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读资治通鉴札记795 匡衡反对恢复盐铁专卖为汉成帝站台

读资治通鉴札记795 匡衡反对恢复盐铁专卖为汉成帝站台

⑤上好儒術、文辭【案:前面去涉猎大熊怎么算呢?可见这里的记载是有矛盾的。】,頗改宣帝之政【案:我们从前后文就可以看出究竟是不是元帝在改宣帝政了。大政都是儒家集团提出的。元帝盖个图章而已。】;言事者多進見,〔好,呼到翻。見,賢遍翻。〕人人以【章:乙十一行本「以」上有「自」字;孔本同。】為得上意【案:元帝糊弄下罢了。足见对这些后起之秀的应付。】。又傅昭儀及子濟陽王康愛幸,〔外戚傳曰:元帝加昭儀之號,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師古曰:昭顯其儀,示隆重也。濟,子禮翻。〕逾於皇后、太子。〔昭儀位次皇后,今寵逾之。〕【案:拉开了太子储位之争。太子储位之争本身在前面似乎没有太多预兆,但是如从之前的一系列的政争看,这个太子之争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不意外。而储位之争,一方面说明朝局的争斗到了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元帝时期开始进入晚期了,因为斗争的双方都要争取未来的领导人。】太子少傅匡衡上疏曰:〔疏,所據翻,條陳也。〕【案:这里史书说写的是,仍旧是儒家集团的人先开始开炮。】「臣聞治亂安危之機【案:上来提出治乱安危的核心是什么这个大话题。】,在乎審所用心【案:原来是在于心,就是在于个人是怎么想的。以心来作为天下治乱的出发点,可真是宋儒的实在再好不过的可以借用的语言材料、历史材料。】。蓋受命之王,【章:乙十一行本「王」作「主」,傅校同。】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案:这就是天命之王的历史作用。一个是创业,开创基业,一个是垂统,就是让帝业永远的传下去。不过我觉得匡衡脸皮真是少有的厚,一方面提出让人家将帝业永远传下去,一方面在后面不让元帝祭祀祖先的神灵,就是雍的五畤,甘泉宫的那些。其实不用怀疑,废止对皇帝祖先的祭祀的事情,他匡衡当然也参与了。此时的匡衡可是高官。不过,古人写文章,逻辑混乱是经常的。有时候完全不管前后说了什么。这从今天我的阅读经验看来,虽然不排除逻辑本身的问题,但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技巧,一种给皇帝写奏章的技巧。把自己想说的话放到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文字中,让你皇帝自己去猜!所以我在读这些人的奏章中也逐渐学会了这个思路,一大堆让人头疼的废话,你还就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所以你一定得结合前后文来看才行。】;繼體之君,必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案:这句话我们是看得明白的,就是继位的君主要发扬光大前代帝王的业绩和功德。注意,有些话是不能当真的。这两句都是这样的,这些都是辉煌的大帽子。当代公文也会有很多貌似没有用但是你又必须写的那些大帽子。至于是什么,大家就自己猜去吧。】。昔者成王之嗣位【案:忽然拉出周成王来。至于周成王真正作什么了,没有人说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就是正确的代表。不用举例子,他的名字就代表了正确。】,思述文、武之道以養其心【案:用文武之道来涵养自己的思想认识。这其实就是路线问题,走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路线。可是周武王是谋反的,反对纣王的,文王养了一个谋反的儿子,这该怎么说?当然,到了这时候,这样的话题是不能讨论的,虽然这样的话题在景帝时期已经讨论过了。可见景帝时期的舆论其实比元帝时期的舆论氛围要好。这会如果提出我刚才提的话题,那么还能有好吗?简直是非贤侮圣。】,休烈盛美【章:乙十一行本「美」下有「皆」字;孔本同;張校同。】【案:休,是美好的意思,烈是大,光大的意思。盛美二字的意思相似。总之很好,非常好。】歸之二后,而不敢專其名【案:把政绩都给了武王和文王。】,〔師古曰:休,亦美也。烈,業也。后,君也。二君,文王、武王也。〕是以上天歆享,鬼神祐焉【案:效果好得很。啰嗦的例子写完了。】。陛下聖德天覆,子愛海內,〔覆,敷又翻。〕【案:两句没有含金量的马匹话。】然而陰陽未和、姦邪未禁者【案:当下时局不好,你的成绩不好。提出了阴阳和奸邪两大问题。这不是随便说的,下面看看就知道了。这可不是废话了。古文确实不好读。不知道哪句是要说的。】,殆議者未丕揚先帝之盛功,〔師古曰:丕,大也。〕【案:这句话说的很含糊,说的是没有发扬先帝的成绩。可是上文说的是这本来是帝王的事情,可是现在忽然说是议者,就是有人议论。这分明是说大臣们了。】爭言制度不可用也,務變更之【案:制度不可用则变更之,这没有毛病。】,所更或不可行而復復之,〔更,工衡翻;下同。上復,扶又翻,又也。下復,扶目翻,反也。〕【案:所更而不可行。更改之后了又行不通,再次恢复。】是以群下更相是非【案:大臣们互相批评对方,从而朝廷失去了主心骨了。】,吏民無所信【案:传到最基层当然就是吏民无所信。而国无信不立,如果国家对老百姓失去了信任,那么就意味着帝国的秩序失去了正常的规范了。】。臣竊恨國家釋樂成之業而虛為此紛紛也!〔師古曰:釋,廢也。樂成,謂已成之業,人情所樂也。樂,音洛。〕【案:很不喜欢这样来回改变的做法。这当然是司马光集团对变法的否定。可是读者注意,这里没有具体说是什么问题。似乎只是点到为止,剩下的让皇帝自己去猜。】願陛下詳覽統業之事,留神於遵制揚功,〔遵先帝之法制,揚先帝之功烈也。〕【案:如果遵循祖宗法制,那么恰恰是不应该废除盐铁专卖了,但是我们绝不能上当,恰恰相反,不恢复盐铁专卖才是他的意思。毕竟,如果你和匡衡对峙,他会说,汉文帝时期是没有盐铁专卖的,你怎么办?所以他的这篇奏章巧妙就遭遇此,不说实际问题,可都是大帽子。】以定群下之心。詩大雅曰:『無念爾祖,聿脩厥德,』〔師古曰:大雅文王之詩也。無念,念也。聿,述也。〕【案:参考解释:聿修厥德的意思是:修好个人的道德。

聿,本是助词,后多引申为“述”,以“聿脩”来指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

厥,指代前面提到的文王。

”聿修厥德“出自《诗经》“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的诗句,发扬祖宗的真德真性,修好个人的道德。

读音:[yù] [xiū] [jué] [dé]

原文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资料来自网上)】蓋至德之本也。傳曰:『審好惡,理情性,而王道畢矣。』〔衡守詩學,此必詩傳之言。傳,直戀翻。好,呼到翻。惡,烏路翻。〕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有不足,〔治,直之翻。師古曰:強,勉也,音其兩翻。〕【案:教育小学生的话。治天下如果这么简单就好了。】蓋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案:皇帝你还是太聪明,太较真。】,寡聞少見者戒於雍蔽,〔少,詩沼翻。〕【案:皇帝你还是懂得太少啊,需要我们文化人教育你。摆出老资格。】勇猛剛強者戒於太暴【案:皇帝是不是有勇猛刚强的特点?肯定有啊,坚持自己的特点,不就是刚强吗?面对这么多政敌,不是勇猛?】,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斷,丁亂翻。〕【案:这其实说你该在盐铁专卖等大政上反复!反复不就是无断?】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案:皇帝你太拖沓了,儒家大族们的要求你得抓紧落实满足。】,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師古曰:湛,讀曰沈。忘,巫放翻。〕【案:不要老是勇这些什么忘了之类的话搪塞我们,你以为我们是小孩子?】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案:把这些都戒掉。改掉。】,然後中和之化應,而巧偽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此,毗至翻。〕唯陛下戒之,所以崇聖德也!

臣又聞室家之道脩,則天下之理得【案:又提出家庭问题来,要管皇帝的家务事,生活。当然,从逻辑上来说是对的。问题是你一个臣子对皇帝的生活指指点点,真是有大不敬之嫌疑。足见此时帝王威仪已经扫地了。】,故詩始國風,禮本冠、婚。【案:提出诗经的重要性,为什么从这里开头编辑。意义很大啊。我们今天已经当然不这么看了。】始乎國風,原情性【案:溯本追源,还是归根于人的情性,这里其实提出两个概念:情,性。应当说司马光团队的编辑是非常的刁钻的,挖的内容可是够深的。情,和性这两个观念我们知道这是唐以后儒家才开始提倡的东西。从哲学角度上看,重视人的情感因素,也是三国之后才开始的,这是现在大众通识的看法。当然,匡衡这里有理论的先声,发乎情止乎礼仪。本是儒家诗教的东西。匡衡作为研究诗经的学者,提出这样跟情有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不奇怪的。当然,他的这个看法不是具有代表性,虽然诗经在当时是作为政治经典来解读的,但是很明显,诗经的地位是不能和尚书来比的。之所以说不具有代表性,从另一方面看,比如文学的表现,也没有体现出来,西汉是大赋的时代,大赋是对帝国和贵族歌颂的最好的形式,因此,以个体感受为落脚点的情,其实是没有什么现实的承载的基础。情的概念能被普遍的认可和接受,是必须以个体的觉醒,个性的发扬为前提的,而这个即使是在古代也只能是到了三国魏晋时期才开始具备历史条件。而在神秘主义,天人感应极度盛行的时期,提出情性之论其实真的是与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不相吻合。只不过比较符合匡衡个人的地位。草根出身,靠读书晋身,自然会强调的个人的因素。可是时代背景是强调亲戚,强调各种的关系,强调家族,强调血统,强调财富的效用,可就是不在强调个人的价值了,既然个人价值不在重要,那么个人的情性有什么重要呢?这是时代的要求。对于帝王来说也是如此,当整个时代不需要个性的时候,不需要个人价值的时候,帝王个人的价值和个性也就不会有价值了。他这里虽然提出原情性,但是去最终要落到人伦中去,落到普遍性的上面去,落到取消情性上面去。人伦是既定的社会规则,你必须遵守,情性在这个必须遵守的规则面前当然是一钱不值的。所以我说,他虽然提出这个看法,作为诗经的研究者是不奇怪的,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其实也正常,但是,这个看法不具备普遍性,不具有代表性。但是,通鉴在这里提出,就很明显,给两宋理学的理论前提找到了很好的历史根据。当然,从此我们也不能否定匡衡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虽然他的这点看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以明人倫也【案:人伦是社会基础,是落脚点。历史是非常复杂的这种理性的东西,但是却是以对地方的分裂的经济势力为依靠对象的。从政治角度看,匡衡的这个话,原情性以明人伦,重点在人伦,是个性到普遍性的统一,但是重点是在人伦,所以实际上就是放弃和否定了情性。只有像刘邦那种不如意就破口大骂的人才是任自己的情性来,但是,到了元帝时期,这怎么可能呢?所以,匡衡的政治观是保守的,是倾向于维护当时的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的大贵族们的。这是一种调和个体和整体的矛盾最后必然滑向整体中去的看法。】;本乎冠、婚【案:这就是人伦了。两种礼仪,不过是体现人伦的。】,正基兆以防未然也;〔師古曰:關雎美后妃之德,而為國風之首。禮記冠儀曰:冠者,禮之始也。婚義曰:婚者,禮之本也。冠,古玩翻;下同。〕【案:警惕各种预兆对未来的影响。从而将帝王的家庭生活归到政治生活的原点上来。我们不能因为匡衡的无特操,和政治上的大地主大贵族的倾向就忽略了此时儒家在从新确立新时代的社会风俗的努力。汉家的风俗习惯——血亲通婚的落后的风俗,作为南方的楚文化,和战国整个时代的历史遗留物,正在被文化先进的儒家给与彻底的清理从而确立新的社会秩序。这是武帝之后西汉儒家的历史贡献。这个新时代的儒家的贡献和儒家集团瓦解汉帝国的努力是一致的。新的时代,新的生产力,当然需要与之配套的家庭关系。这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只是这个要求是基于大汉帝国的走向历史灭亡的基础上的。这点我们最近40年来的家庭生活变化其实就是很好的证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们的家庭结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代的因素,新的生产力就是在旧的社会肌体里成长起来的。所以汉帝国的昏聩乏力,却正是孕育新的社会组织、思想和框架的时代。】故聖王必慎妃后之際【案:后妃的关系是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別適長之位,〔師古曰:適,讀曰嫡;下同。長,知兩翻。〕【案:嫡长子和庶子的关系。这点在以前没有提到过。贾谊只是希望确立太子制度。此处提出了嫡长子的问题。嫡长子的作用是基于正妻的,而这种貌似维护正妻的地位的提法恰恰是说明此时男权已经开始确立了。而这个嫡长之位,当然是在维护此时的王政君皇后和后来的汉成帝的太子之位。不过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来。】禮之於內也【案:这句似乎句断应该放在后面才好,说的就是礼对家族内部的作用。这个礼,基本都是个人生活范围内的。】。卑不踰尊【按:这里确定了尊卑有序的原则。而这恰恰是自刘邦定汉以来所反对的。西汉的社会基础就是草根社会,奴隶得天下的。其整个政治指导思想绝不会是强调尊卑有序。所以我们看西汉的皇后大体都是非常低的社会阶层的人,其实这是刘邦家的祖制。皇帝娶贫贱之妻,甚至不在乎对方已经再婚,而且生过孩子,这都是比较时尚的表现。当然这种时尚是人家原本的风俗就是如此,不是有意识的结果。但是无论如何,皇帝娶贫家之女为妻,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个正面的积极的鼓舞。这有利于通过裙带关系将社会底层的社会力量提升到社会顶层来,比如景帝母亲窦太后就是把窦婴提到社会顶层的,这点与后面的卫青其实是是一致的。汉家一方面通过基层推选人才,一方面通过通婚的模式,让基层的人进入到高层,从而给整个帝国的最高层带来新鲜的血液。总的看这些底层上来的后族大体都发挥了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效果。但是现在提出尊卑的问题来了。就意味着整体的基本的这个皇室和后族的关系,整个上层的政治价值观,统治思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尊卑有序,就是最典型的上下层的流通通道封死了。下层不能再晋升到上层了。匡衡这里只是作为上层贵族们的传声筒。】,新不先故,〔先,悉薦翻。〕【案:这自然是指王政君受到了其他的威胁。】所以統人情【案:人情现在已经转到了尊卑有序的思路上。】而理陰氣也【案:阴气,这里当然是指女人。】;其尊適而卑庶也,適子冠乎阼,禮之用醴,〔師古曰:阼,主階也。醴,甘酒也,貴於眾酒。適,讀曰嫡。〕眾子不得與列,所以貴正體而明嫌疑也【案:尊太子的意思,这是在维护汉成帝的太子之位。醴lǐ

(1) (形声。字从酉(yǒu),从豊(lǐ),豊亦声。“豊”意为“等级系列”,引申指“五谷等级系列”。“酉”指“腐败”、“发酵”、“酿造”。“豊”与“酉”联合起来表示“五谷等级系列酒”。本义:采用稻、麦、粟、黍等不同等级的谷子酿造的系列酒。特指:美酒。说明:古代把五谷看成一个等级体系,有如下的等级次序:稻处最高等级,以下依次是麦、黍、粟、菽)】。非虛加其禮文而已,乃中心與之殊異,故禮探其情而見之外也。〔探,吐南翻。〕【案:强调的是有实际的意义。】聖人動靜游燕所親,物得其序,〔師古曰:言凡物大小,高卑皆有次序。〕【案:建立秩序要从皇帝身边开始确立。】則海內自脩,百姓從化。如當親者疏,〔疏,讀曰捤。〕當尊者卑,〔師古曰:如,若也。〕則佞巧之姦因時而動,以亂國家【案:这句话是很厉害的。这是说社会秩序失范那么就会带来混乱。而这个范就是尊卑有序。其实这里的话是有问题的,上面我们说过,刘邦的汉帝国就是对秦帝国的秩序的反动,恰恰是这尊卑有序是新建立起来的,是新的社会阶层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编造的口实。但是秩序本身又是普遍的。问题是在于尊卑不变不等于社会有序,这其实是两个概念,而匡衡在这里是明显的偷换概念。为了砸碎这个尊卑有序,中国人走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尊卑有序是对整个先秦时代的社会秩序的否定。西汉的前半期是从先秦到后来的过渡阶段而已。尊卑有序才是后来整个2000年的历史主旋律。百代皆从秦制度,可是这尊卑有序却不是秦制定的。】。故聖人慎防其端,禁於未然,不以私恩害公義。傳曰:『正家而天下定矣!』」〔師古曰:易家人卦之彖辭。〕

【案:匡衡这段话很有后世的指导性:新唐书记载李世民时期,不喜欢李承乾,宠爱李泰:泰月禀过皇太子远甚,谏议大夫褚遂良谏曰:"圣人尊嫡卑庶,谓之储君,故用物不会,与王共之,庶子不得为比,所以塞嫌萌,杜祸源。先王法制,本诸人情,知有国家者必有嫡庶,庶子虽爱,不得过嫡子。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今魏王禀料过东宫,议者以为非是。昔汉窦太后爱梁王,封四十余城。王筑苑三百里,治宫室,为复道,费财巨万,出警人跸,一不得意,遂发病死。宣帝亦骄淮阳王,几至于败,辅以退让之臣,乃克免。今魏王新出閤,且当示以节俭,自可在后月加岁增。又宜择师傅,教以谦俭,勉以文学,就成德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也。"帝又敕泰入居武德殿,侍中魏徵亦言:"王为陛下爱子,欲安全之,则不当使居嫌疑之地。今武德殿在东宫之西,昔海陵居之矣,论者为不可。虽时与事异,人之多言,尚或可畏。又王之心亦弗遑舍,愿罢之,成王以宠为惧之美。"帝悟,乃止。两个大臣来劝谏。基本逻辑都是匡衡这里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5347.html

元帝,资治通鉴,什么,汉成帝,周武王,问题,匡衡,话题,太子,札记,观点评论,元帝,儒家集团,文王,皇帝,情性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帝,资治通鉴,什么,汉成帝,周武王,问题,匡衡,话题,太子,札记,观点评论,元帝,儒家集团,文王,皇帝,情性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帝,资治通鉴,什么,汉成帝,周武王,问题,匡衡,话题,太子,札记,观点评论,元帝,儒家集团,文王,皇帝,情性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