点和之前吕布麾下的陈宫一样,都是明知必死,与其想办法逃生,还不如大度一点,舍得项上头颅,保全身外之事。以自己的牺牲,来保全自己的亲族和家人……

顺便,这样还能在后人的评价里,留下一个“忠贞不二+视死如归”的好印象。在历史上留下一座,属于自己的丰碑……

毕竟,所谓伴君如伴虎。在君王手底下做事,连必要的君臣关系都处理不好,甚至因此而丢掉自己的身家性命……又何谈对君王的辅佐,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3007.html

名士,曹操,性格,智囊,三国,小人物,袁绍,田丰,韩馥,麾下,观点评论,刘备,公孙瓒,曹操,袁绍,田丰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士,曹操,性格,智囊,三国,小人物,袁绍,田丰,韩馥,麾下,观点评论,刘备,公孙瓒,曹操,袁绍,田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士,曹操,性格,智囊,三国,小人物,袁绍,田丰,韩馥,麾下,观点评论,刘备,公孙瓒,曹操,袁绍,田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