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三个版本的《论语》里面《学而》均排于第一,或与孔子讲学的逻辑有关

三个版本的《论语》里面《学而》均排于第一,或与孔子讲学的逻辑有关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老师言行的著作,间或有孔子与弟子间的对话。

从现在所能够知道的材料看,《论语》当编成于战国初年,也就是孔子去世之后不久。

传至西汉,《论语》已经有了三个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这是因儒学后来分了不同学派的缘故。

流传到现在的,是东汉郑玄根据《鲁论语》篇章,参考另外两《论》而成,且为其作注。

不过总体来说,三《论》虽分支流传,但差别并不大。

海昏侯墓出土了已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比传世的《论语》多了《问王》和《知道》两篇。对此,学者们亦有初步看法,但因为竹简损坏严重,释读仍在进行中。另外,定州汉墓亦曾出土二十篇残本《论语》;平壤也出土了约汉元帝年代的129枚《论语》残简。

从这些汉代《论语》的内容排列看,《学而》都列为第一篇。

何以如此呢?

《论语》

看来,弟子们在记录编排《论语》时,是下了相当一番功夫的。

《学而》排于第一,很可能与孔子讲学的先后、思想的连贯是相符合。

西周的学校,原来只有官学,只为王室和贵族提供教育,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是王室成员和贵族担任官职之前的“岗前培训”,很可能也参与一些实际政务的处理。“小学”则是在这之前的“预科”,学习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内的基础性知识。

孔子即便不是周代第一个“民间办学”之人,也肯定是相当早的一个。当然,他所教的学生,依然是贵族子弟,尽管有相当没落的贵胄。

从其教学内容和性质上来说,孔子所办的,仍属于“小学”。但不同的是,孔子十分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和品质教育。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斋、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据此说,弟子们在编纂《论语》时,一定会遵循老师的遗愿——第一,反映老师的主张和思想。第二,体现老师讲课时的逻辑。

《学而》排在第一篇,恰好是以上两点的体现。

要说的是,《论语》二十篇,每篇之题目,都是从篇中选择词语而成,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通行做法。

《学而》作为第一篇,很像是“入学动员报告”,讲的是“学习的重要性”、“读书和做人的关系”、“强调学以致用”以及“学习的基本方法”。

按照这样的逻辑,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后面诸篇的主旨。

第二篇《为政》,讲的是贵族子弟上完学之后从政的基本要求。第三篇《八佾》,讲的是礼乐等“礼制”对于当时社会治理及学生应当遵从的重要性。第四篇《里仁》,讲的是弟子要“以仁为邻”,如朱熹所说,《论语》的核心理念是仁,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最重要理念。第五章《公冶长》,是孔子和学生们从各个角度讲“仁德”的特征。第六篇《雍也》,是从哲学、政治、伦理、人性、人才等方面,讲授“中庸之道”以及“恕”的理念。等等等等,不详赘述。

可以明显看出,《论语》的编排,有很强的逻辑性,也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仅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大纲,也能体现其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不论孔子思想中具体哪些内容可取或不可取,作为2500年前的一位“民办教师”,的确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这也是儒学后来能够代代相传,门生弟子数量远胜于其他先秦诸子流派的重要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475.html

论语,教育,有关,孔子,弟子,思想,版本,贵族,小学,学而,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论语,教育,有关,孔子,弟子,思想,版本,贵族,小学,学而,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论语,教育,有关,孔子,弟子,思想,版本,贵族,小学,学而,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