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为何最后会演变成两败俱伤的不了局?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为何最后会演变成两败俱伤的不了局?

广义上的汉匈战争,实际上从汉初高祖刘邦被围白登山已经开始,到东汉窦宪率军深入瀚海沙漠,大破匈奴与金微山,使其彻底丧失反击能力为止,断断续续持续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汉朝算是最终的胜利者。

然而,狭义上的汉匈战争,也是广为人知的部分,仅仅是指在汉武帝刘彻时期进行的,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作战,其规模之宏大、战况之惨烈为三百年之最,可惜的是,终武帝一朝,边患都没有根除,大汉始终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战局演变成两败俱伤的不了局。

左右战争最终结果的关键性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1,战争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军队的征召、训练,武器装备的制造、更新、维护,粮食、战马、资金等的筹集和储备;2,战争进行的过程中,前线将领的指挥能力、军队的战斗力;3,后勤保障能力。

匈奴那边的情况比较简单,是个总人口在200左右的游牧民族,散布在从大小兴安岭到天山、阿尔泰山之间的广袤草原、戈壁上,成年男子个个能骑善射,是天生的士兵,在本土作战,又全都是骑兵,故而没有补给上的问题,其将领同样是来自牧民群体。由于冶铁的技术早已传播到草原上,武器装备与汉军不相上下。

大汉这边,早在高祖和吕后时期,已经将武器装备的制造制度化、正规化,从汉文帝时期开始,对匈奴的战争准备则悄悄的进行,按照晁错提出的“兵提三章”,加强军队的训练,不但皇帝本人亲自检阅朝廷军队的训练成果,而且要求各郡国军队同样要加强训练。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马复令”,鼓励民间养马,规定百姓家养战马一匹可免除三人的徭役或赋税,从而激发了民间养马的热情,马匹数量剧增,以至于普通百姓都不愿意骑乘母马的程度。等到汉景帝时,朝廷开始建造专门的苑囿以牧马,总数达到30万匹之多。

不断的徙民实边,逐渐增加边防军的数量和后勤保障能力,汉武帝时期更是大肆扩充军队,先后创设了期门军、羽林骑、并在三辅地区大量扩充北军,增设八校尉。

此外,经过从高帝到景帝的休养生息,大汉府库充盈,钱粮俱足,完全能够支撑长期的战争,也就是说,大汉战争的准备工作是完爆匈奴的。

武帝时期,领兵出战的卫青、霍去病,乃至李广等都是一时之选的良将,指挥能力出类拔萃,非匈奴可比。

由于汉军是出动出击的攻势作战,又往往要深入敌境千余里,再加上是步骑混合军团,后勤保障的难度非常高,草原地广人稀,因粮于敌根本不可能,所以汉军的后勤保障能力是处在下风。

三个关键项目中两个占据优势,汉军的赢面显然大的多,而在实际的战争进行过程中,战果也证实了优势的存在,在关键性的三大战役:河西之战、河南之战和漠北之战,汉军都是胜利方,并且给匈奴以巨大的杀伤,再加上其他小规模战斗造成的战损,即便扣除史书记载中的水分,给匈奴造成的直接、间接人口损失也要在二十万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这对于总人口才200万左右的匈奴来说,绝对是不能承受之重。

然而,在汉武帝统治的后期,匈奴寇边之事仍然频繁发生,说明匈奴虽然元气大伤,但战争的意志和能力依然存在,大汉虽然同样有再战之力,但继续下去的话,仍然是个不了之局,说明前期的战争胜利并没有带真正的和平,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之所以会造成大汉和匈奴两败俱伤、无法终了,是因为汉武帝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

汉军初期的反击,是为了消除匈奴持续不断的对汉朝边境的袭扰和劫掠,但随着战争的持续,汉武帝的自信心爆棚,将战略目标升级为将匈奴彻底的消灭、征服或者驱逐出去。要知道,当时匈奴控制下的草原极其广袤,面积保守估计也500万-800万平方公里之间,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内进行歼灭战,以当时大汉的国力、军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匈奴部落的东西两边都生活着大量其他游牧民族,遏制了匈奴迁徙的可能性,迫使其只能与大汉进行殊死战斗,以保障种族的生存空间。

一场关乎国运的持久战争,必须制定合乎情理的战略目标,否则,多少次战术上的胜利都弥补不了战略上的失误。

汉武帝统治的最后十年,不但外患未除,而且耗尽了文景之治期间积累下的社会财富,民生凋敝,人口锐减,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民变此起彼伏,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频繁上演,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5191.html

会演,进行,能力,汉武帝,匈奴,大汉,战争,军队,反击战,汉军,故事传记,汉武帝,匈奴,大汉,战争,汉军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会演,进行,能力,汉武帝,匈奴,大汉,战争,军队,反击战,汉军,故事传记,汉武帝,匈奴,大汉,战争,汉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会演,进行,能力,汉武帝,匈奴,大汉,战争,军队,反击战,汉军,故事传记,汉武帝,匈奴,大汉,战争,汉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