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重回魏延之死:剧变的蜀汉路线、战友的背叛与费祎的獠牙

重回魏延之死:剧变的蜀汉路线、战友的背叛与费祎的獠牙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是有关魏延的。然后在评论区里面,出现了诸多例如说魏延谋反说、诸葛亮陷害魏延说等说法。关于魏延之死,可以说是三国之中最为耐人寻味的一个话题了。因为《三国演义》的过度演义化,更是让魏延之死变得面目不清。

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我希望能讲出一些新东西。今日一文,日航君就和大家聊一下魏延之死中的种种谜团。

魏延之死令人感慨

一、魏延之兴:突然降临的汉中太守

关于魏延的来历,在《三国演义》中解释为魏延曾经是长沙太守韩玄之部下,之后杀掉韩玄加入刘备军。因为《三国演义》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过于深刻,以至于大家都默认了魏延是代表荆州派的人物。

在《三国志》中,关于魏延的来历仅仅只有这么几句话: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义阳郡是后来魏文帝曹丕分南阳郡为设立的,因此魏延追根溯源来说属于南阳郡人士。南阳郡名义上是荆州的一部分,但是先后被张绣以及曹操所控制,因此对作为南阳郡人士的魏延来说,他在荆州属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对于荆州的归属感应该没有那么强烈。

个人认为刘备应该是在荆州才遇到魏延的,之后带着魏延进入蜀地打拼,魏延本身对于荆州的归属感并不强烈,我认为将他归为荆州派人士有失偏颇。魏延以刘备部曲的身份追随刘备,因此他更偏向于刘备的直接手下而并非是荆州派的利益代表。

魏延所在的南阳郡几乎没被刘表统治过

之后魏延在蜀汉之中脱颖而出,是因为魏延被刘备封为了汉中太守,个人认为这反映了刘备集团用人方式的一种转变,即刘备从传统的兄弟义气型的用人模式逐渐转变为帝王朝廷型的用人模式。在《三国志》中曾经如此记载:

“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一军皆惊。”

当时刘备拿下了汉中,想要选择一员大将镇守汉中,大家都觉得肯定是刘备的好兄弟张飞啊,张飞也是这么觉得的,最终结果下来人选却是魏延,这就惊艳了一票人。我想在大家看来,关羽镇守荆州、张飞镇守汉中、刘备坐镇益州,这是应该的,但是刘备却没有这样选择。

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很因为刘备个人观念的转变。此时的刘备,代表的已经不是他身边几个兄弟的利益了,而是整个蜀汉集团的利益,因此在相关的利益分配上,刘备必须要让其他人看见希望,这样才会愿意为了蜀汉集团打拼,而作为刘备部曲、对刘备忠心耿耿且颇有本事的魏延便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了。

魏延的脱颖而出,反映了刘备用人之改变

我们可见在此后刘备与魏延在大宴群臣的宴会上交流的时候,魏延多次称刘备为“大王”,刘备则称魏延为“卿”,中国古代最重视称呼,我们从这一转变上便可以看出刘备努力在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带着江湖习气的统治模式而转向更加时尚的帝王统治模式。

但是就这这样一位让刘备无比信任的人,最终却涉嫌到谋反大罪,甚至导致武侯诸葛亮也被牵涉其中,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呢?

二、魏延真的想谋反吗?

因为《三国演义》中莫名其妙的“魏延脑后有反骨”的一段描写,魏延此后在漫长的岁月之中一直背负着谋逆的罪名。支持魏延谋逆罪名的人主要有以下理由支撑:

第一,诸葛亮临终前对魏延充满戒心,似乎已经在暗示魏延谋反之事;第二,魏延在撤退之时不遵军令,有北投魏国之趋势。

就第一点来看,诸葛亮在临终前的会议之时确实没有叫魏延,但是我认为这只是诸葛亮一种求稳的做法而并非是在防备魏延。因为我们结合当时的大战略形势来看,诸葛亮正在与司马懿对峙,双方军队之中势必都有彼此的细作。如果诸葛亮将魏延从前锋营给召回,那么司马懿得知了这个消息势必会进攻前锋营,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前锋营很可能大溃,因此诸葛亮不能调动魏延。如果诸葛亮判断魏延有谋逆之心,只需要派一二小卒便可以拿下魏延,不必要一直拖到最后演绎一出自相残杀的闹剧,因此此说有问题。

不能忽略的是这时候诸葛亮正在和司马懿对峙

第二点,魏延有北投魏国之心。魏延有北投魏国之心,此话来自于《魏略》一书。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就很明确地反对了这一点,裴松之说:“此盖敌国传闻之言。”很明显,这话是假的。魏延之所以不愿意撤军,只是因为他不愿意听从杨仪之命令,他只是想截杀掉与自己不和的杨仪,此事虽然不对并且属于同僚残杀,但是说魏延有降魏之心是不对的。

胡三省也认为“魏延无反意”,陈寿在《三国志》中也写到魏延不想背叛,只是想杀掉杨仪。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诸葛亮无意谋害魏延,魏延也没有反叛之心。

其实个人认为,魏延不愿意听从杨仪不仅仅是因为性格之争,更是资格之争。就当时诸葛亮给予魏延的权力来说,魏延确实是有着独立领兵的资格的。魏延当时的权力为“总督前部”,即他有着独立统帅前锋营的资格,因此他不愿意听杨仪的话,其实也是有情可原。

既然这样,魏延为什么还是死于了军队之中的内讧呢?我认为魏延之死实际上是一场蜀汉未来发展道路的决定之事。

魏延并无谋反之心

三、魏延之死:蜀汉未来道路的决定性事件

我认为蜀汉的发展道路主要分为两条。

第一条为以诸葛亮、魏延、姜维等人为代表的北伐派,他们的原则就是不断北伐,以守待攻,兴复汉室。这其中诸葛亮偏于稳重保守,在北伐的同时努力建设好蜀地;但是性格激进的魏延、姜维则偏向于激进,往往是以榨干蜀地资源为代价去进行北伐。

我们探讨的重点是魏延,我们就以魏延为例。魏延一生中的最大奇谋就是“奇出子午谷”。在这个计谋之中,魏延计划带着“精兵五千,负粮五千”,共计一万名士兵进攻。如果成功的话自然是一场大胜利,可尽收长安;但是如果失败的话,这一万人就是全军覆没的代价。刘备曾经打了一场夷陵之战,几乎葬送了蜀地大半精锐,据后人估算刘备损失的兵力大约在三万人,而魏延如果失败一次,那就是三分之一的夷陵之战的战损,这对于蜀地薄弱的人力来说是承担不了的。

魏延是坚定的支持北伐之人

第二条为以蒋琬、费祎、谯周等人为代表的固守派,他们的原则就是固守蜀地,坚持三分天下之计,伺机而动。其中例如说费祎,一直打压一心北伐的姜维,将他的兵力局限在万人左右,避免北伐不当出现大的损失。对于蒋琬、费祎执政之时保守的蜀国,陈寿评价颇高,他在其中写到:

“(蒋琬、费祎)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为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

因此如果我们站在固守派的立场上看,不仅魏延要死,而且一手造成魏延之死的杨仪也要死。

在诸葛亮死后,其曾经指定继承人为“蒋琬、费祎”,这是在政务方面。在军务方面谁最有资格顶替诸葛亮呢?我想那就是魏延了。

费祎等人是坚定的固守派

魏延作为老臣,在军功、威望、实力方面都远远胜过其他军队人物,因此诸葛亮身死后,顶替诸葛亮军务的人必然是魏延,而魏延此人恰恰是一个“战争贩子”,可以说魏延的个人价值正是建立在“曹操举天下而来,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即建立在战争之上,如果魏延主管军务,他势必会对曹魏采取攻势,这与费祎等人的打算不相符合。

有句话说得好,政治的艺术在于妥协。魏延作为良将老臣,费祎等人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是与魏延妥协这来,大家各让一步而不是痛下高手。但是魏延的性格问题决定了费祎等人无法与魏延和平相处只能杀掉魏延。魏延的性格为“矜高”,说白了就是他谁也瞧不起,因为魏延这种无法与之共事的性格以及未来执政理念的冲突,费祎等人利用杨仪杀掉了魏延。

此后我们可见,魏延死后,蜀国北伐派最为强大的两杆旗帜诸葛亮、魏延相继凋零,蜀国最终走上了蒋琬、费祎等人所预想的稳定发展的路线。因此魏延之死可以说是蜀汉路线变更的决定性事件。

费祎

四、魏延之死的凶手到底是谁?

最后我想和各位探讨一下最终导致魏延之死的各位凶手。我认为幕后黑手为费祎、蒋琬,直接实行者为吴懿、杨仪、王平和马岱。

首先是诸葛亮的临终会议,在这次会议之后,魏延与杨仪陷入了争权风波,即二人在争夺诸葛亮留下来的军权。二人代表了两种意见,一种是魏延为首的不撤退,继续打;一种是以杨仪为主的撤退,不能打。因为杨仪离中军比较近,因此杨仪较早策划了相关计划来杀掉魏延,这与费祎等人不谋而合,大家暂时结成了联盟。

费祎到了魏延军中试探魏延,果然不出所料,魏延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因为常年与杨仪所争斗,在这个紧要关头魏延依然犯了“混气”,继续与杨仪争斗。在往常杨仪与魏延争斗的时候,费祎的做法往往是“入其坐间,谏喻分别”,即起到了和事佬的作用。但是这一次,费祎没有说什么话调节魏延与杨仪的关系,而是直接奔出去找杨仪复命。这突然的心态转变,说明费祎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不光鲜的角色。

杨仪可以说是被当枪用了

随后便是魏延烧毁栈道阻碍杨仪南归。我们前面说了,魏延是先锋营,但是在这个时候魏延居然绕开了后军率领先锋营从褒斜谷北口到了南口还烧了栈道,而杨仪居然啥也不知道?并且魏延在前面说了“吾自当率诸军击贼”,然后又跑回去烧栈道,前后不一。此事确实令人起疑。

在后世有人提出疑问,认为烧毁栈道一事为杨仪虚构,写在了奏折之中,日后被陈寿写入《三国志》,我认为此说法颇有道理。因为杨仪虚报了烧毁栈道一事,加上了朝堂之中董允、蒋琬的添油加醋,最终魏延被定性为了叛逆。由此可见,费祎、董允、蒋琬等人应该是通好气了,他们属于一派之人。

此后便出现了非常滑稽的事情,即魏延的军队大散。我们在前面说了,魏延担任汉中太守多年,在并且其为人“善养士卒”,但是后面却遇到了士卒的大背叛,这一点确实奇怪。虽然陈寿在《三国志》中解释为王平大喊魏延为逆贼,之后被魏延士卒所得知,但是我认为此事仍然蹊跷。

魏延手下军队突然大散,让人起疑

我们设想一下,你的老长官带着你镇守蜀国北部多年,一直忠心耿耿,并且老长官对你非常好。此时来了一个人,说你长官是叛逆,你长官说自己不是叛逆。你会信谁?我想大家心里肯定更偏向于自己的老长官吧。因此我推测,此时不只是王平一人,应该还有一个魏延的汉中部队非常熟悉并且颇具信任的人也在一旁指认魏延谋逆,而这个人,就是在《三国志》中无传的吴懿。

吴懿虽然无传,但是陈寿却写了一些有关吴懿的事迹,其中多条涉及魏延以及汉中,我们摘录如下:

“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十二年,丞相亮卒,以懿督汉中,车骑将军。”

我们可见,吴懿与魏延是老搭档了,两人很有可能一同镇守汉中、一同征讨郭淮,吴懿在汉中一带势必有着比较高的威望。之后魏延身死,吴懿奉命都督汉中,我想这也是因为吴懿与魏延搭档多年,熟悉汉中事务才让他接下这个重任的。我们试想,若是吴懿在旁,大声呵斥魏延为叛逆,那么熟悉吴懿的汉中军才有可能如鸟兽散,因此我推断这一事件中很可能有着吴懿的参与。被自己曾经的亲密战友所背叛,魏延应该心里也很悲伤吧。最终魏延被马岱所斩杀。

吴懿是被忽略的老实人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固守派想要打造的是一个稳定的蜀汉,一开始他们是想将立有大功的杨仪纳入到自己的派别之中,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的试探后,他们认为杨仪是未来蜀汉内部动荡的重要因素,因此决定拿掉杨仪。而在《杨仪传》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而仪性狷狭……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声发于五内。”

以杨仪的性格来说,他一定会去与费祎、蒋琬争夺权力,并且很容易做出“你让我往东,我往西”的刻意为难之事。因此最终在费祎的谋划之下,杨仪因言获罪,最终身亡身亡。不得不说的是,费祎在其中一直都是一个阴谋家,真真实实的阴谋家。

就此,固守派彻底掌权,蜀国进入了一段长时间的安稳时期。

刘禅稳坐江山,离不开固守派的支持

五、总结

固守派掌权,此事是好还是坏呢?我认为是好事。我们现在网上一直有一个说法,就是说在诸葛亮死后,蜀汉依然存在了很长时间,说明诸葛亮的才能不是蜀汉延续的必需品。

蜀汉之所以得以延续良久,很重要的原因是固守派的努力,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固守派的领军人物费祎、蒋琬全是诸葛亮一手举荐上去的。可见经历了旷年的北伐后,诸葛亮也愿意去采用一种暂时休养生息的方式去整顿蜀汉。

而魏延,这位能征善战的蜀汉将军,因为路线不合的原因遭遇命丧,不得不说也是蜀汉的悲剧所在。魏延死后,他的汉中战略被吴懿、王平等人采用,直到姜维改变战略才导致汉中丢失,此一事足以说明魏延之能力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5372.html

路线,刘备军,费祎,魏延,诸葛亮,荆州,汉中,蜀汉,三国,战友,观点评论,吴懿,魏延,刘备,诸葛亮,杨仪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路线,刘备军,费祎,魏延,诸葛亮,荆州,汉中,蜀汉,三国,战友,观点评论,吴懿,魏延,刘备,诸葛亮,杨仪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路线,刘备军,费祎,魏延,诸葛亮,荆州,汉中,蜀汉,三国,战友,观点评论,吴懿,魏延,刘备,诸葛亮,杨仪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